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跨媒介人文研究与创意写作实践第三期讲座“赛博审判时代的群言与正义——以微短剧中的一种道德情境为中心”在松江校区集英楼B204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汤拥华教授主讲,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尔雅老师、郑兴老师,新闻学专业李晓荣老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王亚楠老师及学院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生共同参与。
赛博审判时代的“我们”与“他们”
汤拥华老师介绍了赛博审判时代的背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关心事实,而倾向于按照自己想看到的事实推动事情进展。有的声音提倡将误导性真相提交给事实核查组织,但事实核查者无法解决后真相时代的问题。我们愿意相信并讨论什么呢?汤拥华老师以“班主任在班级群发飙后被停职”这个案例切入,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不断反转,每个参与者都是审判者,审判里面的事和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赛博审判时代的我们和他们”:有那么多的我们一起审判他们,又有那么多的他们需要我们审判。
微短剧中的真相、情绪价值与权力
在微短剧中,制作精良古装剧、霸总题材甜宠剧、逆袭打脸爽剧是最受欢迎的题材,这些剧情的重要功用是满足情绪价值,而真相为此服务,真相的出场不是宣告戏剧结构的最终完成,而是必须在跌宕起伏的戏剧结构中一次次发生。真相的出场与主人公至尊身份的揭示同时发生。这是一个“比大小”般的权力展示过程,它既满足了观众对情绪价值的需要,也展示了权力的逻辑就是追求更高的权力。但与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微短剧几乎都是道德剧,严厉的道德教训与放纵的爽感构成微短剧的二元。
微短剧最钟爱的场景之一
微短剧偏爱在庆典、酒会等公共场所设置场景,其中主人公频繁遭遇恶人的谩骂与威胁,局势不断反转。周围一群看客,以道德之名进行攻击,立场摇摆却鲜有分歧,常被真相打脸却自视永远正确。这些看客不仅丰富了剧情,还改变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关系,建立了剧情-看客-观众的立体互动,让观众在为主人公不平的同时,也与看客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微短剧借此讽刺“永远正确”的看客,同时隐含地表达观众永远是对的这一道德立场。
真实事件中的“看客”
汤拥华老师以“一男子在北京地铁辱骂推搡女生”的短视频新闻为例,讲述了一个事件从线下暴力演变成线上暴力的过程,进而阐明在赛博审判时代,我们抢占的正是看客的位置,而重审事情逻辑后会发现,也许不止是引发激烈情绪的事件导致了赛博审判,也可能是随时进行的赛博审判引发了激烈情绪的事件。通过一段《行善积德》微短剧的播放,汤拥华老师讲述了微短剧不厌其烦地将每一个看客都以大特写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对观众来说,这看客既是剧中的“他们”,也是看剧的“我们”,“他们”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身。而此种剧外观众与剧中看客的离与合,早就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情感结构之中。
才华与正义:能让我们“正义”地“转身”的真相
那么,难道我们不应该追问真相吗?当然不是,应该换一种说法,即什么样的真相能让我们为之“正义”地“转身”呢?汤拥华老师以《出道五年当歌王》为例,讲述了微短剧中的主人公总是以才华和正义来应对恶人的造谣和观众的怀疑,才华不仅是成功的标签,更是一种正义的想象,提供了内容和形式。但才华即正义并不足够,那些直接打动我们的东西并不能够永远信赖。
文学知识分子的逻辑
为解释上述内容,汤拥华老师介绍了莱昂内尔·特里林所提出的“道德现实主义”,即不以现成的标准裁判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应该让“道德想象自由嬉戏”,以期产生新的道德可能性。其中,小说是把道德想象力体现得最好的文体,它的形式似乎天生蕴含着理解和宽容的情感。在特里林的基础上,玛莎·努斯鲍姆指出了“小说的正义”,小说的价值在于小说的阅读发展出了一种文学的公众,他们是具体的、特定的读者,却为所有人而读,他们才有能力就正义作出裁判。
紧接着,通过简单介绍米歇尔·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概念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汤拥华老师表明,在一个全景敞视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本人的道德而是所在的位置。在一个赛博审判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里科夫,都已经被带入同一种监视/被监视的境地。
微短剧的启示
微短剧这类当代文艺形式让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早已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但我们对这种复杂性的体验最具痛感的时候,是那些被认为身在“别处”的“他们”,凭借“批判的武器”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在一个到处充满说教却又极端敌视说教的时代,文学要想再次获得道德价值,需要立足于文学文化的想象空间。我们会试图更新语言,但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观点,更是要去发现、体验和创造有“痛感”的言说。
文学和正义的起点:有痛感的言说
通过展现对于中学老师口诛笔伐中的两种不同言说,汤拥华老师说这些言论或是懂得人之为人的脆弱或是忠诚于人与人的真实联系,在众声喧哗之中,这才是有痛感的言说,这是文学的起点,或许也是正义的起点。
汤拥华老师总结到,正义是我们在自己内部发现“他们”,也是在“他们”那里发现“我们”。当我们发现无法凭借某种罪名隔开“我们”与“他们”,甚至随时有可能成为“他们”时,就会出现正义的可能性。在一个貌似全民言说的赛博审判时代,我们离正义如此之远,却也如此之近。
讲座主持人范玉吉教授和两位与会老师对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范玉吉指出,汤拥华老师用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把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前沿的艺术样式呈现出来,这个讲法非常具有启迪性,启示我们在观看微观剧时学会以另一种视角去理解,把自己放进故事中,又将自己择出来,在一进一出之间体会自己、时代和当下人类所处的位置。
郑兴老师认为,汤老师以文学和伦理学的方式理解微短剧,进而理解我们的时代极具启发性。李晓荣老师表明,之前担忧微短剧的风靡会导致学生更少读原作,致使同学阅读和观感降级,但今天的讲座启发我们去审视作品,审视自己的内心,微短剧的疗愈作用也同样重要。
摄影|计云尹
文字|曾祥梦
排版|陈 艳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