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林青松:结合摄影史上工业题材作品反观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的得与失

乐活   2025-01-16 17:30   浙江  




  编者按  

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1月5日,由浙江省摄协等举办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展览通过影像、装置、多媒体、文献等近200件作品,艺术性地展示了浙江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艰辛历程和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精神风貌,是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高光集体亮相。


同期,展览以“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业题材影像创作的多样方法和视觉可能。

本期,推出浙江摄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林青松的发言,以飨读者。


研讨会现场 发言人 林青松



摄影史上,工业摄影题材不像风光、静物、人像等有着悠久而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因此,至今也没有一部专注于讨论和分析工业摄影史的专著问世。但是,这并不代表180多年的摄影史上,没有优秀的关于工业摄影的摄影家或作品,他们星散于各类摄影书中,视角多样,反映了工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我们常说以古鉴今,这些摄影史上的“古”,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次数量众多的浙江制造摄影作品中的得与失。


我暂且粗浅地把工业摄影做以下三方面的分类,当然这并不科学,仅是个人的一种感受:


一、人文关怀式的工业摄影


刘易斯·海因(1874-1940)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相较于用摄影来展现美、歌颂成就,他更倾向于用摄影来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思考、监督人类社会,进而致力用摄影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在为美国国家儿童劳动委员会工作期间,刘易斯冒着极大的风险拍摄了5000多幅儿童在不同工厂里的工作场景,深刻地展示了美国社会不为人知的童工奴役现象,最终推动了美国社会在30年代废除了童工制度。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就是《10岁的纺纱工,北卡罗来纳棉纺厂》


10岁的纺纱工-北卡罗来纳棉纺厂,刘易斯·海因

相类似的还有比尔·布兰特。布兰特既是一位充满无穷想象力的“先锋”摄影家,也是一位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摄影家,他的两大类作品跨度极大,风格迥然,可谓泾渭分明。他的后一类作品,关注劳力、社会、工业和英国人文风景等,其中最著名的如《东达勒姆的煤矿工人》《诺森伯兰的矿工和他的晚餐》《煤矿工人从矿井里回家》《煤矿工人的房子》等,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对于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深刻反映。


矿工和他的晚餐,比尔·布兰特

还有尤金·阿杰,他不辞辛劳地记录着巴黎这座城市的各个细节,包括各类大楼、街道、桥梁、公园等等。但也可以发现,他同时记录了不少修路工人、小贩、垃圾工人等的真实现状,无意中把工业对环境、人的生存影响通过沉静、纯粹的影像进行了表达


二、直接表现式的工业摄影


这类作品通过客观、冷静、简约的画面展示工业生产过程、机器和工业化产品,追求表达和记录的平衡,通常被叫做“直接摄影”新即物主义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等,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在当时,这些作品得到了摄影杂志、年鉴和画意摄影画廊的普遍欢迎,因此,拥趸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爱德华·斯泰肯、保罗·斯特兰德、爱德华·韦斯顿,查尔斯·希勒,伯克-怀特等。


爱德华·斯泰肯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摄影家,近十年前,我曾责编了三、四十万字的《爱德华·斯泰肯传记》,可以说,他才是真正当得起“大师”二字的摄影家。在一战、二战中,他用镜头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又在画意摄影和时尚广告、人像摄影领域有伟大建树。后来,担任MoMA第一任摄影部主任后,又有过《人类大家庭》这样影响卓越的展览。而在工业摄影领域,他也有知名的作品,如广为人知的《戈勒姆银器公司广告照片》(1930年),以其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对被摄对象的真实再现而著称。他善于运用大画幅相机和精确的印相技术,展现物体的纹理和质感,呈现出工业制品本真的面貌。


戈勒姆银器公司广告照片,爱德华·斯泰肯

著名的摄影家还有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以其直接、简洁的摄影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保罗·斯特兰德的《纽约阿克利车间的3号车床》(1923年)是非常知名的工业摄影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关注工业器械或制品的线条、结构、质感等。


纽约阿克利车间的 3 号车床,保罗·斯特兰德

当然,把青椒、海螺拍出了人体的美感,呈现了实物本真质地的爱德华·韦斯顿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一种冷静、客观的风格,强调被摄对象的本质和美感,是“直接摄影”的共同特征。不过,在20世纪早期拍摄的机器、工业建筑等影像,都有将科技理想化的趋势,通过现代主义风格的元素表现出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三、观念式的工业摄影


此类别最著名的莫过于贝歇夫妇的工业建筑摄影。他们意识到德国和欧洲重工业的结构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后果,这些建筑,如冶炼高炉、矿井、水塔,是他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当第一批工业设备停止运转时,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工业建筑逐渐废弃所蕴含的深意,持续拍摄了30余年,影响广泛。


