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0 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实践系列讲座之“老电厂的艺术重生”在松江校区明法楼东楼C102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教育部陈娴女士主讲,文化产业管理系钱伟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部分本科生与硕士生共同参与。
此次讲座探讨了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化地标的过程,以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Tate Modern)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下文简称PSA)为主要案例,分析老电厂转型的多重意义和挑战,以及它们如何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丰富城市文化,并连接过去与未来。
讲座伊始,陈娴老师以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涡轮大厅为例,展示了其作为标志性展览空间的独特魅力。她介绍了多位艺术家在涡轮大厅的经典作品,如印度裔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的《马尔斯亚斯》,其巨大的红色 PVC 材料装置,从不同角度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和思考体验;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天气计划》,通过人造光模仿太阳,营造出自然与人工交织的超现实视觉感受,同时引发观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比利时出生的德国艺术家卡斯滕·霍勒的《试验场》,巨大的螺旋滑行装置让观众在被动与主动间体验刺激与恐惧,挑战了个人和公共空间关系。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与空间的完美融合,为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接着,陈娴老师详细讲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转型历程。她提到,PSA 所在的南市电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的电曾点亮上海租界以外的第一盏电灯,在工业史上意义非凡。2006 年,在世博会的推动下,电厂进行改造,从排放污染的老电厂转变为绿色建筑,烟囱变成超大温度计。2012 年,PSA 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并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展场。她还介绍了 PSA 的内部结构,包括多个展厅、不同的项目(如上海双年展、power station of design设计空间、青年策展人计划等),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强调了学术委员会在项目决策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及了展览出版物、品牌合作等对美术馆运营的作用。
在分享上海双年展的发展历程时,陈娴老师阐述了其主题的演变,从早期的批判性主题到疫情期间以水为主题的 “水体” 展,再到疫情后的“宇宙电影”展,以及即将到来的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展,每一届主题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对世界的思考,也体现了双年展在连接人类与非人类智慧方面的探索。
随后,陈娴老师介绍了 PSA 设计中心的两条主要展览线,即建筑和城市、设计。在建筑展览方面,举办过众多知名建筑师的展览,如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的作品展,还有对特定建筑师如约翰·海杜克的深入研究展,通过多种展示形式呈现建筑理念。设计类展览门类丰富多样,包括平面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香水设计、时尚设计等,她以巴西设计师坎帕纳兄弟的展览为例,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手工艺材料的创新运用。
陈娴老师强调,工业遗产转型为艺术空间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指出这些老电厂的转型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还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的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触当代艺术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讲座深入剖析了工业建筑转型背后的故事,通过具体案例解读了设计理念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展示了工业遗产与艺术、城市生活融合的多元可能性,为师生们理解文化空间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角度。
摄影|陈 艳
文字|傅 鹏
排版|傅珂瑄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