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是自然与人类互动并相互转化的成果,是人类、动物和植物生命的大剧场,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公共空间。
摄影和公园一样,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下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既是文明性装置也是文化性装置。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传统,但无论是官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类皆个人独乐,例不公开”。直到19世纪末,现代意义的“公园”概念才进入中国。100多年前,梁启超就曾说:“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昏浊,理想污下。”如今,公园已然是生态文明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不仅是公众娱乐和游憩的公共场所,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和寄托。
“公园”的概念还在不断地拓展,2013年,中国开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这些都丰富了公园的形态、功能和意义。公园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时代的镜像。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公园可以是影像表达的背景,也可以是摄影创作的主体。在很长的时间里,公园更多是作为一种城市或自然景观而被拍摄,不少摄影师在其中寻找个人意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摄影师和艺术家以公园为镜像,去思考对城市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探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去发现个体和群体在时代发展中的各种故事。
基于此,《中国摄影》杂志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公园镜像”的摄影专题,我们将不仅对“公园”进行摄影文化上的探讨,还以公园为镜,重新审视城市、自然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在此面向广大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征集与公园相关的摄影作品,作品创作手法不限,包括但不限于:一切与公园相关的影像艺术创作。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3月12日
征集要求:鼓励提交组照(10-15幅),请附上简短的图片说明和整组作品阐释(1000字以内)
投稿方式:park@cphoto.com.cn
致电咨询:010-65256189 (工作日9点-17点)
“公园”摄影作品案例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
来源 / 《中国摄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