期刊速递|《经济体制改革》2024年第5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政务   2024-11-06 18:03   四川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简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经济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创刊于1983年,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全国第一份专门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学术期刊,先后由林凌、盛毅、蓝定香、李中锋同志担任主编。
创刊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引导经济改革、推动经济改革、服务经济改革的学术导向,发行范围遍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美国国会、日本国会、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知名图书馆、高校、科研机构列为馆藏期刊。
1995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先后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经济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转载率一直名列全国和四川省同类学术刊物前列,被全国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列为经济管理类重点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办刊质量,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持续发挥着支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大作用。近年来,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刊发了一大批创新性学术文章,数十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策划了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以及“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点选题;开辟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专栏;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主办了“纪念经济体制改革40周年学术交流暨优秀征文颁奖大会”;获得了四川省委宣传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期刊主题宣传优秀选题项目资助。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然肩负引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升内容生产质量、为改革提供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的重大使命,将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大力实施“名刊战略”,努力推动提档升级,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为双月刊,逢单月25日出刊。国内统一刊号:CN51-1027/F;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012X;国内邮发代号:62-169。
《经济体制改革》设有微信公众号和独立网站,投稿链接网址:http://jjtzgg.portal.founderss.cn。

编辑部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编辑部,邮编:610071,电话:028-87016562。

  目录



重点文章摘要

向零碳可再生能源转轨发展:

公园城市建设的机理、挑战与路径

孙传旺 许帅

[摘要]在系统考量能源体系转型与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能源安全保障等视角深入探讨了高碳化石能源向零碳可再生能源转轨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改变用能方式和转变居民消费理念等进一步剖析了加速其建设的传导机制。此外,厘清了公园城市实现能源转轨发展在高碳化石能源供需比重、高耗能产业转型、能源技术支撑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复杂挑战。为实现向零碳可再生能源转轨发展,公园城市建设应从优化能源替代与打造绿色能源需求场景、调整产业布局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研发资源配置与创新环境、完善示范标准与考核激励等方面协同发力。

[关键词]公园城市;能源转轨发展;高碳化石能源;零碳可再生能源

[作者]

孙传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00;

许帅,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1&ZD109)。

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与环境污染: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理论初探

郑洁

[摘要]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探索构建结构变迁中交通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各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结构的变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趋势。当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结构时,交通基础设施结构的扭曲会加剧污染排放强度,但其对排放量的影响则因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结构而异,且交通基础设施结构的变化与污染排放强度之间呈现出U形变化特征。同一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在不同的生产结构状态下所引发的污染排放强度呈现出差异性。在重工业为主导的生产结构下,交通基础设施与其匹配加剧环境污染。据此,交通基础设施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因时因地制定差异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策略。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新结构环境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 

郑洁,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范式”(72141301)。

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质态、

形成路径与机制建设

盛毅 彭伟辉

[摘要]城市群利用汇集的现代化功能和空间组织能力吸引着最先进的生产要素入驻,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产生地。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质态表现为基本要素的高质地、附着要素的高能级、组合要素的高效率、支撑要素的高保障、生成要素的高价值。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是利用领先发展形成的“马太效应”吸引高素质人才;利用科技密集形成的“乘数效应”放大要素和设备功能;利用一体化形成的“联动效应”优化资源跨区域配置;利用中心地位形成的“辐射效应”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推动城市群建成新质生产力高地,需进一步完善城市间生产要素流动、科技创新、跨城市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城市群新质生产力;质态;一体化体制机制

[作者] 

盛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

彭伟辉,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圈贵阳贵安双核高质量极化与协同融合发展研究”(20GZYB03)。

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

周明生 王珍珠

[摘要]以2008~2021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两系统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城市规模和地理区位异质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经济增长、经济弹性、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间接影响城市经济韧性;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门槛变量,在门槛变量跨越门槛值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增强。因此,应积极扩大产业协同集聚规模,充分发挥产业协同集聚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同时,关注地区协同集聚水平,结合地区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水平等,制定产业规划。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城市经济韧性;门槛效应

[作者] 

周明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0070;

王珍珠,博士研究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化视域下北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路径研究”(21JJC03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市场一体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024KJCX031)。


