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张照片,让Ta们爱上摄影!

乐活   2025-01-13 17:00   浙江  





/展 览 前 言



2007年,我用积攒的生活费购买了第一台相机,型号是柯达Z612,自此开始了我的摄影生涯。从数码到胶片,从卡片机到单反,从600W像素到4000W像素,相机换过无数;从花花草草到人文纪实,从风光到街拍,从糖水片到个人化创作,摄影的观念也更变迭代;从业余拍摄到新闻摄影,从图片编辑到摄影书创作,从摄影师到策展人,摄影的身份也换了多种;从喜欢摄影到相信摄影,再到质疑摄影甚至否定摄影,再重新回到摄影,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今年的十一假期,我在莫干山做了一个小型的艺术空间。2024年即将过去之际,我策划了这个主题摄影联展,邀请了10位摄影师,拿出对他们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一张照片来展示,并讲一讲这张照片的故事。

浪漫,也许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浪漫,每个人必定由来已久。

此外,我通过Ai工具,生成了12个关于摄影的问题,每个摄影师都可以想一想问题的答案:


    1.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2.你为什么选择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3.摄影如何影响你对世界的看法?

    4.摄影如何帮助你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背景?

    5.摄影如何帮助你处理和表达情感?

    6.你如何看待摄影与记忆之间的关系?

    7.你如何通过摄影探索自我?

    8.摄影如何帮助你与他人建立联系?

    9.摄影如何帮助你探索和表达身份认同?

    10.摄影如何影响你对时间的感知?

    11.摄影如何帮助你理解他人的生活和经历?

    12.你如何看待摄影与真实性的关系?



李  芥        

2024年12月25日





/展 览 信 息



《我的浪漫由来已久》

主题摄影联展



  策展人  

李芥


  参展摄影师  

陈亮 郭珈汐 郭燕欣 李芥 孟晴 

毛鑫 牛童 彭佳 深蓝 王海江 以绘


  海报题字  

赵芷睿 

(湖州市莫干山镇中心幼儿园 大二班)


  展览时间  

2024年12月28日—2025年2月28日


  展览地址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艺术公社基本艺术空间




/参 展 作 品



  陈   亮  






2006年4月1日一大早,我和西安体院摄影协会的同学及老师从学校跑到西安西门去坐公交车,准备前往郊外看桃花。到了223路公交车站,没想到这么多人在等车。那天我给漂亮的女同学拍了照,她美丽的容颜我一直都记得。桃花开得很绚烂,阳光里尽是自由甜美的空气。我在桃花林穿来穿去,努力创作,却没拍到什么好作品,但一路我们都很开心。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一起搞摄影的几个铁哥们,我们一起诉说着各自的理想:周鑫说,他先拍商业赚了钱去巴黎学摄影再回来创作,后来他成了商业摄影师;常博去了媒体,后来到地方融媒体做宣传;张亚军去了时尚杂志,后来自己做生意,一直进行国家地理式的旅行摄影,挺符合他的,只是几年前突然有一天在旅拍中心脏病突发,就这样走了,很是让人泪目。


曾几何时我们是如此地年轻朝气,满怀理想,一起坐在开往春天的车上,时而笑谈,时而什么也不想,呆呆地看着窗外的风景.....那些时光多么美好呀。转眼我也人到中年了,虽然生活不容易,庆幸的是我还在拍照。一些朋友说,陈亮,你还在坚持呀,不容易!是不容易,但我没坚持,我只是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虽然看起来,很难,但还能继续拍照,就开心知足了。



摄影师简介:


陈亮,独立摄影师,广东东海岛人。曾获得2024LensCulture评论家选择奖、肖像奖;2023丽水摄影节专家推荐荣誉;2023英国Bartur摄影奖肖像与气候二个类别第三名;索尼世界摄影奖三次提名(专业组);2019SAP艺术大奖年度摄影艺术大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二次提名(2014、2023);2014年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摄影师;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摄影师资助等奖项。


作品曾展出于伦敦萨默塞特宫、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公望美术馆)、丽水摄影博物馆、直接摄影艺术空间、泥美术馆、丽水摄影节、上海国际摄影节、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2024 SIM 上海国际影像艺术计划等,并发表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被世界摄影组织官网展示、朝日新闻旗下的《PhotoAsahi》杂志专访,一条专访,人物杂志专访等。




