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
口述还原历史真相,实录记述摄影本真
文/南塘
2024年6月,中国摄影报曾刊发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胡晓阳撰写的文章《摄影40年,在创作和教研中守望与远行》。他在文中提道:“2019年,‘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项目成功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文章详细记述了这一课题项目的内容梗概和研究方向。时隔4年,这一课题终于在2024年末,以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胡晓阳、张雯著)一书结题面世。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面对摄影影像真实性的困局,寻找到照片的摄影者,让摄影者现身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以及鲜为人知的摄影者在按下照相机快门瞬间的所思所想。或许,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视为检验和印证影像真实性的一种手段,或者作为校准标尺来纠正影像真实性的偏差。”胡晓阳在自序《摄影真实性之辩》中如是说。
作为本书编者之一,他将这一项目视为一种解决影像真实性问题的新路径和新尝试。这是笔者在翻阅本书前,未曾想到的编辑思路和论述方向。要知道,此前大多数同类书籍多是借助采集而来的文献资料,佐证历史事件或记忆真实性论题,即便有延伸至影像实据性上的田野案例,但也是为了反过来更好地“以图证史”。
您好!尼克松(程学武 1982 年摄)
从这个角度来看,另辟蹊径的《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以摄影图文反证摄影真实性的思路脉络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书中,31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用摄影作品记录浙江的知名老摄影家或已故老摄影家的亲属成为被采访和征集对象,一部以展现浙江发展历程和摄影史进程的口述历史文献随着纪实影像与历史现场的一次次重叠而浮现眼前。“摄影”成了《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从内容到形式贯穿始终的一条引线,而老摄影家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
《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一书分为“上篇:理论脉络”和“下篇:口述实录”两大板块,内容包括摄影家影像口述史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社会历史发展分析研究、摄影家照片档案管理研究(老摄影家遴选标准与采集计划制订、摄影家口述史照片档案收集与整理等)、摄影家影像口述史采集制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研究(影像口述史的采集制作范式、影像口述史的实体构架搭建的实践与经验等)、数字时代的老摄影家口述史研究(口述史的数字转化与存储、老摄影家口述史典藏展览研究、融媒体时代的老摄影家口述史传播等)。
全书以立体丰富的内容梳理和翔实的口述记录综合呈现,以浙江这片土地70余年的社会变迁为基调,以图像断代史的“相貌”为研究思路,让读者透过老一辈摄影家的视角真切地品味国与家的波澜记忆,触摸历史的炙热温度。翻阅本书的过程中,笔者除了被其中丰富的图文资料所吸引,还对图书清晰明了的梳理逻辑印象深刻。
例如,由老摄影家中的部分口述者个案开篇,结合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经历,将摄影家个人置于不同历史现场的特定环境下,呈现出其所拍摄主题背后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由此引出摄影文献价值的多元视角,继而结合当下数字化革命下的影像口述史,最终将话题拉回老摄影家口述中的浙江摄影,将历史个案与摄影理论、摄影史论紧密关联,多线索实证摄影文献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浙江摄影在时代场域和媒介视域的双重观看上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而这往往也是我们借摄影史中的案例论述摄影的一个重要目的。
步鑫生在介绍企业改革经验(王友生 1984 年摄)
说起新闻工作者在口述史“社会记忆”中的特殊地位,就不得不提胶片时代的历史环境。在照相机和摄影师都非常稀罕的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身背一部相机的摄影师拥有很高的权威性与话语权。他们或是新闻出版机构的摄影记者,或是各级摄影家协会、文化馆的专职或兼职摄影人员,同样也是重要历史事件的目击者。
但他们留存下的影像是否真正构成了确凿无疑的历史影像文献?他们摄影师的“权威”身份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是否存在完全吻合的关联?这些疑问并没有正向结论,反驳者观点多是从拍摄者视角出发,论述其影像画面所带有的个人主观色彩。这也是本书将老摄影家口述作为核心要义的必然选择,只有积累更多历史现场的摄影师口述资料,才能结合当年的影像记录,更准确地判断和还原历史真相。
