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新闻传播学院一行赴厦门大学调研

文摘   2024-12-13 16:06   上海  


为对接学校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建设道路,深入学习新闻传播学与法学交叉领域“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创设经验,12月6日,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彭桂兵教授,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慧源,张勇锋教授,王泽坤博士一行4人赴厦门大学法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开展调研。


传播与法律的深度融合:

持续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厦门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26年,是东南法律工作者的摇篮。12月6日上午,法学院党委书记何丽新教授等接待我院一行。何丽新主持召开座谈会,双方围绕法律与传播交叉学科建设、法律传播学学位点申报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等议题展开讨论。



何丽新介绍了法学院的发展历史和人才培养架构,同时就法律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脉络、本硕博全链条培养模式和相关教学科研成果作了讲解。她表示,交叉学科建设需要学界同仁交流协作、群策群力。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的来访为厦大法学院提供了经验互鉴的机会,衷心希望未来两校能够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法律与传播的深度融合。



彭桂兵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的理念、架构与现状,并对新闻传播学和法学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瓶颈作了说明。胡慧源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发展状况,同时就交叉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等提出调研问题。



厦门大学法学院郑金雄教授将法律传播学的创设与发展形容为“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因为法律传播学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普法、全民守法工作的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科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始终围绕法治建设工程的发展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所谓“地利”,是因为学科建设得到了厦门大学的资源扶持。为了强化法律与传播的交叉融合,厦门大学法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教授双聘和学分互换的合作机制,采用合作授课、资源共享等形式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法律传播学”等系列课程。同时,学科还不断通过打破院际壁垒和学科壁垒的方式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所谓“人和”,是因为法律传播学得到了院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学院学工口积极配合学科建设,在学生社团中创设了法律文化传播学社,用社团服务教学、实践服务科研的学生管理理念助力法律传播学学科发展。此外,学院与公检法机关保持着常态化的合作,持续为学生提供实战、实操的机会。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荻进一步介绍了学工口配合学科建设的相关工作。吴荻表示,法律文化传播学社和蒲公英普法厦门大学支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在党委的领导下,社团组织学生进小学、进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普法能力和传播能力,打造实战化教学模块。



法学院教学秘书翁炎英、黄小红分别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随后,两校教师分别围绕法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发展、文化法学学科建设、法律传播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紧跟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潮流: 

夯实基础培养有理想的新闻人


6日当天,我院一行前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调研。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教授主持调研座谈会,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辉、广告学系陈经超副教授、新闻学系助理教授唐次妹,法学院郑金雄教授参与座谈。



座谈会上,谢清果简要介绍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历史。1921年厦门大学就开始了早期的新闻教育,开启了中国人办新闻教育的先河。1983年成立新闻传播系,在中国大陆率先以“传播”冠名,体现了厦大新闻传播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谢清果重点阐述了学院特色。学院以华夏文化传播为特色,近年来尤为重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新闻学方面,学院正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此外,借助学校在台湾和东南亚研究所具备的优势,学院教师不断扎根东南亚传播研究,相关丛书也即将面世。传播学方面,以战略传播为核心和导向,切实推动口语传播服务于国家战略,既致力于传播学本土化,助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又积极培养智能传播时代的公共关系人才。广告学方面,作为厦大自主开创的三个专业之一,学科持续深耕教材建设和智能时代的广告人才培养,向着计算广告领域奋勇发力。



彭桂兵和胡慧源对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立足我院实际,就如何建立全方位合作、夯实新闻传播基础、做亮交叉特色学科、强化实践教学等进行了提问,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相关教师针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陈经超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合作建立、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合作建立方面,一是发挥专业优势,涉足智库领域,联合校办、侨办、网信办、政协等校内外渠道,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二是做强做大思明舆情研究所、公共传播战略研究所等院内研究所,并以此为载体促成与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的项目合作。课程建设方面,一是用赛课结合的方式促进课程建设,围绕课程形成品牌活动,如“活动营销”课程规定学生运营社交账号并由此延伸出“厦大十大美食评选”互动活动;二是建立课程资源库,如围绕广告学相关课程建立的戛纳广告数据库,把每年的戛纳广告案例翻译入库,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对课程的认知。



唐次妹进一步介绍了新闻传播学院在实践课程开展方面的经验。一是多样态呈现实践作品。以新闻学系的实践课程为例,学院不仅帮助学生打造实践作品集,还开设了专门的新媒体账号呈现学生作品。二是配套实训课程和活动。例如,针对“新闻编辑”“深度报道”等必修选修课程,配套“新闻调查”等实训课以及新生工作坊等活动,指导学生带着目的去学、边做边学。三是正反馈教育。对于好的学生实践作品,学院将在自营公众号进行宣发,同时推荐至澎湃新闻、冰点周刊等知名媒体,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四是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相结合。在实务课上设置业界讲座环节,邀请活跃在新闻传播一线的业界人士授课,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新闻理想;同时设置采风等“走出去”环节,引导学生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勾连。



黄辉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补充。他指出,在合作建立方面,新闻传播学院已与法学院建立了合聘制度,未来还将进一步与其他学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党委的牵头下成立了马新观研修班,以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形式,迈出了探索“党建思政+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意识形态”的坚实步伐。



两校教师还对智能时代的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韬奋新闻传播学院不断深化新闻传播学科基础,加强交叉特色学科建设,致力于探索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与科学研究体系。本次调研不仅为学院的跨学科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校际间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调研组

编辑|张言秀

责编|芥   末

华政传播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