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 | 立冬

文摘   2024-11-07 09:37   上海  



冬之伊始

霜染万物




01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交节。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行至黄经225°时,将这一天定为立冬,以此划分季节更迭,顺应天时,调整生活作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后,气候由秋季的干燥少雨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过渡。南北气候差异依旧显著,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降温降雪天气,而部分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民间称之为“十月小阳春”。




02


立冬悄至露成霜,寒水无声凝浅碧



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后,水开始结冰,这是气温下降的明显标志,水面初凝,薄冰初现。当水温达到冰点时,便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在北方较为明显,河流、湖泊的边缘首先会出现一层薄冰,像是大自然给水面铺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玻璃。


“二候地始冻” 。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土地也开始冻结。立冬时节,地表的温度也降到了零度以下,土壤中的水分因为低温而结冰,导致土地变得坚硬起来。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奇幻色彩的物候现象。“雉”是指野鸡之类的大鸟,“蜃”是大蛤。立冬后,野鸡等鸟类因为寒冷而少见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颜色相似的大蛤。于是古人就想象野鸡到立冬后变成大蛤了。实际上,这是由于立冬时节,动物的活动规律发生了变化,鸟类迁徙或者寻找温暖的栖息地,而海边的大蛤因为环境变化等因素变得更加明显,这才出现了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



03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标志着季节的更替,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这些习俗,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人们的生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吃饺子:在立冬的习俗中,饺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生动地描绘了立冬与饺子的紧密联系。饺子形似耳朵,人们相信在立冬这天吃饺子,能够让耳朵在寒冷的冬天免受冻伤之苦。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那扑鼻的香气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满足和幸福。


腌白菜:立冬一到,北方家家户户便开始腌制白菜,这不仅是为冬天储备食物,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入冬后,气温低、湿度小,正是腌菜的最佳时机。人们将大白菜一层层铺入大缸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白菜会变得酸爽可口,成为冬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酿黄酒: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质清澈、气温低,有助于抑制杂菌的生长繁育,同时低温的长时间发酵也能赋予酒更丰富的风味。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次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祭祀祈福:在一些地区,立冬也是重要的祭祖日。人们会在立冬当天进行祭祀活动,向祖先祈求庇佑平安度过冬天。立冬不仅意味着寒冷的开始,也寓意着旧一年的终结,新年轮的开启,立冬是人们表达敬意和感恩的时刻。



04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立冬,意味着初冬的开始,世间万物开始敛尽繁华,归于沉寂。一个回眸,秋天已成风景。一场雨,打湿了眼眶;一场风,凛冬已至。在文学作品中,立冬也常是诗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展现出独特的意境。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

元•陆文圭

旱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立冬

明•王穉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图片源网络

文字|张雨琴

审校|觅书君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

华政传播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