蓂馀一叶秋。
霜降三旬后,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8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此时太阳黄经为30度,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但“霜降”并不表示“降霜”。因为“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大的表现,所以用“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节令。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中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即豺狼,为食肉动物。在天气转冷、冬天将至时,它会加紧捕获猎物,并把猎物们摆放在地上,犹如祭祀一般,这就叫“祭兽”。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食肉动物对冬季时食物短缺具有敏锐感知力,豺狼祭兽之时,即冬日来临之际。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正所谓“寒霜杀万物”,当物体表面的温度低于0℃、寒霜凝结之时,植物的生长季就结束了。它们将营养和能量储存在树根、草根之中,以备来年春天重获新生。“咸”意为“都”,“俯”是低头的意思,“蛰虫咸俯”是说虫子都躲藏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进入冬眠的状态。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之美,蜂蝶不见踪迹,蛰虫无声,都在为经历漫长的冬天做准备。
霜降这一节气的传统习俗主要与农耕、养生和节气变化相关,不仅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同时,也给我国丰富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在现代社会,一些趣味盎然的传统习俗仍然广为流传。
1. 饮酒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2. 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3. 登高远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4.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迎霜兔肉”的食俗。
晚稻在野,晨起有霜。阡陌寂寂,远山红黄。天地充斥着被凝固的孤独感,朝着冬的方向一步步前行。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最容易引人忧思。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节里,愿我们调和身心,于浅霜红柿间吟诗一首,走进文人墨客眼中的晚秋。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和陈述古拒霜花
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图片源网络
文字|李雨朦
审校|觅书君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