  郭珈汐  





这幅作品是我在美院读研一时创作的,当时阅读了许多关于摄影史的书,想尝试各个历史阶段的影像成像技术。蓝晒法(铁氰印象)以及使用感光相纸直接曝光都是最简单且容易上手的一种无相机摄影技术,我也以此制作了一些试验品,发现将胶片在感光材料上曝光成像这一行为,也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物影摄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将常见的使用照相机获得的底片,替换成一张透明材料,并使用画笔、打印机、UV、贴纸等各种手段在透明材料上绘制图案,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转印底片,但同时依然具备形成摄影照片的功能。


同理,把感光相纸替换成涂满感光剂的各类纸张,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相纸,而是具备成像功能的感光纸基。这样一来,物影摄影和底片转印形成的照片之间的界限,也在变得模糊。于是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便是我使用绘画作品打印在透明材料上并通过物影成像在涂满蓝晒液的素描纸张上曝光的效果。


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常常被讨论,物影成像与摄影的归属关系,也往往在其中被讨论。而用铅笔绘制的这张底图,则来源于我的本科专业景观学,我们被训练使用东方美学造园,使用东方传统绘画中的三远透视表达观看。而使用这张画面的原因,则是因为我的硕士导师,矫健老师。他对刚刚跨专业进入摄影系的我说,“永远不要放弃你的过往经历,不要摒弃你之前的专业带给你的思维模式,这些经验终将会伴随你进入以后的每一件创作”。



摄影师简介:


郭珈汐,1993年生于辽宁大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本硕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系、摄影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项目摄影新峰人才、杭州市第十三批青年文艺人才。作品入选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2022年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图像·关系”第三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影像西湖艺术现场”等,荣获DIPE国际摄影节主席联盟奖、丽水国际摄影节专家推荐摄影师奖等奖项。




  郭燕欣  



在我的高中时代,每天饭堂走到课室有一条长长的过道,两边种满了树,那时的我每回经过都会仔细观察这些树木的形态,它们像一个独立生长的个体。那时我不知道自己会与摄影有那么大的缘分。直到后来,看着一堆在我潜意识里拍下的照片才明白,原来对待摄影的热爱早已根植在我的眼睛里,在我每次路过那条长廊里。



摄影师简介


郭燕欣,喜欢探索如何通过摄影使人们产生情感,在作品中擅长营造出平和而宁静的氛围和情绪。郭燕欣以图像及文本为创作范围,探究图像的隐藏含义和物理潜能。创作的核心是用观看的方式去寻找,通过人们观看所产生的疑问来形成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探析它们如何影响彼此。


教育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摄影硕士,2018年;


展览

A Chance For The Unpredictable,个展,

2019年第十五届连州摄影节; 

Open See Popup Show,柏林摄影周,2019;

One thing I can tell you is you got to be free,由FOMU Antwerp主办的 KASKA Master展览,2018年;

No-solo Show, Extra City,2018; 

K.I.P Kunst在Puurs展览,2018年;

This is not as far as we go,毕业展览,安特卫普,2017年;

艺术书展Abc北京摄影展,2019年;

列日摄影节,2018年;






  李   芥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4月,那时我还是浙江传媒学院大二的学生。学校位于杭州下沙,距离杭州市中心有20多公里。那时的下沙远没有现在这般繁华,只是一个大学城,周边除了其他几所大学就是村子,学生们节假日都会去市区玩,地铁也还没有,只有快速公交B1线、K525等几条公交线路,每次坐车都是人挤人,一座难求。


当时我已经自学摄影一年多,从一开始拍摄花花草草转变为纪实摄影。当时用的相机是理光的GX200,小巧轻便,不引人注意,特别是在公交车这种空间里拍摄简直得心应手。那天我上车后难得在车最后一排找到一个座位,对面的座位坐着两个女生。黑衣服女生坐在座位上,让白衣女生坐在她腿上,双手抱着她腰间。两个女生有时安静坐着,有时小声说着话,全然没发现拿着相机悄悄拍照的我。或许她们看到了我在拍摄,有时会看向我,似乎想问问我为什么拍照,但最终她们并没有说出口。


