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1月5日,由浙江省摄协等举办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展览通过影像、装置、多媒体、文献等近200件作品,艺术性地展示了浙江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艰辛历程和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精神风貌,是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高光集体亮相。
同期,展览以“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业题材影像创作的多样方法和视觉可能。本期,推出中国摄影家协会智能影像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学院摄影系主任董冬的发言,以飨读者。研讨会现场 发言人 董冬
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它让我看到了浙江人对摄影的态度。可以说,浙江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大省,也是摄影强省。本次展览从新中国后浙江省内制造业发展的脉络为出发点,层层面面展示出来了非常丰富的制造业影像内容,小到桑蚕、大到航天。展览也是从场地选择、展览布陈、作品装裱、装置等方面全面地利用影像,从声、光、电等呈现了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下面我想通过本次展览,从新时代功能性摄影的发展趋势与思考分享一些我的想法。2023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2025年更被预言为人工智能大变之年。人工智能从进入民用阶段就已经深入到影像生成当中,摄影也成为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体。当我们退回一步,从头思考梳理一下摄影术的诞生,包括工业摄影或者制造摄影、功能性摄影及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不到二百年的发展中,除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思考之外,究竟是什么真正推动了摄影的发展?我想,就是科技的发展,摄影在发明之初就与科学深度的绑定在一起了。随之的实验时代到现代,再到当代摄影,各种摄影流派的形成,都和科技推动着相机设备的推陈出新密不可分。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路径及其功能性。在机械造像产生之前,艺术以绘画和雕塑为主流图像制作工具,艺术也承担了功能性,四个功能得到了普遍认知:记录性、叙事性、审美和意识表达。而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原有功能性,记录和叙事是摄影的基本属性,它们也就从艺术的功能性中被剥离了出来。19世纪,在英国伦敦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700多张摄影作品,摄影作为制造业重要的先驱在第一次博览会上得到了呈现。当时受到摄影技术和拍摄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图片大多都是静态摆拍的形式展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相机设备和后期工艺得到了扩展,相机可以拍摄的范围也得到了延展。例如,20世纪中叶的法国汽车俱乐部大赛中,相机可以捕捉到了高速行进的汽车,或者高速运动中的景物。法国汽车俱乐部大奖赛,迪耶普赛道,雅克·亨利·拉蒂格在飞艇系留柱前爆炸起火的兴登堡号
193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兴登堡号飞艇坠毁事件爆炸现场,图片记录了飞艇工业终结的影像。此时,摄影开始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形式和叙事。进入到现代摄影时期,摄影从绘画中把娱乐性和消费性大大承接过来。我们可以看到,实验性摄影、抽象性摄影在工业摄影当中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影像从具象、不能动的,到可以捕捉高速影像,再到更加细节、更加抽象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一个新课题——工业美学。工业美学呈现出工业发展繁荣的状态,也产生了工业废墟的表达方式。抽象光感超现实照片,现代主义,曼·雷
涡旋仪2,阿尔文·兰登·科伯恩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摄影把记录从艺术的功能性中演变成了其基本属性。在未来,是不是这个基本属性又将还给于艺术功能?今天的拍摄记录和叙事还是单纯、单一的记录叙事吗?当下的影像创作中存在着很多关于“边界”的思考。放眼全球的艺术发展,摄影在内所有的艺术门类都产生了跨界的、融合性的发展。如何感知工业的文明或人类文明,这其中,艺术和科技又将如何介入融合?摄影不仅可以连接人类过去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呈现今天的状态,同时是不是可以预见未来?1995年网络发展以来,数字影像成为了影像生成的主流,也推动了数字化影像往前大大跨了一步。经过了三十年,人工智能又会推着影像往前跨了一步。用数字影像创作的图景,可能预示着未来摄影可以延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到今天为止,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的出现,冲击着影像领域。历史会如此相似,也会不断重演。在未来,人工智能影像生成技术会大大把娱乐性、消费性从摄影当中承接过去,摄影在消费当中会变成更加纯粹的艺术形式存在和呈现。今天简单的AI工具就可以将上个世纪拍摄的半身照片扩展为全身的照片。科技的发展对影像,尤其是老照片,有了更广的扩展方式,可以给未来的影像创作或者历史记录产生更拓展的方式去思考。
右侧图为AI延展后全景图片
右侧图为AI延展后全景图片
在十年前,我创作过一系列超现实作品,当时是使用数字相机拍摄,后进行了数字后期制作,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有了人工智能和图像生成软件之后,我对这组作品进行了再创作,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
无属之地系列作品,董冬
最后,新兴技术和社交媒体改变着传播渠道,它对摄影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专业的摄影师到今天的人人都是摄影师,影像的制造群体在改变。最早,摄影是具有针对性功能的。而今天,摄影和影像都需要思考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人工智能如何介入影像制作之中。艺术的发展到今天、或者到未来,可以预示着摄影会更加的多元化,战略规划对于未来所有摄影师和摄影展都至关重要。| 延 | 伸 | 阅 | 读 |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招募启事
公布|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入选人员名单
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在杭州市钱塘区启动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历时四个月!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结业
公示|这些作品拟入选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公布|这些作品入选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预告 | 「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即将启幕
直播&讲座预告 | 「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研讨会预告|关于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 @浙江展览馆
《中国摄影》杂志|如何制造,何以摄影: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集体亮相
中国摄影报 | 成就蔚为“大观”,精神显于“初相”,展陈创意“无极”
开年见喜!延展2天!
浙江制造故事的缘起,是……
倒计时2天!!!!!!!!
实录|姜纬:何以制造
实录|史民峰:工业制造摄影中的科技美学与实践
实录|崔波:浙江制造美学与视觉生产背后的“道”与“术”
编辑审核 / 刘雅菁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