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ChapterⅩ
第十章 播音感受
第十章 第一课时 主体内容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视障者公众号和成都锦城学院共同打造的线上公益课程。该课程的练习资料以及有声语言课程的创作思路,参考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在此鸣谢。
这周是有声语言创作的最后一门学习课程——播音感受,这一章节将分为三个课时进行讲解。
一、知识入门;
二、类型分析;
三、情感内容。
读稿件时,我们能否准确且适当地表达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播音感受是否到位。播音感受不只是体验外界刺激下所带来的情感、态度,同时,也需要了解外界刺激中所隐藏的逻辑和本质,从而使我们明确传播内容、情感和态度,并结合所学的表达技巧传播出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受”一词是指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简单来说也就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的过程。其中感知于外,指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文字,听到的声音,透过这些符号,它所代表的那些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比如:江水、河流、湖泊、海洋、风霜雨雪等等;而受之于心,就是这些客观事物它刺激到我们内心之后的一种反应,比如说喜怒哀乐等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在频繁接触感受这一个过程。比如寒冷的天气,会让我们瑟瑟发抖;饥饿让我们感到头晕目眩。同时,在学习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感受的目的在于产生情感、态度。而情感一方面是来自于稿件,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文字稿件的再次创作,也就是通过稿件中的文字去调动我们的感官,去想象画面和体验文字描绘的内容,从而引起内心的感受,再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
所以说,感受是从文字稿件中来融入到声音中去,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理解深化感情的积蓄,甚至是需要我们反复地去推演推进才能感受到的。到最终,我们读的便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
下面开始我们的课后练习:
练习要求:先跟着老师熟读,然后根据自己对这段话的感受再读一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这是讲述子女与父母之间情感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切身体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看到这段话时,内心是怎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去试着再读一读。
第十章 第二课时 类型分析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播音感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感受的类型有哪些吧!
首先是具体感受,它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其中,形象感受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听、真看、真实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等等,通过稿件文字引起内心体验。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示例一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分析:句子中作者把时间变成了“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但是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这段描写一下子使我们似乎看到了时间,感觉到了它的存在,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画面,感受一下。建议将这个例子多听几遍,感受一下老师在读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
不过,形象感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感知的领域,就是各种感觉知觉,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读稿件的时候,需要细微深入地去体会。
接下来就是逻辑思维,它指的是把稿件文字串成起、承、转、合(即:起点、承接、转折、合并)环环相扣的有声语言链条。这一链条可以明确我们所要表达的思路和目的的过程。另外,逻辑感受包含了并列、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结等多种感受。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示例二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分析:句中“没有早一步”和“没有晚一步”,在具体的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要把它处理成递进关系。这个例子同样也建议大家倒回去多听几遍,跟着读感受一下。
但在进行逻辑感受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要知道文章的内容层次,是总分总,还是分总,以及创作目的,这样使得我们对文章的表达更准确;
②逻辑感受不是只对文章内容层次的划分,它还需要深入理解到段与段,句与句,字与字等等。
再说到对于这两种感受的关系。在形象感受中,分布着逻辑感受,而在逻辑感受中,又有着形象感受。不过,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要达到具体的这两种感受的完美统一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需要大家去不断地实践,多听多练多感受。
但是做到以上的这些,仅仅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了解整体感受,与具体感受不同的是,整体感受是感受的深化,而不是各种具体感受的混合。
感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通过稿件进行感受时,不能看到一个句子感受一个句子,而是应该调动我们的听觉、触觉、嗅觉等等感官,通过对稿件的叙述展开一个立体、全面的想象,甚至还会想到文字稿件中没有提到但是情境中会出现的事物。比如:
示例三
“寒风,像千万把钢锥,直往我的骨缝儿里钻,冻得我直打哆嗦。”
这段话描述了天气的寒冷,我们就可以调动我们的感官去想象和感受出现寒风时的一个情景,风在我们耳边吹过的声音是怎样的,寒风扑面而来又是怎样的等等,通过画面和情景去联想,从而产生思想感情。
接下来是我们的课后练习: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分析:这段话是对春天场景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并列关系的逻辑感受,大家可以跟着老师多读几遍,看看在处理这种类型时,应该如何去表达。
第十章 第三课时 情感内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像: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等,这些情感体验或舒畅,或苦闷,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
而说到作用,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传递性,即当我们快乐或悲伤时,也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快乐或悲伤。除此之外,情感体验还能引导我们做出某些行为。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喜欢某一个东西时,我们会有一个想去靠近它的行为,相反,当我们讨厌某个东西的时候,会选择远离它。所以当我们需要号召大家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是需要使用情感激励的手段。有句话说得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用道理使人明白,用感情打动别人。在我们学习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就是需要运用“以情动人”的说服技巧,那么如何去做呢?
如果我们需要打动听众,首要条件就是内心产生相对应的情感,即当我们读到有关喜迎新年的文章时,我们的内心应该是高兴、快乐、愉悦的。但这种情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真实自然地形成于内心的。那么什么是真实自然呢?
第一,这种情感不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编造出来的,而是自内心油然而生的。第二,在我们读稿件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情感变化会随着稿件的内容而变化,就像水流一样,随着稿件的内容蜿蜒流动,也可能是平平淡淡,又或者是直接将喜怒哀乐贯穿在一起等等。
在播音理论中,就将这种真实自然的状态称为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指创作主体思想感情随语言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状态。
下面是我们的课后练习:
“锅里的水吱吱地响,老大娘里屋外屋地忙,又端饺子又端鸡蛋,香味伴着腾腾的热气在屋里弥漫。”
分析:我们可以想象听到的吱吱水声,老大娘忙碌的脚步声,以及鸡蛋在碗里碰撞的声音,还有闻到饺子散发的香味,凭借这些场景,感受一下自己是怎样的心情。
接下来是每周一次的单元测试:
“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以上就是本周所有的内容啦!
第十章 拓展
朗诵:林徽因《我想把秋天寄给你》
我想把秋天寄给你
包括满地的金黄和硕果
是这个秋天独有的颜色和璀璨
我路过了晚风
秋天就是我的了
我想把秋天寄给你
包括整个夏天我的诗和日记
是这个年龄才有的期许与勇敢
我路过了你
以为你就是我的了
我想把秋天寄给你
包括我和我的心脏
趁你正好在遥望这里的秋天
趁我们还有金风玉露的年华
趁我们都在半醉半醒之间
趁我们都还相信人间欢爱
所以我想把秋天寄给你
包括整个秋天
都寄给你
拓展内容分析:
《我想把秋天寄给你》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来看,林徽因巧妙地选取了秋天这一季节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满地的金黄和硕果”、“晚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丰收与宁静的氛围。同时,她又将夏天的“诗和日记”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在时间上形成了一种跨越与交织,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与深度。
其次,从情感表达上来看,林徽因在这首诗中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对生活的热爱。她通过“我想把秋天寄给你”这一反复出现的句式,将内心的情感与秋天的景象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与共鸣。这种情感表达不仅真挚而深刻,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最后,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林徽因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流畅优美。她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绘复杂的情感与意境,使得整首诗在形式上显得简洁而富有韵律感。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诗歌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而且也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END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From成都锦城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志愿者团队
教案编写 罗亚楠 柯涵若
课程讲解 黄晓潼 冯霖钰
音频制作 张钧昱 冯霖钰
课程助理 呆萌姐
审核 陈才涛 周宏彬
排版 林怡秀 周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