我大学时候的照片,绝大部分都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消失,只有很少几张得以保存到现在,这是最重要的一张。此后的十多年中,我一直把这张照片作为我真正习得摄影的开始,以致后来从事摄影到现在开始策展工作、建立自己的艺术空间,我始终会不时想到这张照片。



摄影师简介:


李芥,莫干山基本艺术空间主理人。1987年出生于浙江德清,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曾从事多年图片编辑、摄影记者等工作,目前为自由摄影师,作品多以手工书的形式呈现。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将个体经历与当下社会图景发生反应,捕捉从生活中产生消失回生活中的过程。作品关注个人的情感经历、现实的环境中的个体经验,个体本身带来的身份背景和社会经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的碰撞。

曾获2019年第二届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评委选择奖,是2020年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成员。作品及手工书曾在2017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8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9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2020年第二届“艺江南”长三角摄影艺术周、2022第五届宁波国际摄影周、2023杭州·国际摄影手工书双年展等展出、《德清现象》2023大理国际摄影节。作品也曾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杂志等媒体刊出。





  孟   晴  



这张照片摄于青岛海滨,2014年。


那年我二十岁,从大学所在的东北城市到青岛旅行。一个人在这座城市的坡道风景间游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来到海岸边。起初吸引我的是那躺在沙滩暗处的身影,当我举起相机,取景框里又掠入几处行人,便连按快门,将他们分别收进画面各角。


我喜欢这张照片中由人所构成的视线张力。迎面而来的命运被偶然定格,下一秒即往各自方向而去。这样的场景每分每秒都在上演,是永远鲜活的当下,而远处的海则是永恒的苍老。


我将它传给朋友看,得到的却大抵只是沉默,并无预想中的共鸣。所以策展人朋友推荐我投稿这张照片,我不免有些诧异。十年后它终于遇到属于它的观众,而那个期待被理解的时刻却早已离我远去。



摄影师简介:


孟晴,1994年生,现居广西南宁。2011年开始拍照。拍照的时候喜欢独自一人,无论曲折或遥远,带上相机便不觉烦闷。2022年因买到喜欢的手工照片书,和作者交流学习后开始以简易方式进行类似创作。后来经由照片书的分享,结识了各地同好,其中便有此次展览的发起人,摄影确如 “奇遇”。2023年疫情结束后,旅途中造访友人暗房,为银盐影像的制作过程及其细腻质感所着迷,回到家随即腾出空间搭建了暗房。从那时至今,浪费许多相纸和时光,依旧乐此不疲。




  毛   鑫  





这是我早期拍的一张我比较满意的胶片照片—《发电厂》。电厂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地方,远远地看着大烟囱很神秘地存在着,我在矿区长大,对煤矿很熟悉,这里的几个大烟囱好像就是平川的一个标志,从外面回来只要看到这个烟囱就知道快到家了。

拍照片这个事情,可能也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我对它产生了很强的兴趣。它可以把所有情绪都保留下来,好的不好的只与自己有关。等待照片被冲洗出来看到照片时,有失落也有快乐,或者有一些意想不到惊喜。摄影的未知性让我很着迷,我不太喜欢即拍即看不行再拍一张那种冷冰冰的状态。摄影是一个有温度的事情,它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摄影师简介:


毛鑫,1985年生于甘肃白银。2008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现居甘肃平川。毛鑫的作品来自小镇平川的各个社会领域图景,涵盖了其多样化的构成。毛鑫常在家庭场景、工作场所、小城街头或公园郊区等熟悉的场景拍摄,丰富的影像呈现了引人注目的画面。毛鑫独有的镜语正在逐步塑建中,巧妙空间切取,大多围绕触动人心的黯淡风景和平凡的私人室内空间。即便当画面中出现人物时,作品依然没有明确的叙事,刻意回避了具有当代时髦特征的物景,借此传递出一种永恒感。


毛鑫于2021年入围第八届侯登科纪实奖。他的作品先后在谷仓当代影像馆、西安美术馆、大理国际影会、2021厦门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安电影制片厂、立方体艺术馆、徕卡画廊、首届丽水世界摄影大会、深圳越众影像馆等地展出过。




  牛   童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1年夏天。当时我的朋友刚毕业,我即将与他分别。又因为疫情的困扰,我们感到了迷茫与不知何去的疲倦。我们计划开车,从西北返回江苏。于是我们收拾好行李和器材,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车旅生活。


