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丨汪宇婧:在琐碎的日常中不放弃内在的强韧

文摘   2024-12-17 16:23   上海  



汪宇婧

200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2011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

现任职于上海市杨浦区司法局


为“可能性”前进



本科毕业前,我没怎么考虑过工作的事情,一门心思准备考研。当时,和几个关系要好都有考研目标的同学组成了学习小分队,每日起早贪黑玩命学习。在考研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单打独斗,要互相扶持、鼓励、督促,在精神上是慰藉,在学习上是互补,尤其要学会共享信息、互通有无,现在回想起来,准备考研的阶段虽然略显枯燥和辛苦,但回忆时是会让人感到幸福的。



研究生毕业前,我做了多手准备。一边准备考公,一边大范围投递简历。没有太明确地界定自己一定要进入体制内,或者说一定要选择一些自由度更高一点的职业。正巧运气不错考公上岸,就选择了进入体制内工作。进入公务员系统后,我先后在不同单位任职过,大部分时间从事的是文字工作。直到2021年进入了司法局,我才算是开始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对契合的工作,现阶段对我来说比较得心应手了。


辽阔海面上的灯塔



大学带给我最大的成长就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从“知道”向“知识”的转变。学院拥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李艺老师。在课上或是课后与她交流的过程中,她渊博的学识、乐天的性格、独特的视角、犀利的个性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带给我很多思考的方式、价值的判断,让我知道大学之大,在于理念的多样、思想的包容。很多次遇事不决的时候,找她聊聊就豁然开朗。在我决定跨专业考研时,她也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如今虽然只记得一句“想做的事情就去试试吧”,但在我之后很多年的人生中依旧很受用。


除此之外,我也会想起杨师群、杜素娟、范玉吉、巢立明等老师和他们引人深思的观点,很多理念的启迪在课堂,但是无尽的探索在课外,老师们就如灯塔一样,给走出高考后茫然无措的我指明了方向。



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我在大学期间比较活跃,课程之余热衷于校园活动。大一时,我担任了班级团支书,也加入了院学生会的新闻部。后来,我又担任了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和学生党建中心秘书处部长。虽然在任职阶段常常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细节,不过从中的收获也更具象和丰富。在我看来,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社团活动的经历都可以当做在真实踏入社会之前的模拟,试错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我觉得这对我之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社团活动,大学我还辅修了法学。在学习过通识类的法律基础课程之后,我能够感受到法律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严谨,于是报名辅修了法学专业。我觉得,在本科阶段学习能力还比较强的时候同时接受这两门学科的学习,既是挑战,也是收获,更为之后考研打下基础。



保持自洽并忠于自己



在大学阶段,感到焦虑很正常,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是有所期待的。适度焦虑可以激发行动力和创造力,但过度焦虑只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处于压力之下,我们要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和判断力,寻找一种自洽的状态,一半内卷、一半躺平,提升自己的时候“卷”,拒绝内耗的时候“躺”。


除此之外,我也想向学弟妹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保持清醒。不盲从,不跟风,保持甄别信息的能力。我认为,没有理想化的自由,但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要在琐碎的日常中不放弃内在的强韧。


二是永葆热爱。保持热爱绝对是新闻专业可贵的品质,新闻人比其他任何人都要接近真实的生活,真实意味着好坏皆有,而热爱既可抵御平淡,更能拥抱精彩。


三是承认有限。学院成立20余年,从这里走出了太多杰出的校友,看着别人优秀的履历,羡慕之时很难不反思自己能力的不足。然而,我们都会慢慢意识到,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试着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从容地面对自己、应对人生。



受访者供图

文字|张羽锘

排版|姚泽懿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

华政传播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