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传记。本文着重写了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及犀利、情感丰富、敏锐深刻的眼睛,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苦难,也看透了人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一、欲扬先抑法
课文先写托尔斯泰的长相平庸、丑陋、粗劣,后写眼睛敏锐、深刻,这是欲扬先抑写法。
写外形丑陋是为反衬灵魂的高尚,眼睛的精美绝伦。
二、极尽铺陈、步步蓄势法
第1段:托尔斯泰的脸——多毛
第2段:长相粗劣、失调、崎岖、平庸、粗鄙——身材矮小,额头皱纹多且不规则,皮肤脏、无光泽、粗糙,狮子鼻宽、两孔朝天、塌,头发乱蓬蓬,招风耳难看,脸颊凹陷,嘴唇厚。
第3段:面部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无灵气。
第4段:和别人在一起,气质普通。
第5段:写来访者的落差。
这几段极尽铺陈,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凡、丑陋,为下文写眼睛蓄势。
三、大量比喻、夸张法
1、第一段: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第2段:
天才的灵魂甘愿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第3段:
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4、第6段: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5、第8段: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四、对比法
五、语言精美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遮遮掩掩、热泪涟涟、黯然失色、意趣盎然、恰如其分、精确无误、微不足道、广袤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