我们因台风,从杭州前往了南京,又因疫情原因从南京沿长江去往了南通,然后沿着海岸线去往盐城。


在旅途上,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在盐城的滩涂地上,看见了麋鹿,看见了古长江入海口。历史与当下的混合,刺激到了我的感受,我们和新朋友在滩涂边驻扎。后来因为大风与意外,带来的红色气球飘走了,最后由于泥泞的滩涂地无法涉足,飘的越来越远,最终困于滩涂地里。


或许这气球和青春一样,总有迷茫、泥泞和未知。



摄影师简介


牛童,导演、摄影师,创作主要涉及影像、装置与文本等媒介,关注空间气质与城市化相关议题。其作品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丽水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等重要展览上展出,被《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以及Leica Camera等媒体报道,2024年Leica Oscar Barnack Award shortlist,曾受法国Blurring The Lines摄影奖邀请并担任评审工作。





  彭   佳  




我工作是大部分中国人最羡慕的工作,国企,朝九晚五,旱涝保收。每天早上起床,出门,到单位刷脸打卡,坐在工位上。前方是电脑,左侧抬头就能看到滴滴答答的时钟,右边是一扇窗户,窗外是一排排的树。我的爷爷奶奶在这个单位工作,我的爸爸妈妈在这个单位,我在这个单位,如果我有孩子,大概率也会进入这个单位。有次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质问,“你的追求是什么?为什么你没有追求?”


次年年初,又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新的一年,你的追求是什么?”


2年前我开始心理咨询,原生家庭的问题解决七七八八后,生活的底色成了灰色,再大的石头掉进去都没有声响。日复一日,我越来越像那个钟表,每天旋转,每日归零。为了促进体内多巴胺的分泌,缓解情绪,我开始爬山。每次进入自然,都能感觉到一种灵魂的恢复,所有的不愉快似乎都被自然的魔力吸走了。


神清气爽的周一,起床,出门,到单位刷卡打脸,坐在工位上。前方是电脑,左侧抬头就能看到滴滴答答的时钟,右边是一扇窗户,窗外是一排排的树。我又成为了那个钟表,什么都没有改变。携带回的风景在变质,而办公室窗外的风景却永不褪色。难过时,偶尔会夜里玩一个游戏。躲在自家黑暗的阳台,冲对面的楼道大吼一声,看一楼到顶楼所有的灯一瞬间全部亮起来,那是我最短暂愚蠢的快乐时刻。


我的工作是大部分中国人最羡慕的工作,国企,朝九晚五,旱涝保收。



摄影师简介:


彭佳,1989 年出生于西安。2012 年获得工科学位。2020 年开始进行摄影创作。作品曾入选 三影堂摄影奖、新加坡国际摄影奖、平遥国际摄影节“鲲鹏奖”。作品刊登在《人物》、《摄影之友》、《阿那亚邮报》、孤独图书馆等媒体,展出于北京三影堂,上海富士x-space、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成都近悦美术馆、重庆金刚碑艺术中心、新加坡、北京、成都、上海abc等各大艺术书展。入选阿那亚孤独图书馆推出的“幻像 phantom zine”计划,出版 zine 《mama》。





  深   蓝  





《多余的地方》拍摄于2020年4月5日,最初用于我职业范畴里的城市荒野调研记录。当时已经有点对图片的审美意识,和还没介入摄影圈之前对于摄影的懵懂理解。《多余的地方》也是我最早想投稿摄影平台的一组照片,它被分解后成为一组景观元素:水、石、树、草、月、光、菜地、人……本次所选《月》,我喜欢它像剪纸一样的质感和镶嵌在宝石蓝夜幕上的 “空”灵气息。



城市和荒野是一组两极对立的景观状态。当荒野出现在城市里,就会呈现出难能可贵的自由品质和规范化了的城市里做无声对抗。这样的场地越来越稀缺,我在偶然的时候发现一处次生荒野,它位居杭州钱塘江南岸的一小段自然浅滩:乡土树木、旧船、野草,像是被城市遗弃的飞地一般漂流到这里,我一方面能感受到该场所具有极强的自然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很担心它被城市化进程“规范”掉。所以我用相机去记录它们。——这是一片荒芜之地,是被遗弃之地和多余之地,更是城市里少有的可供人释放重压而放声大哭的地方。啊!我就是那个经常要仰头望月而忽视脚下六便士的在城市里失衡的人,我需要和多余的地方去安静对话的人!



