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跨媒介人文研究与创意写作实践”系列讲座第一场“人工智能创意写作前沿与应用”在松江校区明法楼西楼C202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政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高翔老师受邀主讲,其主要从事研究领域为故事创作论、诗歌创作论、创意理论、创意产业研究。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高尔雅老师担任主持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吴申伦老师担任与谈人。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部分本科生与硕士生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高翔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人工智能软件和小程序示例,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人们求职的冲击影响。最后,高翔老师以《谎言之境》仿写为例,向师生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创意写作的全过程。
人工智能写作简史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可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的智能机械。此后,人们还进行了创作软件的设计与尝试,主要是在诗歌领域,因为诗歌的篇幅比较短而容易切入。2017年微软小冰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是人类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程序创立的诗集。如今,OpenAI的出现更是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AI技术与创意写作内容生成
AIGC技术是指人工智能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者要求生成的内容来辅助或者替代手动内容生成。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辅助写作系统等,基于此,高翔老师介绍了几款比较常用软件,如Midjourney 、SUNO、Kimi。
AIGC创意写作与教育
高翔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
(1)对人工智能创造力的评估:其生成内容是否超过我们的水平?
(2)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是欢迎还是焦虑?
对于问题一,高翔老师提到了皮埃罗的《创造力手册》,其中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是付出长时间的心智劳动后,产生新奇、有价值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对于人工智能具备创造力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只要不断给人工智能提示词,生成内容是可以到达一定水平的。而否定者认为,艺术哲学领域的创作是要有情绪、情感和动机的,而这些是机械所没有的。
对于问题二,高翔老师提到了斯滕伯格的《智能的本质》,该书作者认为最令人担心的不是机器代替人,而是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越来越懒惰。因此,高翔老师认为人们要提高创意素养。
创意写作全过程
(一)
AI 与人类作家创作的相似点
高翔老师认为,训练机器和训练人成为作家,过程是一样的。作家的训练需要经过创意阅读、积累写作知识库、创作过程多种思维运用、创作风格师承、对写作内容进行反复修改、基于读者反馈的自我修正六个步骤。相对应地,AI训练也需要经过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建立、上下文学习、风格迁移、生成对抗网络、强化学习这六个步骤。
(二)
AI与人类作家的区别
AI生成内容有一些缺点,如没有情感、不能调动回忆而容易产生虚假内容、产生内容容易含有说教意味且单调、没有办法生成细节。
(三)
实验过程
高翔老师以《谎言之境》的仿写为例,基于故事核撰写、完整小说编写、提示词强化修改这几个过程,最终一篇完整而具有高创造力的小说得以形成,并展示了小说所转化的AI视频。同时,他提到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AI生成内容有缺陷,如受素材的限制而导致的内容单调、情感走向为单一的正能量等。
讲座最后,担任与谈人和主持人的两位老师先后对高翔老师的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吴申伦老师指出,AI 在表达个人情感思想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从完成需求任务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不同于传统式的作家表达,在未来的网络文学中,AI生成需求的个性化可以使个人在阅读层面达到满足。
高尔雅老师认为,文科专业的同学应该保持信心,并对AI写作进行充分的了解,因为专业学习者、写作者也能参与AI模型的建构。此外,AI写作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迎合个人的预期要求,这个过程会让人变得麻木。因此,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应该与技术保持距离,冷静客观地看待AI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