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艺术,是纪实摄影的新传统,苏珊·朗格在《贝歇夫妇生平与作品导论》一书中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建筑并未被认为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而贝歇夫妇这些年对于工业建筑形式的关注,已决定性的影响了人们的看法,工业建筑逐渐被接纳为社会文化遗产,贝歇夫妇作品的特殊意义正在于此。” 贝歇夫妇的工业摄影延续了几十年,成为一种独立的客观摄影,自成体系,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水塔系列(选),贝歇夫妇


四、国内知名的工业摄影家及作品


在我们国内,也有在工业摄影领域令人感佩的摄影家,如在工厂里长大、有着浓厚工业情愫的王玉文,他从70年代末至前年去世,一直热心于工业摄影创作,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革过程。他的作品展现了我国工业进程和辉煌成就,为中国工业摄影和工业遗产影像作出了卓越贡献。

炼钢工人的午餐,辽宁本钢,王玉文


还有,如出版了《中国工人》一书的于文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变化速度令世界惊叹。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洗礼与新生。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我有幸亲眼见证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变迁,更庆幸能够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劳动者奋斗拼搏的故事。”


中国工人(选),1983年9月,正在建设中的宝钢一号高炉的矿石原料全自动皮带运输线,于文国

另外如用镜头记录东莞从“鱼米之乡”的农业小城到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华丽蜕变的李志良、深入关注中国能源发展的摄影家丁伟、记录铁路变迁史的原瑞伦、记录着中国纺织行业的变革与发展的崔小曼,等等。

五、浙江制造摄影大展观感


通过简单回顾与工业摄影相关的摄影家及作品,我们发现一个百年以来的共性,无论是刘易斯·海因对于童工的关注、比尔·布兰特对于旷工生存的反映,还是贝歇夫妇对于消逝的工业建筑的观念性留档,以及王玉文对于东北工业社会持续四十年的记录,都是持续的、深入的过程。反观我们今天的“浙江制造摄影大展”,我的第一个观感就是不少参展的摄影人可能只是一次“投其所好”的行为,缺乏发自内心的长期观察、记录和表达。当然,这个判断有点武断,仅仅是观看展览的一个总体观感。但也确实有一些摄影家,如萧云集等,是在对某个主题进行持续性创作的。之所以想讲这第一点,是因为我们当下面对目迷五色的世界,面对各类算法,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专注于创作、专注于某一狭小题材的创作,可能确实比较缺乏一种态度和坚守。


第二个观感是,不少作品总能看到其他获奖作品的影子,这也是目前摄影圈存在的一个通病。往往某一时段内,什么形式的作品容易获奖、容易入展,然后大家一哄而上采用相似的方式去创作。往往是器材好、技术硬的摄影人、摄影师多,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甚至可以形成自己风格的摄影家鲜见。这说明我们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创作定力,也许也缺乏支撑我们创作往深里走的素养支撑。上述提到的三类工业摄影,这些摄影家之所以可以列入摄影史,是他们具有开创性,而非人云亦云。

展览现场


当然,这次的展览也确乎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这个项目当时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作为评委之一,特别青睐这个项目,因为这次工业摄影大展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是经济大省,是民营制造业大省,有着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有着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但也有自身的不足。文字方面的记录、剖析汗牛充栋,影像何为,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这样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展览征集,一个个真实的时代切片,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的多个侧面,让我们得以管窥当下,也必然是留给后续研究者的一份重要档案。


另外,展览形式也十分多元,不同作品根据其内容,采用了不同的介质、方式来呈现,相得益彰。静态影像之外,有了很多动态的、装置形式的展览。有些制造业仅仅通过大幅作品呈现,是比较苍白甚至费解的。而这次展览中如《甲子巨变》《幸福茧房》等作品,与观众就有很好的互动。


展览现场






| 延 伸 阅 读 |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招募启事

公布|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入选人员名单

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在杭州市钱塘区启动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历时四个月!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结业

公示|这些作品拟入选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公布|这些作品入选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预告 | 「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即将启幕

直播&讲座预告 | 「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研讨会预告|关于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 @浙江展览馆

展期很短,不可错过!「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杭启幕~

《中国摄影》杂志|如何制造,何以摄影: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集体亮相

中国摄影报 | 成就蔚为“大观”,精神显于“初相”,展陈创意“无极”

开年见喜!延展2天!

浙江制造故事的缘起,是……

倒计时2天!!!!!!!!

实录|姜纬:何以制造

实录|史民峰:工业制造摄影中的科技美学与实践

实录|崔波:浙江制造美学与视觉生产背后的“道”与“术”

实录|董冬:从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看工业摄影的趋势

实录|王保国:废墟美学之后的西方工业摄影




编辑审核 / 刘雅菁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https://zjssyjxh.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