摄影师简介:


深蓝,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艺术乡建工作者。出版摄影作品集《深蓝》(浙江摄影家文献系列)。作品在各摄影节、摄影大展展出并获奖,作品被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海江  






2002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在西安钟楼边上的东大街上遇到了同校的同学李玉森和陈颖,就邀请他们做我的模特,在靠近钟楼的人行道上拍了这张照片。他们都是山东人,当时正在谈恋爱。


2001年9月,我去西安上大学。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在西安什么都是新鲜的,鼓楼回民街、城墙、碑林、大雁塔、兵马俑,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各种陕西地道风味美食。一到周末,基本上是和同学在各个地方玩,总是意犹未尽。机缘巧合我在西安认识了西安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朋友,有时候就会去蹭课,在课堂上听胡武功、路泞等一众老师的讲课,还会相互交流。恰好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新纪实的摄影风格,也想尝试着拍拍西安这座“四方城”,我便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


当时拍了好多黑白胶卷,在学校里我还搭建了简易的暗房,自己冲洗、放制。正是在了解和熟悉西安的过程中,让我有了开始持续创作的动力,觉得需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点什么。在钟楼拍的这张照片是我的新纪实风格系列中的一张,算是比较重要的习作,大家都很喜欢。


离开西安也差不多20年了,偶尔会回去,那里有我的好朋友、老同学,也有我在西安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同学还会带我到回坊吃一顿清真烧烤,吃完就从骡马市逛到柏树林,走回下马陵,再穿过湘子庙街,游荡到含光门。站在城墙的门洞下,伴着夕阳的一抹余晖,看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对西安这座城市的浪漫。




摄影师简介:


王海江,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工作生活在杭州。个人创作通过摄影、装置、文本等不同媒介进行综合表达,持续探讨当下人为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因果关系。作品获TOP20·202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2023“藏·摄影在当代奖”首奖金奖、2022首届集美中国新风景摄影十杰,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公望美术馆、兑艺美术馆等地展出,被浙江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以   绘  





大学时,我读了计算机编程专业,学业的巨大压力常常使我陷入自我否定。妈妈说,我曾哭着打电话要退学,但我已不记得,好似这段记忆被大脑封存。这也让我怀疑,人是否会自动过滤人的伤痛,把它们存储在更加深层的潜意识中,需要某个契机打开记忆的封印。


毕业后我应聘进了一所学校当老师,一方面有份安稳的工作和家庭,另一方面对生活的感知愈来愈强烈,日常里某个细节,会突然地“击中”我,变成画面在脑海中时不时回响。而我唯一能够“得到”它们的方式,就是拍摄下来。随着女儿出生,她顺理成章地成为我最为重要而持久的拍摄对象。


那时的拍摄没有目的,是我作为母亲,去记录我们俩日常生活相处中的自然呈现,那些打动我的时刻,并不能称之为“创作”,也并不追求决定性瞬间,被记录下来的,都是生活中不起眼,未经刻意构建的片段,它们普通到如果不马上拍下来,下一秒就会被我遗忘。


我浅浅的采访了一下今年十七岁的朵朵“小朋友”,向展示了四张她小时候的照片,问她最喜欢哪张,她选了海里这个,我说为什么?她回答:“因为我看起来很自由。”我继续追问,那童年对你来说,最快乐的是什么?她说,“和大自然在一起。”这个回答,也把我拉回到我的童年,那时的我也是整天游水、爬树、跟小伙伴们在野外四处游荡消磨时间。


两代人,成长环境不同,却在记忆深处有共鸣,儿时那些模糊、懵懂、混沌的感受指引我按下快门,知觉在现实与记忆深处合奏。那种微妙的感受,也许就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吸引我想要去探索的部分。




摄影师简介


以绘,1980生于广西桂林,现居桂林。现任桂林摄影家协会理事、广西摄影家协会理事、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老师。长期进行围绕女性身份、家庭关系、少数民族现状等问题的实践与创作,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直觉,对探索事物的隐喻及潜在的关系有持续兴趣。曾入围2012年三影堂摄影奖,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第十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曾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潜力摄影新人奖、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摄影作品奖等。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https://zjssyjxh.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