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由浙江省摄协等举办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展览通过影像、装置、多媒体、文献等近200件作品,艺术性地展示了浙江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艰辛历程和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精神风貌,是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高光集体亮相。
同期,展览以“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业题材影像创作的多样方法和视觉可能。本期,推出《中国摄影报》副总编,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柴选的发言,以飨读者。
关于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研讨会现场 发言人 柴选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便捷高效的生产效率,大机器工业的壮阔秩序等,都是可以和人的创造性、人的操作现场融合在一起的。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原子能的出现、航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兴起等,似乎越来越难以直观地以实证性的影像来记录和传播。除了航天技术发展带来的“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外太空新鲜视觉等之外,更多科技成果却遇到了凸显形象价值的视觉呈现困境,工业影像的见证性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新中国的工业生产,曾在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间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大量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新型经济运行机制的出现,再到后来的国企改革等,也为摄影带来新的题材。这其中的摄影视觉表现,主要集中在英模人物形象(如王进喜、孟泰等人的肖像等)、车间场景光影效果和秩序感,更多体现在近年来被反思和批判的“机器+人”模式,也产生了像《倒闭后的滋味》(郑鸣摄)等表现改革阵痛的经典作品。倒闭后的滋味,郑鸣当新时代的科技高速发展,生产车间的设备越来越自动化,作为机器操控者的人越来越少或者相对于壮阔的场景显得越来越渺小的时候,与时代同步伐的工业摄影却遇到了直观视觉呈现的难题。因而,有一个时期,不少摄影人为了画面效果去寻访老工业基地的艰难奋进,甚至在废弃的车间里营造光影氛围。这固然与产业转型等主题紧密相关,但当冰冷的机器、空阔的厂房、蒙尘的遗物等成为表现主体时,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像表现2008金融危机阶段性影响的作品《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金江波摄)中的悲壮。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摄影师以美女模特等元素植入工业现场,且不说违规与违和等争议,这样的创作其实已与工业本身无关了。
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金江波
摄影的见证性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征程、面对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难道只有阔大的库房、码头等壮阔场景和车间里设备等形成的秩序感才可以更好地表现么?这样的画面中,即使有人物出现,似乎也只是作为装点的元素。据此,工业摄影的突破、工业场景的影像重构是必然之势。如果以“拿来主义”举出若干参考例证的话,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工业景观,我觉得更是严谨的工业遗迹社会调查与纯技术派直接摄影结合的产物。在艺术领域的大行其道应是意外之喜,而开宗立派的功效远远大于其拍摄主体本身。再比如爱德华·伯汀斯基拍摄的工业景观,超大型的工业建筑和设备等为主的照片中更多注重的也是一种冷静的秩序感。近年来国内摄影师着眼于新质生产力的摄影,除了直接对生产现场秩序感的影像构建之外,还有不少结合各种艺术创意手法,以微观的视角的切入,以重现想象场景角度,以工业产品或生产流程为素材,对不可见的细节进行还原,对科技概念等进行创意呈现,将公众公认的或自己印象中的先进生产力幻化成主观化的影像。这些影像呈现的远远不止创新创造本身,而是一种可以供观者间接想象的意象组合。也就是说,现在的工业摄影新潮流,就是由实入虚,由暖趋冷,由人向景,将不可见的现场营造出虚拟化效果,以概念化的视觉还原来体现先进技术,以促进人们更多的理解。这样的创新在本次“大潮起钱塘”展览中比比皆是。当然,从实际效果看,有的与生产流程、技术革新结合得非常紧密,有的则更多是作者主观化想象的产物。而应用多媒材和跨媒介手段的展示,更像是将自己心目中的工厂搬到了展场,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其中部分企业投资人、经营者亲自下场,与艺术家联合参与创作,成为一股清风,也为工业摄影带来更多的可能。
城市更新#1。工厂修建施工工地,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郊区,爱德华·伯汀斯基现在“机器+人”模式遇到了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挑战,工厂里只能见到设备和机器人,人在其中几乎不可见,而注重光影呈现的沙龙化模式几乎不可能在亮度极高的生产现场出现,过多关注工业遗迹的影像只能作为落后产能的反例或者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呈现。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全新的概念,工业题材的摄影无疑需要全面转型。无论是从本次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的众多展出作品也好,还是我们目力所及的其他一些工业影像的成果展示和呈现也好,我们不难发现几种更多被采用的样式:一是对于工业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抽象化、概念化呈现;二是对于工业产品性能和生产流程特色的主观化赋能;三是对于设备与厂房等静态存在的秩序化描摩,这其中有外观自带的美学意味,也有创作者微观化或者将不可见的东西可见化的独特观察;四是利用装置、拼贴等当代艺术手法,跨媒介呈现;五是对于科技工作者、一线工人等形象结合企业形象等进行崇高化展示⋯⋯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业影像样本,是否能将工业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点或者技术要求等呈现出来?