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红了——“驻地计划”
用艺术点亮乡村
发表于2025年1月7日《中国摄影报》
文/ 释藤
2024年6月,我在中国“杨梅之乡”仙居策划了一场影像驻地计划,邀请了来自浙江省内:方国平、朱骏、王士杰等五位摄影师,在杨梅红了的季节赶赴仙居进行在地主题创作。请他们走进杨梅的主产区之一的步路乡,在暑热和梅雨交织的日子里,展开为期一周的创作。
杨梅收获的季节,对于很多仙居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仙乡大地上的老百姓许多人祖辈都种植杨梅为生,一颗红色的水果带动了无数人的产业,而产业链背后的艰辛,以及被预估的价值,至今却很少被外界人所了解,于是我便着手策划“杨梅红了——仙居影像驻地计划”,希望通过摄影师的深入创作,完整呈现“仙居杨梅”的文化和其自身品牌的价值。
在策划项目之前,我和步路乡政府相关的领导干部做了多次的沟通,在了解和清晰他们的重点和需求之后,针对项目本身做了主题的规划:杨梅的艺术性+实用性(杨梅文化)、杨梅的种植和环境、果农的故事、杨梅的产业链、土地的主人和外来的文化等,要想在短暂的时间里,把内容最大化,且提炼出主题和思想,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因此,进入中驻地前的线上沟通,抵达仙居后的连夜交流,根据摄影师的特长布置任务等一系列拍摄前的工作都被我一一提上了日程。
一周的时间,入选的驻地艺术家先后来到仙居,全身心投入到拍摄。而我和乡政府的相关机关干部组成了工作小组,给艺术家作向导和联络员,配合他们做好准备工作。采杨梅的季节都是梅雨天,给拍摄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由于果农都是半夜两三点上山采杨梅,艺术家经常要半夜起来,冒雨戴着头灯上山拍摄,朱骏带了7套衣服,7双鞋子,到最后竟然无衣可换,只能拿吹风机吹干湿衣服。
此次驻地创作,艺术家们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与人文风物,与自然对话,与果农交流,感受着杨梅红背后的辛勤劳作、质朴情感以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在地视野开启艺术、自然、土地与人之间的共生,共创。他们每个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敏锐的视角深入其中,如同探寻宝藏一般挖掘着杨梅红背后的在地文化与情感密码。杨梅与仙居地域文化的交融、集市上杨梅交易的鲜活画面、古老的杨梅传说、独特的杨梅加工技艺等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这些作品成为仙居“杨梅红了”最生动的写照,也展现出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2024年12月我策划的仙居首届人文乡村“山野艺术季”正式启动,我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摄影师们走进乡村,和当地的摄影师,文化特派员一起,把艺术作品植入乡村空间,同时还在艺术季期间举行了在地工作坊、创作营、作品分享会、艺术沙龙等活动。而“杨梅红了”驻地创作成果展也终于在步路老粮仓美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艺术季,我们不是在高大上的博物馆、美术馆做展览,而是将乡村四合院、民宿、户外空间等做成为了小型的流动“美术馆”。我们把照片和山野自然结合起来,打印制作的照片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漂浮在水里,有的挂在篱笆上,和草地、泳池、土墙、岩石、砖瓦巧妙地融为一体,照片成为了它们的一部分。在这里,以乡村为范围的,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让艺术与自然和谐共存。
回到“杨梅红了”影像驻地成果展的展陈空间,这里此前只是一个闲置的老粮仓,我在一周的时间对其改造,把之前老破旧的空间打造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小型“乡村美术馆”,开展当天,我们才把上锁的展厅大门打开,当观众进入展厅的那一刻,很多人发出了“哇”的惊呼,也是在那一刻我知道这个驻地成果展终于落地。
展览通过3个展厅,5个章节、100多幅作品呈现了仙居杨梅的文化和内涵,开篇部分是方国平的作品,他通过拍摄古杨梅林、杨梅果实以及生长环境等,完整地向观众展示了仙居杨梅的地理风貌,品牌意义、自身优势等价值。此外他还通过手工上色的方式,把仙居杨梅的原浆涂抹到宣纸上,然后又用并置以及组合的形式让普通的杨梅树产生了新的语境与空间。
朱骏的作品,他的镜头聚焦了果农的艰辛、背后的故事以及果农雨夜采摘果实的画面;王士杰拍摄的土地与主人、以及老中青三代人的肖像照片,真实客观地反应了仙居杨梅传承关系;王小红和瑶歌则通过杨梅的运输、采摘、挑选、产业链等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丰满而立体的“仙居杨梅”。几个展厅里,我们还将收集到的古代文人写杨梅的诗词,打印在半透的直幅上垂挂下来进行遮挡和串联,让观众随着这些古诗词进入到另一个空间,由此产生作品和空间的多个联想。看似简单的一次驻地创作,却首次完整地挖掘出仙居杨梅的价值,同时也让观众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看到一个仙居小城杨梅季独有的风貌。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方式,让创作在地发声,让艺术自然生长。
用艺术点亮乡村,在优化乡村形象的同时,催生农村产业变迁,让艺术和乡村从邂逅到相依、相融,让乡村文脉通过艺术行为、审美认知得到创新性的传承,为乡村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这是艺术乡建的最终目的。此次驻地创作通过外来文化与本土元素的结合,让“人文乡村”这个话题被更多的人关注。此刻这些作品的呈现,不仅是这片土地独有的创作,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激活,让让原住民和外乡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重新发现大地之美,重新唤醒这片土地上的山野新生。