中国农业绿色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化及

影响因素研究

陈毅辉 李敏杰

[摘要]构建包括抵御力、恢复力、适应力、创新力和重构力5个维度的农业绿色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绿色韧性水平,借助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动态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7~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韧性水平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农业绿色韧性在转移过程中具有维持初始状态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时存在“涓滴效应”,即与农业绿色韧性水平越高的省份邻接,其等级向上转移的概率也越大,但这种转移发生在相邻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转移。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驱动,各因素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素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据此,应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领域研发投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农业绿色韧性。

[关键词]农业;绿色韧性;时空格局;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探测器

[作者] 

陈毅辉,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李敏杰,讲师,博士,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项目“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促进福建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政策研究”(FJ2024MGCA021);福建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项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福建省绿色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FJKX-2023XKB003)。

智能制造、人力资本结构与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牛子恒 金环

[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综合考察智能制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检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机制是否存在。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企业人力资本学历结构升级和技能结构升级是重要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智能制造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讨论证实,生产型智能制造模式和协同型智能制造模式均可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前者的作用效果更强。据此,应进一步扩大智能制造试点范围,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协同型智能制造模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强化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

[关键词]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人力资本结构;全要素生产率;智能制造模式

[作者] 

牛子恒,讲师,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金环,讲师,博士,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逆全球化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重塑研究”(21AZD110)。

金融风险冲击下我国债券市场

“避风港”特征研究

周金南 王立荣 刘志蛟

[摘要]基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额数据,对我国债券市场面对国内外金融风险冲击时的“避风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避风港”特征已初步显现,其表现强度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在面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时,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避风港”特征突出,但该特征在国际金融市场极端压力时期会显著减弱;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国内金融风险冲击暂未表现出显著的“避风港”特征,但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债券市场应对国内金融风险冲击的避险属性正逐渐形成。鉴于此,应抓住“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缓冲期,加强对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监控和预判能力,以国内金融市场全局稳定为基础,加速完善我国债券市场“避风港”能力。

[关键词]金融风险;债券市场;“避风港”特征

[作者] 

周金南,讲师,博士,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王立荣,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117;

刘志蛟,讲师,博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分布预测及尾部风险管理研究”(23BJY237);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2106620027)。

制造业投入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韧性

的影响

栾富凯 李敏

[摘要]基于41个国家2000~2021年的样本数据,研判制造业投入数字化影响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组检验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技术转化能力、不同行业对上述结果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投入数字化能够显著增强全球价值链韧性。异质性影响方面,制造业投入数字化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的效能在2008~2021年、发达国家、技术转化能力较高国家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样本中更加明显。作用机制方面,制造业投入数字化能通过研发创新效应与贸易成本效应两种渠道,间接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增强。调节效应检验方面,制度质量对于强化全球价值链韧性具有积极作用,且可正向调节制造业投入数字化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作用。鉴于此,未来应以数字经济循序推进全球价值链转型,以良好制度环境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以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全球价值链韧性。

[关键词]制造业投入数字化;研发创新效应;制度质量;全球价值链韧性;贸易成本效应

[作者] 

栾富凯,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李敏,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价值链数字化下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地域特征演变与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研究”(20YJC790185)。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经济韧性了吗?

——来自要素市场的经验证据

张天 钞小静

[摘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打通资源要素循环体系的堵点难点,是提升经济韧性的内在支撑。基于此,考察要素市场一体化与经济韧性的关系,揭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熨平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要素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经济集聚与网络效应、信息传递与快速响应效应、市场竞争与动能激发效应是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来源;要素市场一体化对不同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经济边界差异、行政边界差异以及要素流动偏向性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经济边界以外的城市、处于行政边界的城市以及要素流入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据此,应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提升区域间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协同性;各地应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素市场一体化;经济韧性

[作者] 

张天,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钞小静,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路径与政策”(22JJD7900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贸易网络演化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出口韧性的机制及路径研究”(24YJC79020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基础设施赋能陕西省内外贸易一体化的机制及路径研究”(2024D028)。

往期推荐


期刊速递|《经济体制改革》2024年第4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经济体制改革》2024年第3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经济体制改革》2024年第2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经济体制改革》2024年第1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图文 | 《经济体制改革》编辑部

责任编辑:何丽娟

编 辑:罗洁、石维丹、彭祎婧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之院训,坚守“为党献策、为国育才、为民治学”的办院宗旨,围绕“立足四川、调查研究、服务发展”的办院理念,进一步明确“建设坚强理论阵地、一流学术殿堂、高端新型智库、特色育人基地”目标,努力体现地方社科院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政府直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集科研、教育、编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综合实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属于第一方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