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杂志需要这个题材作品

乐活   2025-01-10 18:09   浙江  




公园是自然与人类互动并相互转化的成果,是人类、动物和植物生命的大剧场,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公共空间。


摄影和公园一样,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下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既是文明性装置也是文化性装置。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传统,但无论是官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类皆个人独乐,例不公开”。直到19世纪末,现代意义的“公园”概念才进入中国。100多年前,梁启超就曾说:“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昏浊,理想污下。”如今,公园已然是生态文明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不仅是公众娱乐和游憩的公共场所,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和寄托。


“公园”的概念还在不断地拓展,2013年,中国开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这些都丰富了公园的形态、功能和意义。公园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时代的镜像。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公园可以是影像表达的背景,也可以是摄影创作的主体。在很长的时间里,公园更多是作为一种城市或自然景观而被拍摄,不少摄影师在其中寻找个人意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摄影师和艺术家以公园为镜像,去思考对城市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探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去发现个体和群体在时代发展中的各种故事。


基于此,《中国摄影》杂志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公园镜像”的摄影专题,我们将不仅对“公园”进行摄影文化上的探讨,还以公园为镜,重新审视城市、自然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在此面向广大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征集与公园相关的摄影作品,作品创作手法不限,包括但不限于:一切与公园相关的影像艺术创作。




  •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3月12日


  • 征集要求:鼓励提交组照(10-15幅),请附上简短的图片说明和整组作品阐释(1000字以内)


  • 投稿方式park@cphoto.com.cn


  • 致电咨询:010-65256189  (工作日9点-17点)



“公园”摄影作品案例









路易吉·吉里(Luigi Ghirri)作品《在斯卡拉》(In Scala)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意大利摄影师路易吉·吉里将镜头对向一个以意大利各地微缩纪念碑为特色的主题公园,其中蕴含了他所关心的许多哲学和美学命题:幻象、现实与再现的距离、人工自然的诞生、旅游与消费主义的关系,以及观众如何通过主动的观看来与世界互动。







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son)作品《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对美国摄影师布鲁斯·戴维森来说,纽约中央公园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邂逅之地,一个只要有耐心和观察力,随处都能找到顿悟的空间。1990年代初,他通过摄影直观地展示了一系列怪异的事物和公园特征,这些元素共同反映出:公园是这座充满活力且复杂的城市的灵魂所在。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作品《租赁》(Tenancy)
2013 年至 2015 年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亚当斯关注到美国西北海岸目前和即将面临的砍伐、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威胁,他前往在俄勒冈州尼黑勒姆湾州立公园拍摄。这部作品以“租赁”为主题,表达“暂时占有他人的东西”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占有。







乔尔·斯坦菲尔德(Joel Sternfeld)作品《漫步高线(公园)》(Walking The High Line)
2000-2002年,美国摄影师乔尔·斯坦菲尔德拍摄了纽约一条被废弃的铁路,这条铁路在当时是附近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他用大画幅相机记录了高线在变成一座公园之前的自然状态:废弃铁路、肆意生长的植物与曼哈顿标志性的城市景观相交。后来,他更是通过照片强大的传播力量阻止了它被拆迁的命运,并且一直见证和关注着这座公园的发展。







濑户正人作品《野餐》
日本摄影师濑户正人于1996-2005年间在东京代代木公园拍摄的正在野餐的情侣肖像。照片中的情侣坐在或躺在放在草地上的塑料布上,摄影师以嬉戏和亲密的方式直面他们在公共空间中最私密的表情,意在探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以及情侣在这些空间中的行为共性。







吉行耕平作品《公园》
1970年代,日本摄影师吉行耕平在夜间用红外线底片和加装滤色片的闪光灯抓拍偷偷摸摸地在东京的公园里进行私密行为,以及蛰伏在草丛中鬼祟窥视的人们。这部作品被视为日本战后摄影的代表之一,揭示了日本大都市里社会深层的、不可公开的人性和欲望,通过摄影者、窥视者、被摄者这些角色的状态和行为,探讨1970年代日本社会和摄影创作中“公”与“私”的界限。







苏文作品《世界公园》
法国艺术家苏文从北京的垃圾堆里抢救回上万张彩色底片,挑选出了一系列世界公园主题的游客照。北京世界公园开园后半年迎来了超过370万的游客,火爆的访问量揭示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在这些照片中,帝国大厦、金字塔、巴黎埃菲尔铁搭等微缩模型成为背景,和前景表情严肃的游客们形成有趣的对比,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众对旅行的向往。







倪黎祥作品《迷园》
苏州摄影师倪黎祥以园林为拍摄对象,表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他意在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三层“迷”:一层是园林结构设计导致的“迷”,一层是古人藏在园林中的无法轻易理解的“迷”,最后一层是景观和当代人之间矛盾的“迷思”。部分作品刊登于《中国摄影》2020年第6期。







孙一冰作品《在公园》
出生于北京的摄影师孙一冰,在2019年关注到在北京公园里健身的大爷大妈,这些人夸张的锻炼方式和鲜艳的衣着让他深受吸引,于是开始了对这一人群的持续拍摄。在拍摄中,孙一冰特意使用了闪光灯直闪的手法,这种方式加强了现场环境的舞台感,让被摄者表现出仿佛隔离了尘世置身于秀场的超现实状态。部分作品刊登于《中国摄影》2021年第11期。



计洲作品《公园》
“公园”是中国艺术家计洲创作的“真实幻像“系列中的一个子作品。对他来说,在一个完全人工制造的生态环境中认识自然,既虚幻又真实,他开始思考用怎样的影像可以贴切地展现这个生机盎然且充满悖论的场所。通过照片的拼贴和叠加,他尝试在同一张摄影作品中拓宽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目的就是为了探讨信息与影像对我们生活的全方位包围,及其入侵给我们造成的认知困境。部分作品刊登于《中国摄影》2024年第3期。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

来源 / 《中国摄影》杂志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https://zjssyjxh.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