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整合——揭秘战争诗

文化   2024-11-05 07:21   四川  

战争的诗常见主题有三感时念亲,为国效力,体现哲理。

一、春望》——感时念亲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1216日至763217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从诗中首联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使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城一片破败凄惨之景。一个“破”字写出了国家动乱分裂的现状。山河虽在,然国将不饱,吹日长安城的草木在诗人眼里没有了生机勃勃之美,反而是草木丛生、杂乱的感觉。

颔联写诗人因为战乱,不得不与亲人分离内心悲伤。此联可以看作主题是诗人,感伤时事,思家念亲,看到花这种美好的事物也会流泪,听到鸟叫也会心惊。也可以理解为移情于物的写法主体是花和鸟,花儿感伤时事流泪,鸟儿也因人世的离别而心惊。无论主体是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颔联写战火持续了几个月,兵荒马乱中家人的消息难以知晓不知家人如何度日,内心焦急,希望得到家人的书信十分迫切。此时,家信尤其珍贵,价值万两黄金。

尾联写诗人因为国破家离,内心愁苦,白头发越来越稀疏,插不住簪子了,可见愁苦之深。至此,一个因感时伤世、思家念亲而白发稀疏、憔悴不堪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的主题可以归纳为:通过描写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挂念亲人、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园的情操。

二、雁门太守行——为国效力

如果说《春望》是从战争给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角度写,那么《雁门太守行》则是从保卫国土,为国效力的角度写。

此诗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住,危在旦夕。官军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

首联写了白天战局紧张,敌军来势凶猛,人员众多,直逼孤城两军相差悬殊,我军处境艰难,然我军奋勇迎敌,戒备森严,士气高昂,雄姿英发。你看战士的铠甲闪闪发光,如金色鱼鳞片般闪闪发光。一黑一金,对比鲜明。

颔联写了黄昏战场惨烈。萧瑟的秋色里,军中号角声四处响起,战争多么激烈,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胭脂色变为紫色,可见战场之凄惨。紫色,多么凝重之色啊!

颈联写部队趁夜袭击敌军,悄悄临近易水,寒风卷动着红旗,红旗不能随风飘扬,浓霜湿了鼓面,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暗示形势严峻,伤亡不轻。

尾联抒发官军情怀。引用典故,表达将士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甘愿手握宝剑为国捐躯。

本诗出现多个表示色彩的词秋色燕脂黄。可以分为两类,暖色有:燕脂黄,写出将士赤胆忠心,士气高昂冷色有秋色写出形势严峻,伤亡惨重。通过这些表色彩的词,浓墨重彩地表达了将士为国效力,甘愿献身的精神。

三、赤壁》——体现哲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由一件遗物折戟写起,对赤壁之战周瑜获胜一事进行了点评。诗人认为,赤壁之战周瑜获胜是因为天时之东风,并非实力强于曹操。东吴取胜只是侥幸,有讥讽之意。

今天我们学这首诗,要认识到机遇对人的发展很重要,但机遇是偶然的,要让成功成为必然,必须壮大自己的实力。



辰辰2008
写作,收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