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文化资源化及文化产业开发——以盘古神话、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文摘   2024-12-11 16:15   上海  


12月4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实践系列讲座之“文化资源化及文化产业开发——以盘古神话、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在松江校区明实楼129演播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中文系黄景春教授主讲,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赵李娜副教授担任主持和与谈人。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研室主任高尔雅博士、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王媖娴博士等教师,以及本院和兄弟院系部分本科生、硕士生参与讲座交流学习。





讲座开篇,黄景春老师即引导大家关注文化旅游中的一个现象。他指出名山胜水、古城古村自古是人们游览凭吊之地,现代化前几乎无人从商业角度进行开发。中国现代从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到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再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重新认定。当代社会对文化各要素进行整合,文化被视为一种资源。经过资源化特定文化成为产业开发对象,当今利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的做法很普遍。一部分文化项目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黄老师认为,这种巨大转变是从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开始的,即在此过程中作为胜景的“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文化资源”。


黄老师对“文化资源化”现象进行了理论探索。他首先追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齐默尔曼(E. H. Zimmermann)提出的“文化资源”概念,即当某种文化对某人来说具有价值时,该种文化可以被称作资源,“资源不是外部赋予之物,而是由人类主观生成的。”



谈及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黄老师认为其对当代文化资源化现象具有理论指示作用。“文化资本”包括范围甚广,从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神话,到用于制作劳动工具和艺术品的技艺,再到支撑社会运行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资本的范畴。文化资本具有传承性,即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文化制度保持文化价值的稳定性。


黄老师接着阐述了日本学者森山工对文化资本和文化资源加以区分的相关理论,进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体现的就是利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推进经济发展的策略。他回顾了当代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又提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反哺文化,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完成了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价值重估,逐渐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化、资源化的大趋势。保护非遗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投资”。



随后,黄老师分别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盘古神话(河南桐柏、泌阳)”和“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安徽蚌埠)”作为文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扎实的田野经验和理论观照,详实论述文化遗产资源化及产业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知识分子、文旅商家(开发者)、在地百姓、旅游者等多方参与的现实图景。


他认为,一个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化后,发生增值效应的不仅是几处文化遗存和神话传说,当地的房产、饭店、旅馆、山水乃至附近民居、土特产、特色饮食、曲艺表演等都获得附加性价值,形成新的对实物商品、服务商品或文化商品的需求。文化资源化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欧美日韩都做过探索,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黄老师指出,相关研究可为新景观建设、地域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推进文化遗产转化为资源,用更加人文的方式利用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开发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按照文化自身的特点进行产业开发,才能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讲座主题报告之后,在座师生就“古城建设中的失真和商业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中的民俗主义和神话主义”等问题与主讲嘉宾作了交流。讲座主持赵李娜老师进行了简短的与谈并总结指出,本次讲座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多学科参与的专业,“文化”作为“灵魂”的价值和意义,也使我们增强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学科力量的坚定信心。


本次讲座为“文化产业管理实践系列讲座”第八期,也是该系列讲座本年度的收官之作。作为数十年耕耘在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发展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黄老师通过讲座展示了文化研究者扎实严谨的田野作业和学术态度,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探索,感染和鼓舞着从事文化产业及传播教学研习的本专业师生。





我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以来,即已持续进行系列建设活动。作为本年度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管理实践系列讲座”此前已邀请相关学科优秀专家学者,分别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补救中的使用”“跨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品牌出海中的文化传播”“心理补偿文化与产业应用”“泛文娱在链上生态的发展”“个人内容创作者的新机遇”“工业遗产的艺术重生”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有见地、有深度的交流互动,为专业教学科研起到重要支撑和夯实作用。



图片|钱李喆 岳甜甜

文字|觅书君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

华政传播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