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摄影家|与世界展开一场对话:傅拥军的长期影像调查

乐活   2025-01-18 17:30   浙江  



■ 文 | 朱丽莎 
■ 图 | 傅拥军
■ 内容指导 |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 刊登于《浙江画报》2025年1月期





与世界展开一场对话:傅拥军的
长期影像调查

Fu Yongjun’s Long-term Visual Investigation



当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绿叶,一汪黛色的湖水便如晶莹的果冻般蓦然展现在眼前,惹人怜爱。锦带桥和断桥仿佛有说不尽的密语,各自轻轻牵起白堤的一端,亲昵地请堤上相间而立的桃柳依次传话,将浪漫的书信塞进春姑娘的口袋。宽阔的湖面上,扁舟悠悠,载着游人追寻张岱笔下那座隐匿于历史尘烟中的湖心亭,远眺梅妻鹤子曾经隐居的孤山。

而此时,站在宝石山上俯瞰着这番景致的傅拥军,却陷入了愁思:多年来的持续拍摄使他对西湖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熟悉到他拿起手中的相机,已经缺乏了迫切按下快门的最初激情。

突然,沉重的步伐声、疲惫的喘气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一个伛偻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宝石山上独自攀爬,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像是又消耗了一分所剩无几的体力。“您怎么不让家人陪您一起来?”傅拥军看着这位老人,忍不住关切地询问。“他们没有时间。”“您应该等他们有空时,再一起来。”“可是我没有时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爬宝石山。”这位84岁的老人口中轻轻飘出的一句话,却重如千钧,一下子沉沉地落在了傅拥军的心上。原来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一场告别。

傅拥军一时语塞,只能默默地跟随着这个沧桑的背影,老人看什么,他就拍什么。老人目之所及、眼神停留之处,一草、一花、一叶随风摇曳,似乎含情脉脉、轻轻细语,为这场即将来临的告别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记录下这一切的傅拥军不禁汗毛竖立——之前的他只是在用眼睛拍照,而忘了用耳朵去聆听万物之声。


《那么西湖》系列


视觉文本


西湖的彼岸,棕灰色的保俶塔历经千年岁月中的朝代更迭,仍矗立于宝石山上,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在湖畔;西湖的此岸,两张长椅中间的一棵桃树沐浴过明媚的春光,感受过刺骨的冬雪,观察着树下的百态人生。无名的小树,朴素的构图,单张看来都平平无奇的照片,并置在一起时却好似开启了一道时空之门。在静态的照片中,我们仿佛见证了桃树抽出第一片嫩芽、绽放第一朵花苞、凋零最后一片树叶;在无声的画面里,我们仿佛听到了树下人们的喧哗与争执,触摸到那一颗颗或欢欣或孤独或疲惫的心灵。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犹如一篇散文,于恬淡的文字间描摹出时光走过的脚印,将待人解读的人生况味化为这组照片的未尽之言。

《西湖边的一棵树》

湖面的黛色渐深,山那边的乌云似一张大网,瞬间铺张开来。随着哗的一片声响,一阵疾雨从天而降,击打荷叶后又滚入湖中,如同一盘珍珠落入玉盘,一部天然的协奏曲就此奏响。雨雾蒸腾,山色空蒙,一枝细柳随风飘入画面,仿佛这朦胧的远山由它勾勒而成。雨天的西湖往往鲜有游人,傅拥军却冲至湖边,拍下这有别于平日的温婉诗意的西湖之貌。好一幅《西湖骤雨图》,这让观者不禁畅想千年前苏轼于望湖楼醉书的场景,咏出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那么西湖》系列

同样的诗性语言,还出现于他的另一幅作品中:画面中空无一人,唯有湖边一张斑驳的长椅、长椅旁黝黑发亮如同包了浆的树干和树旁湿润的苔藓,这一空镜如同一首朦胧诗,以精练的意象、含蓄的表达,映射出傅拥军心中的别样西湖。


《那么西湖》系列


《那么西湖》系列


提到西湖,往往离不开“爱情”这个主题。当你还在疑心湖中舞动的白蛇是不是白娘子从传说故事来到了现实世界,傅拥军的镜头里早已有了更多小说中爱情的模样:一道耀眼的闪电撕开天幕,骤然打向地面,一对年轻男女却无畏地在暴雨中相拥而坐;夜空中的超级月亮散发着清幽的光芒,为万物笼上一层清辉,湖面的点点银光勾画出男女依偎的身影,诉说着岁月静好的细水长流。

《那么西湖》系列


除了像散文、诗歌、小说,傅拥军拍摄的西湖影像更是他的心灵独白。当一群天鹅在湖面上嬉戏,搅起圈圈涟漪,在一片热闹中,傅拥军却将取景器对准了一只独自安静沉睡的天鹅;当徒手攀岩爱好者在刻着“宝石流霞”的大岩石上翻越,傅拥军却舍弃了腾空而起的“决定性瞬间”,爬到高处将远方的城市天际线作为背景——此时的攀岩者不再是他者,而是这位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后颇有共鸣的自我投射。如此,傅拥军完成了照片从影像到文本的转化,通过景物的框取、空间的选择,他将西湖深深烙上了自己的影子,每一张作品都得以跳出对客观世界的纯粹呈现,而指向对内心世界的真诚分享。