面对机器设备的外观更加平面化,工人生产的流程更加规制化,最关健的是人们关于工业现场的视觉经验通过视频等媒介的接受等已足够丰富。在此情形下,制造美学也好,“智”造美学也罢,难道只有“写意”化的间接呈现、意象化表达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这种更多主观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本身,就有多义化解读的可能,也将会把工业摄影带入一个全新的形态中。展览现场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在本次展览中,有一些作品只是把工业产品和生产流程作为素材,进行基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其主题已游离于工业本体之外,更像是以工业素材作为视觉元素进行艺术探索。这一点我倒觉得是工业摄影的新路径之一,当不同的摄影师面对同一行业、同一工厂进行更自由的创意表达时,其创作本身既可以达到在地创作的效果,又能成为企业形象和行业形象传播的艺术化探索。以工业题材摄影闻名的广东摄影家李志良的话或许最能代表这种状态:“我相信,那些内心的影像会有想像力的翅膀。它服从于某种直觉和顿悟。在重叠、透视以及色彩、距离、层次所营造的空间与梦幻中,我想寻求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多重解读,但又难以一语中的。”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拓展思路,在工业摄影的领域,摄影师不再单单作为观察者、呈现者和围绕主题的创作者的话,可以像美国摄影师米尔勒·拉德曼·尤克里斯(Mierle Laderman Ukeles)一样作《接触环卫工的行为表演》,像著名影像艺术家杰夫·沃尔的《一触即发》一样进行置景式、介入式的创作,或许会有更广阔的新天地出现。接触环卫工的行为表演,米尔勒·拉德曼·尤克里斯
一触即发,杰夫·沃尔
说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在传统机械设备工厂工作五年的经历。尽管彼时未接触摄影,但在车间进行劳动锻炼的时候,我便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周边的工人师傅在我看来都是同类人。但当我后来进入管理部门,甚至成为部门负责人的时候,现在反思起来,当时看待师傅们的眼光就略有了干部和工人的差异,有了距离感。身份的不同、环境的影响,面对仍在一线奋战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中国制造的担当者时,我们以什么样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如何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真正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原出来,才是值得艺术家换位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有更多像占有兵这样的摄影师一样有着沉浸其中的影像化生存,或许工业摄影的人文关怀等会比现在的更浓厚更有延展性。包括本次展览及其他一些工业题材的探讨中,都会提到关键在于人。作为工业影像主体的工人阶级,是否可以更多地成为影像创作的参与者,成就一些与艺术家互动的全新项目,进而在这个进程中获得美育教育、自我身份认知等方面的提升?作为工人阶段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工业题材摄影中彰显出新时代特色、高质量发展担当?冷峻的机器美学与人物肖像特写各显神通的机器与人的分离态势如何显现过往同题材作品中蕴藏着的筋骨、道德和温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方家学者和工业摄影的参与者、关注者去寻找答案。
| 延 | 伸 | 阅 | 读 |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招募启事
公布|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入选人员名单
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在杭州市钱塘区启动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历时四个月!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结业
公示|这些作品拟入选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公布|这些作品入选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预告 | 「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即将启幕
直播&讲座预告 | 「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
研讨会预告|关于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 @浙江展览馆
《中国摄影》杂志|如何制造,何以摄影: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集体亮相
中国摄影报 | 成就蔚为“大观”,精神显于“初相”,展陈创意“无极”
开年见喜!延展2天!
浙江制造故事的缘起,是……
倒计时2天!!!!!!!!
实录|姜纬:何以制造
实录|史民峰:工业制造摄影中的科技美学与实践
实录|崔波:浙江制造美学与视觉生产背后的“道”与“术”
实录|董冬:从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看工业摄影的趋势
实录|王保国:废墟美学之后的西方工业摄影
实录|林青松:结合摄影史上工业题材作品反观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的得与失
实录|祖宇:作为社会生产的制像
实录|钟华连:以《中国摄影》为镜,审视工业影像的演变
实录 | 敖国兴:人造之景——技术与艺术对话中的视觉制造
编辑审核 / 刘雅菁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