一次从设想走向现实的驻地创作
发表于2025年1月7日《中国摄影报》
文/ 方国平
2024年6月初,参加释藤发起的“杨梅红了——仙居影像驻地计划”。虽然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其实还是有点担心:首先是怕当地会对摄影创作有诸多前提要求,发挥空间有限;再者就是杨梅这种很特别的水果好看好吃但绝对不好拍,一不小心就容易拍成产品宣传照。所幸在后来驻地创作的过程中,当地的乡领导并未对我们的拍摄有什么约束,反而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这给予我个人较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前的构思和准备我觉得十分重要,在去仙居之前,特意查阅了各种资料,对仙居杨梅的历史、发展、品种和产业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个人风格,我决定以杨梅的生态环境、树木本体及果实入手,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以二次创作的方式,用并置、拼贴、阵列等形式来呈现,而用杨梅果、果汁实进行直接涂刷的手法进行创作是我特别想尝试的。这些设想,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基本得到了实现,但也遇到很多困难。
除了必要的器材之外,还做了其他的准备工作:
1.复A4印纸一叠,用于拍摄杨梅果实静物背景;
2.塑料袋数只:用于采集杨梅果实的分装;
3.黑色记号笔一支:用于采集杨梅果实后在塑料袋上记录品种信息;
4.微距镜头一个:用于拍摄杨梅静物特写。
梅雨季节,闷热多雨,蚊虫肆虐,加上杨梅的季节又非常短,创作紧张而困难。由于事先做了功课,再加上当地政府派出工作人员协助,前期拍摄还算顺利。
七个杨梅品种的阵列作品是首先进行的。在当地工作人员和果农的帮助下,顺利采集到了七个品种的杨梅果实,每个品种都有着从初期到成熟的状态。我将这七个品种的杨梅果实分装到塑料袋中,分别做好信息记录并带回到房间,以白纸为背景,用微距镜头一一拍摄下来。这个作品前期拍摄用时不多,但后期工作仍然需要花费精力。为了呈现干净的画面,一一将杨梅用PS抠出,通过设计软件进行排版,我在排列上没有采用完全对齐的方式,三面完整而下方体现起伏节奏感;在画面大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考虑:当初设想的20cm方形在打初稿的时候发现偏大,后来通过家用打印机打印画面并上墙观察,经过几次调整后最终确定为15cm,让杨梅果子比现实的略大,在展览中有观看距离就会与实际大小差不多。
去寻找古杨梅林是最为有趣的事情,雨季的的仙居,山间云雾缭绕,杨梅林也氤氲着薄雾,让我领略到了的仙居的绝美景色。在设想中,是要做一张巨幅的作品,有杨梅扑面而来的感觉,因为我觉得如果直接拍摄一棵杨梅树,哪怕这棵树长满了杨梅,由于叶子的遮挡,拍出来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我设想拍摄许多个特写画面,有树杆有果实有地面,以似连非连的方式拼贴起来,将画面放大成4.5米x3.1米的巨幅作品,力求呈现杨梅自然向上生长的概念。
在古杨梅林中,采集了许多画面,有杨梅林、单株和多株的古杨梅树、当地利用杨梅林进行复合产业的画面等,采有四幅、两幅并置等方式,将杨梅林所在的生态、环境展现出来。一株300年左右树龄的古杨梅树,我将它放大到300x225cm,以展现古树的苍劲和现场感。还有一幅,我采用的是“非常色”手法,因为杨梅叶子的绿和果子的红,用这个方法很适合。
最大的困难来了。当初设想用杨梅或杨梅汁进行创作让我非常期待,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坑,实现起来很麻烦。一开始感觉杨梅饮料颜色很好看,结果刷到纸上和自来水差不多,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色彩;后来又想采用冰冻杨梅,但水份不足。在没找到感觉的情况下,这两幅画面一直拖着没做。
直到12月,突然有一天释藤说当地想进行展览了,作品得赶紧出来。但左思右想,还是没感觉,直到临近开展前一周,其他作品都寄出了,只有这两幅还是空白。苦思冥想下突然觉得用杨梅原浆可以试试,于是紧急购买原浆过来,但这时离开展时间只剩下四天了。那天在做完摄影手工书活动回到工作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而且为了赶时间,宣纸已裱好绷在两块300x55cm的木板上,是半成品状态,这也就是意味着晚上的创作必须是一次成功,没有机会重新再来。
在用废宣纸尝试好几个方法之后,第一个作品用杨梅饮料+原浆+国画颜料之后涂刷成功,意外地呈现出抽象的感觉,自己感觉还算满意。但第二幅的创作就更难了,因为不能去做与上一幅差不多的画面,于是又在那里纠结。最后,毛笔蘸原浆时滴落的果汁让我产生灵感,尝试直接用“滴”原浆的方法也许可行。在找到方法之后,第二幅也很快完成。但是后来又遇到困难,由于原浆的糖份太多,凝结在宣纸上呈现果冻的效果,用吹风机吹,用阳光晒都没用,始终不干,如果一碰就会损坏,这样一来包装和运输都成了问题。后来没办法,只能用自己开车运过去,终于在开展前一天到达展厅。在用原浆创作时,散发出阵阵的果香,这个香味一直随着这个作品直到展出当天,后来才慢慢消失。用原浆创作的第二幅作品其实一直在变化,挂到展厅后,由于垂直的原因,少数凝结的果浆慢慢流了下来,所以开展的当天大家所看到的作品与前一天是不同的,而且后来还一直在产生变化,这是一个意外。这两幅作品,回看当初所设想的草稿,真是大相径庭。
回想这次驻地创作,其实在短时间内要创作出有完整度的驻地作品还是挺难的,尤其是对于杨梅这样的知名水果而言更是如此,之前也一度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幸好最终的结果还算过得去。通过这次驻地创作和展示,希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更多的可能。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