《那么西湖》系列

《那么西湖》系列


乡村肖像‍‍


那么西湖,却不止于西湖。当西湖似乎成为傅拥军身上的一张标签,他却将之称为“一个意外”。相较于西湖,傅拥军更早开启专注创作的对象是中国的乡村。

《乡村肖像》系列


《乡村肖像》系列

《乡村肖像》系列

《乡村肖像》系列



《乡村肖像》系列

当从杭州到重庆的绿皮火车慢慢迈出了前行的脚步,车窗旁挤满了一张张小脸,他们红着眼、挂着泪,一个个鼻涕泡就像留守儿童和父母永久团聚的美梦那么易碎。有的孩子抓着车窗探出半个身子大声告别,有的孩子挥舞着小手请求父母过年回家看看,众多孩子中,傅拥军独独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安静的小姑娘:湿漉漉的大眼、红通通的鼻翼,无一不写满了分别的悲伤,但她不哭也不闹,眼睛直直地望向窗外的父亲,乖巧得揪疼了无数观者的心。

《宝贝不哭,明年再来》


这张拍摄手法极为克制的照片,不仅引发了当年“与留守儿童结对”的社会热潮,也成为傅拥军深入探究留守儿童生活的起点,引导他走进了中国乡村那片广袤无垠的世界。

脏了的白墙,积灰的地面,下一秒似乎就要散架的课桌,布满锈迹的娱乐设施,漏了气的篮球……这就是21个学前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一方小小天地。在《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作品中,傅拥军放弃了“上学路上+校舍空镜+孩子上课+课间休息”的常规叙述模式,将画面定格于教室后的空地。

孩子们或羞涩或警惕或木讷的眼神,在玩具的反衬下显得格外空洞,他们原本应该活泼开朗的心似乎也像这个空荡荡的教室,被罩上了一层灰霾。虽然在和老师的合影中,孩子们的肢体语言显得略为松弛,不再那么拘谨,但他们的神情并没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儿童个人肖像和师生合影的对比,傅拥军巧妙地捕捉了留守儿童内心由于孤独产生的隔阂和难以突破的防备。在最后一张作品中,老师和留守儿童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简陋教室的内景,傅拥军借此把“留守儿童的明天会是什么样”这个社会议题抛给了观者,引人深思。


《我好想爸爸妈妈》系列

《我好想爸爸妈妈》系列

《我好想爸爸妈妈》系列

《我好想爸爸妈妈》系列

留守儿童是乡村的缩影,那么如今面临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传统乡村又是何种面貌?傅拥军这位从农村长大的摄影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更关心这个话题。

当在全村拥有极高声望的阴阳族长的步履日渐蹒跚,当由专人保管、用于祭祀的祖鼓上岁月的痕迹又加深了几分,种种迹象显示现代社会发展的足迹已在望坝这个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留下印记。如果说孩子身上穿着的铠甲勇士T恤、木屋草房间拔地而起的新式砖房还未能撼动古老文明的地位,那么因为一段互联网情缘引发的离婚纠纷,则象征着这个村落以世代不离婚为代表的古老信仰和道德约束逐步走向了分崩离析。在时代剧变的浪潮中,摄影记者出身的傅拥军敏锐地觉察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消逝,立下了记录“中国100个乡村”的影像计划,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抢救性拍摄乡村最后的宝贵肖像。

《鱼多肉足》系列


面对外界对于他在西湖边拍同一棵树、在同一个教室拍摄同一群留守儿童却两次斩获荷赛奖的质疑,傅拥军表现得很淡然。在滚滚时代潮流的浮躁氛围中,他以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方式去记录变化,以田野派的执着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并坚信长期影像调查的力量,用图片与世界展开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用镜头不断书写着一个个关于变化、坚持与希望的动人篇章,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守护,而希望,永远是引领前行的灯塔。

《鱼多肉足》系列


《鱼多肉足》系列


《鱼多肉足》系列



| 人 | 物 | 简 | 介 |




傅拥军 1969 年生。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教育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等。著有《镜头朝下》《那么西湖》《没什么意思》《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等。2023年发起创办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泥美术馆)。




傅拥军发起创办的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泥美术馆)





| 延 伸 阅 读 |


浙江摄影家专栏


高帆烽火中的红色摄影家

薛华克以黑白的力量传达世界的丰富性

储楚跨界与恒定

叶文龙境由心造,“像”由心生

傅拥军每一位村民和扶贫干部都是主角

陈荣辉观看王维的19种方式

钟黎明都市三部曲(多图版)

刘士斌用摄影让贫困山村走上致富路

邵大浪卅年勾留是此湖(多图版)

矫健末梢&记忆中的影像诗

陈寿灿:呈现天籁西溪的意象之美

王培权:偶然与必然

欧阳世忠现实与重构

萧云集:胶片中跳动的时代脉搏

郑龙华:无手摄影师如何玩转相机这一精密仪器

徐永辉叶根土一家,我拍了70年

高世强栖于山水间

支江从纪实到观念转向

最是人间烟火气

2022最后一个头条是你的——“浙江摄影家”!

卢广跋涉与等待

袁云在路上与在现场

邵文欢:重叠之境与万境之眼

颜劲松东方集锦美学

王芯克:穿过光阴的地道市井味

徐淑凯:商业摄影中的诗意远方

郑龙华在黑暗中成为自己的光

薛华克为时光写诗

徐小凤:只此山水

裘志伟:循着光,成为光

吴品禾:以岁月为笺

徐邦:聚焦与闪回

吴宗其青山行不尽

郎静山:集万物之灵,融方寸之间

徐肖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厉新华奏响跨越时空的乐章

雷烨血与火的定格

王小川从望道到弘道

徐永辉:历史的旁白

吴德烟雨任平生

李舜:笔墨当随时代

沈一鸣:时光里遇见

洪兵:城市万花筒

张友国:从凝固到回望

俞丹桦湖边的小井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https://zjssyjxh.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