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所体现。
一、说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说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例论证战争需要人和——然后类比推理治国需要人和,并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过程层层深入,由个别——一般,由战争——治国,逻辑性很强。
1、举例论证战争需要人和
先从攻城方加以论证:举正面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再从守城方加以论证:举正面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类比推理,对比论证治国需要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先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引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这是对比论证。
三、析骈散结合之句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排比句,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学生寻找文中的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强调了地利不如人和。
2、除了排比句外,文中还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学生勾画并大声朗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这些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同时还有一些不整齐的句子,即散句,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四、辩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地利不如人和。那么,大家认为“天时”“地利”到底重不重要呢?请举例说明。
天时重要:《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借助东风战败曹操,天气晴朗有利于开运动会等。
地利重要:《三国演义》中,东吴孙权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长江天险成就霸业,战争中依靠险峻的山势取胜、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等。
文中把兵革、米粟放到地利这个因素里,认为它们没有人和重要。但是在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人和固然重要,然先进的武器装备却能提高作战成功的几率、减少人员伤亡,所以也是重要的。同时,人是铁,饭是钢,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做事,所以,地利也很重要。
因此,看待问题要用辩证的思维,任何事物都有好处,也有弊端。每个人都有思想,允许思想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