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1月5日,由浙江省摄协等举办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展览通过影像、装置、多媒体、文献等近200件作品,艺术性地展示了浙江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艰辛历程和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精神风貌,是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高光集体亮相。
《中国摄影》杂志创刊于1957年,60多年以来,不仅是中国摄影领域的重要刊物,也是记录和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的重要平台。其中,工业题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和理论的报道方向。工业不仅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象征,更是摄影实践、视觉艺术及影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探讨内容。2013年《中国摄影》工业摄影专题里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工业’不仅仅是一种题材和对象,也是一种世界观和文化态度,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认知。”诚然,从早期的直接记录到如今的多元表达,工业题材展示了摄影师对社会、环境及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同时承载着新的文化内涵与视觉表达,推动着艺术与社会的对话与反思。
接下来我粗略地分三个阶段来讲述工业题材在《中国摄影》呈现的轨迹,希望可以以此为线索展现工业摄影的发展脉络,也给这次的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未来的规划上有一些启示。
一、1950-1960年代:刻画工业建设的火热,讴歌工人劳动的光荣
这个年代是中国工业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也是新中国摄影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工业摄影,多以单幅作品为主,画面内容充满了对工业建设的热情歌颂和对工人劳动精神的崇高赞扬。
首先来看《中国摄影》早期刊登的各类工业影像的“第一次”。
《中国摄影》最早刊登的一幅工业照片,是1957年第1期吴寅伯拍摄的《矿工》,这是他在摄影室内拍摄的一幅矿工肖像。作者选用了深黑色的背景和低调的用光方法,使照片产生了矿井中的真实气氛。
1957年第2期刊登的第一幅工厂照片,是陈勃拍摄的《钢都一瞥》,拍摄的是鞍山钢铁的炼钢炉。作者利用一个高炉正在修理的机会,爬上去拍了这张场面宏伟的照片。
1957年第3期刊登的第一幅工厂夜景照,是廖衍强的《广州水泥厂夜景》,采用两次曝光的方法拍摄。在天空还带微弱的光线时进行第一次曝光,使天空得到灰暗的色调,第二次曝光是在天黑以后,同时由另一人用万次闪光灯连续照明近处的厂房。
1957年第3期刊登的第一幅彩色工厂外景照,是潘德润的《出铁》。作者为了在照片中表现一种蓬勃的气概,做足了功课,对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有关鞍钢的图片进行了研究;向鞍钢的辽宁画报记者们和鞍山日报记者们请教拍夜间出铁的经验;用了三天的时间跑遍了所有适合拍高炉出铁的角度,最后确定在一个热风炉的顶上拍摄。尽管如此,作者对这张照片还是不甚满意,“这张照片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构图比较紧,天空的感光有点过,远景中烟囱的位置不够理想。如果当时用一个广角镜头拍摄,把场面拍得更大,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1957年第3期刊登的第一幅工人工作时的特写照片,是傅春圃的《清炉》,是铁路工会1957年摄影评奖中的得奖作品之一。照片中正在清炉的这位青年是济南铁路管理局张店机务段副司机李万顺同志,他是该局的先进生产者。为了给国家节约煤炭,降低运输成本,他在工作中创造了先进的快速清炉法。为了使人物更加突出,照片放大时做了适当的剪裁。
1957年第3期刊登的第一幅女工人照片,是纳一的《女电焊工》。“这位女电焊工在鞍山金属结构制造厂第二车间工作,名叫夏秀芬,工作表现好,进步快。”
1957年第2期刊登的第一张火车照片,是刘漫拍摄的《奥汉路通车前奏—曲江桥试桥》,作者利用火车开动时冒出的团团白烟和故意斜放的地平线来表现动的感觉。
1957年第2期刊登的第一张汽车照片,是胥志成的《解放牌汽车》,作者用自然光拍摄的解放牌汽车,充分保持了厂房中的原有气氛。
1958年第1期对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进行的特别报道是工业题材的一次集中展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业摄影的显著特点:突出工业建设的热情、工厂的宏伟、机器与人的对比……这些表现手法在当时甚是流行,意在强调——劳动能创造一切,工人是伟大的,机器巨轮都是工人造出来的,说明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首届全国影展里作品的调性也很长时间影响了工业题材的创作方向和表现手法,有些表现手法至今仍在沿用。
1960年代开始,非常盛行对劳动人民英雄形象的塑造,比如1961年第1期,田原拍摄的《夺钢英雄李绍奎》。1960年代,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这类的的影像也有所展现,比如1960年第4期张德身拍摄的《高空飞行》,还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照片。
《中国摄影》1961年第1期
《中国摄影》1960年第4期
《中国摄影》1965年第1期
二、1970年代末-1990年代:探索工业摄影的多样表达,注重展现生活化和真实性
1970年代末-19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摄影艺术发展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工业摄影,开始从单一的宣传报道走向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出现了组照或系列的形式。摄影师们开始尝试通过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展现工业题材的丰富内涵,不仅关注工业生产的流程和结果,更关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状态。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工业题材的另一面——生活化、人性化和真实性。