比如,书中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口述实录都有一个共同点——细节丰富、内容真切,与时代背景和发展脉络高度吻合,既是还原历史的佐证文献,也是辩证论述摄影真实性的可靠来源。“我当记者之后拍的第一张照片后来真的成为我的革命传家宝。”
在31位口述者中,老摄影家徐永辉与“叶根土一家”的故事读来依旧让人印象深刻。1950 年春的一个早晨,经杭州新闻干部学校短期培训后进入浙江日报社工作的青年记者徐永辉,人生首次采访是在浙江省嘉兴县七星乡(现为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二村。他原本想为两个偶遇的唱歌小孩拍照,但小孩跑走,他机缘巧合地遇见了小孩的父亲——农民叶根土。“我已经38岁了,还没拍过照片,同志可不可以给我也来一张?”于是,徐永辉就这样按动快门,为叶根土一家拍了第一张全家福,一次持续70多年跟踪拍摄一户农家生活变迁的影像从此开始。
“历史的东西无法被导演出来或事后改变,真实的照片也是不可能被导演装扮的,因为上面有生活背景。”徐永辉在口述中说。跨越70多年的叶根土一家的影像就是依托于历史、诠释纪实摄影真实性的直观素材。
徐永辉对叶土根一家的跟踪摄影作品(部分)
“过去,跨江都是争相摆渡的,非常不便,有要紧的事情叫都叫不应,渡船拥挤得不得了。后来富春江二桥、三桥相继横跨富春江,江南新城区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纵横交错的商业大街不断延伸。”一辈子驻守桐庐拍摄的老摄影家王天瑞在口述中回忆说,他从 1958 年起开始摄影,摄影生涯 60年,桐庐众多山水人文的珍贵记忆都被他的镜头保存了下来。
桐乡县开拓长山河(李渭钫 1985 年摄)
除了下篇对话式的口述呈现,该书的上篇还根据不同摄影师的拍摄重点结合社会发展状况,以叙述式行文分类,以展现社会各领域中摄影师的身影和作用。
他们中,有一些人的拍摄坚持从新闻摄影的新闻性与形象性角度出发,强调摄影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如曾在浙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的程学武用相机摄取了许多中外领导人访问浙江时的生动瞬间;有一些人坚持长期关注特定的改革者,留下一些改革先锋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连续影像,如嘉兴的老摄影家王友生从20世纪 80 年代初就跟踪拍摄“改革先锋”步鑫生,形成以影像记录改革者命运的典型样本;有一些人的实践坚持个体化方向,重视如何展现个人视角下的社会纪实影像,如生活在桐乡的摄影家李渭钫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跟踪拍摄桐乡治水的照片,摄影家陈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关注皖南地区乡村儿童的上学问题,其拍摄的“祠堂小学”摄影专题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教育落后的实际状况……
来,让我们合个影(程学武 1982 年摄)
历时6年的老摄影家口述梳理涉及横跨 1949 年至 2023 年 3 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70 多年的时间跨度,不仅涉及浙江省11个地方,还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诸多领域。
另外,该口述史项目自开展以来,先后采集录制了各100多个小时的老摄影家口述史采访视频和录音,征集了 6000 多幅老摄影家珍藏的老照片数字文件,剪辑制作了 30 集“老摄影家口述历史”视频,与《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相互印证,让书中内容更显扎实。胡晓阳在自序中总结说:“当这一行动逐渐扩展并达到一定规模时,浙江历史摄影影像库初现雏形,它不仅能够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的文化记忆,还能够记录浙江发展的历史变迁。”但站在浙江回溯浙江的摄影“往事”,又何尝不是透过老摄影家们的生命体验,观看一个国家的辉煌崛起和沧桑巨变,审视摄影与历史互证真实性的情景参照。
图书信息
作者简介
胡晓阳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运河文化研究、影像史学研究。任2013—2017年、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浙江老摄影家摄影创作交流”,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摄影”专业、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手机摄影艺术”,获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张 雯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摄影理论、城市文化传播。出版专著《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快门回响:长三角摄影艺术的社会建构》,译著《旁观者:街头摄影的历史》。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长三角摄影百年流变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项目。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