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四川日报》刊登我院郭晓鸣研究员与我院研究生郑荏远、曾娅敏共同撰写的文章《瞄准主要短板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文如下。
针对产业
推动乡村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等各环节有效协同,促进运营主体前置参与项目规划与建设
推动构建“村集体合作+产业合作”多村合作机制,以“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为主线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推进村集体融入产业发展,引导村集体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生产服务、引导投资参与、发放分红福利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针对要素
针对要素
完善人才培训后的扶持政策,促进“培训链”与“发展链”有效相融
以村集体为载体整合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促进统一开发、高效利用
灵活运用银保合作、“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农村产权权能
针对治理
根据新业态发展的新需求,推进农商文旅体配套设施建设
以返乡退役军人和大学生、新村民、老党员等为主培育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上仍然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这决定了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在充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立足自身现实基础,瞄准主要短板制约,创新探索可行路径。
四川各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组织有力、推进有序,开局成效良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统筹协同推进机制、乡村产业升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乡村治理制度改善、农村农民共富机制健全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短板制约。围绕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战略任务,基于重点破解主要短板制约的现实需求,建议通过实施以下六大策略高质量推进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实施协同,健全高位统筹推进机制。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部门协同仍显不足。一些乡村建设项目由不同部门分头实施,因建设标准和管理方式不统一,为后续管护和运行埋下堵点和隐患。各部门分头推进数字化治理,村干部安装运行手机App数量众多且各不关联,加重基层不必要工作负担。部分乡村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脱节,存在规划、建设不能满足实际运营需求的矛盾。
因此,要加强部门协同力度。推动各级党委农办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部门协调、资源整合等职能;促进各部门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乡村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等各环节有效协同,促进运营主体前置参与项目规划与建设,加强建管衔接,构建高效协同的组织运营体系。
聚焦改革赋能,强化资源要素系统保障。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仍然面临关键要素保障不足的困扰。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农旅融合经营类人才较少,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样短缺。二是闲置宅基地普遍分散且利用困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有限,设施农业用地保障面临基本农田高比例刚性制约,对农业规模化和全链化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三是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率不高,因产权保护强度不够和抵押融资受阻,金融资金进入不足。
破解上述困扰,要强化乡村人才引培,编制人才需求清单,开展组团式引才、精准化引才;进一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专业人才、高素质农民等培训,完善培训后的扶持政策,促进“培训链”与“发展链”有效相融。要活化乡村土地资源,规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流转交易,以村集体为载体整合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促进统一开发、高效利用;适度加大设施农业用地保障力度,探索“大分散、小集中”的集约供地模式,盘活闲置设施农业用地。要集聚城乡多元资本,推广“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整合收储资源,促进乡村建设项目顺畅落地;灵活运用银保合作、“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农村产权权能,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
聚焦组链集群,促进乡村产业升级迭代。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产业升级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各类经营主体间合作不足,已成立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产业联合体等内部联结松散、导致低水平同构化竞争问题突出。二是农业产业链的加工、品牌、渠道等环节延伸不足,致使农产品市场效益不高。三是农文旅融合发展与特色农业衔接度不足,乡村旅游引来的游客流量效应未能充分转化为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村庄品牌营销优势。
应对挑战,要进一步构建多元化合作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在精细分工基础上形成紧密产业合作。推动构建“村集体合作+产业合作”的多村合作机制,以“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为主线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集群联动发展。要深入推进农业强链补链。延伸加工处理、电商营销、品牌打造等产业链,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等精深加工业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增建农产品专业市场。要促进业态深度融合升级。构建“景观游历+生态文旅+研学教育”多层次融合业态,增加亲子、研学等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项目,让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在地农产品扩大销售、提升品牌影响的重要契机。推动数字赋能村庄品牌营造,进一步促进消费引流。
聚焦供需匹配,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普惠增效。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仍需优化。首先,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短缺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养老托幼成为农村公共服务较突出的短板。新产业新业态所需的产业路、旅游路、公共厕所、路灯照明、停车场等设施存在短缺。水、电、气等虽能满足农户家庭使用,但存在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仓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问题。其次是“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式不能及时跟进农民需求变化,存在乡村教育资源低效配置与县城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并存的现象,部分村卫生室、村文化室等服务设施存在低效供给和低效利用问题。
基于此,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升级。重点聚焦“一老一小”,加强乡村养老服务、学前教育、托幼等服务供给。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增加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服务。根据新业态发展的新需求,推进产业路、旅游路、停车场、充电桩、公共厕所、路灯照明等农商文旅体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乡村输配电网。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间统筹规划布局,提升中心镇、中心村的带动作用,推进中心学校、医卫次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等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把握农民现实需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探索乡村片区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聚焦开放融合,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模式。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社会治理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类。一是新村民与本地社区之间缺乏有效融入,导致新村民较少参与治理,在地感和融入感较弱。二是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不健全。存在“重绩效考核、轻农民参与”现象,一些可采用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项目由政府进行了包揽。三是治理要素保障机制待完善。行政村合并后村级保障资金相对下降,村级治理人才不足条件下填表造册、信息录入等形式化工作内容增加。
因此,要健全新老村民融合治理机制。明确新村民的治理权利和义务,打造议事决策的共享空间,明确新村民合理参与的具体内容。密切新老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合作联动,促进利益协同,增强沟通协调。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引导村民筹资筹工筹劳筹物参与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以返乡退役军人和大学生、新村民、老党员等为主培育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降低动员组织难度,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要健全治理要素保障机制。加大对合并村的资金、人才支持力度。实施乡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落实基层减负提能要求。
聚焦合作共赢,拓展农民共建共富路径。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集体经济的引领致富功能仍不充分,仅少数村集体提供分红,绝大多数村集体不能给农户提供就业带动、创业引导、生产服务等支持。同时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仍需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较少探索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分享技术、渠道、品牌等发展性带动不足。此外,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参与不足,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孤岛效应”较为明显,所提供就业机会以低报酬、低门槛为主,缺乏带动创业的成长激励,对青年返乡人员吸引力不足。
因此,要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引领共富功能。推进村集体融入产业发展,引导村集体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生产服务、引导投资参与、发放分红福利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健全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建立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生产托管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生产托管或共享技术、渠道、品牌等带动小农户实现稳定增收。要促进农户参与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强化对农民提供产业设计、技能培训、定制岗位等服务。在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中,鼓励采取“商住一体”模式对原住农民进行就业创业型安置,引导农民投资参与餐饮、民宿、商品售卖等,以多元化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编 辑:罗洁、石维丹、何华兰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之院训,坚守“为党献策、为国育才、为民治学”的办院宗旨,围绕“立足四川、调查研究、服务发展”的办院理念,进一步明确“建设坚强理论阵地、一流学术殿堂、高端新型智库、特色育人基地”目标,努力体现地方社科院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