差不多1980年开始,国外工业摄影佳作也进入到《中国摄影》的视野,比如1980年第3期刊登的刘易斯·海因拍摄童工的作品。
《中国摄影》1980年第3期
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4期以《工业摄影要搞上去》为题,报道了杂志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工业摄影创作活动,以及创作座谈会上关于工业摄影创新问题的探讨。参加拍摄的摄影师比如蒋铎、郑方南、赵学安都强调抓拍。沈延太虽然因身体原因没有参加拍摄,但他在座谈会上从以往工业题材的创作情况,看到了工业摄影作品中存在的现象:
1、盲目求“大”求“全”,单纯追求工程、矿山、厂房、车间的大场面、大规模,或者是无助于主题表达的气氛,忽视对主题的开掘与提炼;
2、“见物不见人”,不少作品成了机器的堆砌,产品的罗列或是生产工序的图解;
3、表现工人形象存在着模式化、雷同化的倾向。不少作品不是英雄“亮相”,就是简单的笑脸,类似“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式的照片一再重复出现。
这些摄影理念和对工业题材拍摄的反思对此后的工业摄影创作影响颇深,也逐步改变了杂志对工业摄影作品刊登的方向。
1980年代末,许多摄影师关心现实问题,开启了一波影响深远的“纪实摄影”浪潮,许多工业摄影作品也开始关注工业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摄影师们通过镜头,揭示了工业污染、资源枯竭、工人失业等问题。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发展的深刻反思,也为中国摄影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2000年以来:专题化的深度记录与表达,给予工业题材更多文化思考
在“纪实摄影”热潮的影响下,促使了摄影师的作品强调长期记录和深度表达,专题摄影的形式也在国内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专题化、项目化的摄影作品,它们不仅仅是对工业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环境与人类未来的深刻反思。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结合社会背景、政策变迁和个人故事,展现了工业制造与人类生活的复杂关系。摄影师们通过深度的调研,挖掘出工业背后隐藏的故事与情感。这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工业的外在形象,也引发了对其内在意义的思考。
与此同时,《中国摄影》在2000年后,对摄影作品的报道更强调学术化的讨论、专题化的呈现,文字的处理也更为丰富,不仅有作者的详细自述,还有专家学者的评述、杂志编辑的采访等各类文章。
2013年第9期专题“惊叹与焦虑:工业摄影的轨迹”,是中国摄影第一次集中探讨工业摄影话题。开篇文章梳理和研究了摄影术发明以来国内外工业摄影创作的脉络。文章中强调,工业革命不仅提供了摄影术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还提供了摄影的消费需求;自1839年被发明以来,摄影题材与语言的变化就伴随着工业演进的不同阶段,而摄影对工业革命的表现则贯穿着摄影者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惊叹、赞美与焦虑中不断前行。
《中国摄影》2013年第9期
最近两三年,《中国摄影》做了两次工业产品的专题,一个是飞机,一个是汽车。这两个工业产品不仅是我们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国民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许多摄影师关注的表现对象。我们做专题的时候,更多从文化角度去审视这两个工业产品的影像样态,以及它们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另外,对海外工业题材作品的深度报道也是2000年以后《中国摄影》杂志上常见的内容。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知名摄影师的作品:爱德华·博汀斯基的人造景观(2006年第3期),贝歇夫妇的工业建筑肖像(2010年第7期),迈克尔·沃尔夫的工厂工人肖像(2013年第7期)……最近几年,有不少国外摄影师关注新兴工业科技,立足当下,进而对过去和未来作出深刻思考。比如,2019年第9期刊登的德国艺术家迈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的作品,强调新兴的尖端空间科技所代表的文化维度,“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像是科幻、现实、哲思和启示录的结合体,这种表达形式表面看来时望向未来和远方,但实际所指向的则是对当下的思考,也是指向人类自身的思考。”2021年第2期刊登的意大利艺术家卢卡·洛卡特利(Luca Locatelli)的作品,借由一系列照片和沉浸式的视频,对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农业未来和城市扩张等方面进行探查,思考技术进步对人类未来的双重影响。
其实,在这些年,浙江摄影的创造力和活跃度在国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摄影》之前也有报道过一些浙江摄影师的工业题材作品,比如李浙东记录的宁波舟山港变迁(2024年第5期),金福根持续拍摄的义乌小商品市场(2024年第9期),韩丹对新质生产力的敏锐洞察(2025年第1期),等等。这次的浙江制造摄影大展,通过征集、工作坊、特邀等作品来源方式,展现了浙江省工业制造的各种门类和工业制造题材作品的多种样态,不仅是对浙江制造业发展历程的深情回顾,还是对浙江文化和浙江精神的有力诠释,更是为以省为单位的工业制造摄影整体发展面貌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样本。
摄影术是19世纪工业革命下的技术产物,工业和摄影可谓是共生发展、彼此促进的关系。期待未来有更多摄影师投入到工业题材的创作上来,也期待出现更多有深度思考、多元表达的作品。
| 延 | 伸 | 阅 | 读 |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招募启事
展期很短,不可错过!「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杭启幕~
《中国摄影》杂志|如何制造,何以摄影:一次浙江工业摄影的集体亮相
中国摄影报 | 成就蔚为“大观”,精神显于“初相”,展陈创意“无极”
实录|林青松:结合摄影史上工业题材作品反观浙江制造摄影大展的得与失
编辑审核 / 刘雅菁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