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金贻龙
来源 | 智合
“诉讼是一场零和博弈,有人赢,就有人输,而我们通常会赢。”
这句话出自美国昆鹰律师事务所(Quinn Emanuel Urquhart & Sullivan, LLP)。自1986年创立以来,昆鹰在胜诉率86%的2500多个诉讼及仲裁案件中,为原告当事人赢得超过510亿美元赔偿金。2024年,昆鹰再度名列BTI咨询集团评选的全球“最令对手畏惧的律所”,这是昆鹰连续13年获此殊荣。
作为昆鹰创始人兼全球管理合伙人,John B.Quinn则被誉为“全球最具传奇色彩的诉讼律师”之一,在商业诉讼领域成就卓著,主导过不胜枚举的备受瞩目的跨国案件。
在他的领导下,昆鹰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攻争议解决的律所,在全球拥有1000多名专职律师、设立36个办事处,横跨四大洲,覆盖60个细分领域。
过去十余年间,昆鹰深耕中国市场,并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三地设立办事处,代表各行业、众多头部中国企业及个人在大量重大、极具挑战性的争议中赢得了非凡的战绩。
2025新年伊始,John B.Quinn携昆鹰管理团队开启年度中国行。1月11日,在智合全球高质量职业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外跨境争议解决论坛”上,John B.Quinn发表了以“如何打造全球领先的争议解决律所”为主题的演讲,并接受智合CEO特别助理郭凌君的采访。
本文根据John B.Quinn的演讲及采访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美国昆鹰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兼全球管理合伙人John B.Quinn
更关注结果,而非外表
01
1976年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我收到了纽约著名律所Cravath, Swaine & Moore LLP的工作邀请。然而我很快意识到曼哈顿快节奏、只有工作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我,于是我强烈想要回到南加州。1986年,我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这才与三名年轻的律师一起,在位于南加州的洛杉矶创立了昆鹰。
当时我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力图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把客户委托的事务处理好,不论输赢——当然最好是赢。如果客户觉得在我们这里获得了不错的服务体验,收费也合理,就会带来下一次合作机会。
最初我们并没有太多客户,想尽了办法获取业务。比如,在报纸上看到某家公司遇到了纠纷,我们就放下面子、主动电话联系并提出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确实获得了一些案件,并取得成绩。昆鹰渐渐在加州当地有了品牌声誉。
那时昆鹰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业务特色,我们愿意接任何案件,其中很多都是与雇佣相关的诉讼。
创立两年后,Bill Urquhart选择加入。他来自纽约,曾是一家公司的总法律顾问,是我曾经在Cravath的同事。
Bill凭借其在美国东海岸深厚的人脉积累,帮助昆鹰拓宽了业务,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和传统的校园招聘不同,他另辟蹊径,去到哈佛大学的“林肯会馆”(Lincoln Inn),组织派对,亲自挑选代表,安排谈话,并带领申请的学生在不同房间之间穿梭,和特定的人会面。整个流程都经过精心策划,宛如一场井然有序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当时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们。
这只是昆鹰与众不同的一个缩影。在一直以来的律所管理中,昆鹰都推行“无正装政策”——除非出庭,否则你很难在办公室里看到打领带或身穿正式西装的律师。这反映了昆鹰更深层的律所文化:更关注结果,而非外表。
专注做好“争议解决”
02
当昆鹰达到20-25名的律师规模时,我们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家只专注争议解决的律所,这一定位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这种模式下,律所内部更具有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由于法律服务变得高度专业化——至少在美国,交易律师和诉讼律师之间的分工非常明显,不同领域的律师往往难以理解彼此的工作。我们只专注争议解决,向客户和同行传递的信息非常简单、明确:我们不想面面俱到。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自身特色,而且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内部摩擦和资源竞争。
据我所知,在一些律所里,如果非诉部今年要提拔三名助理律师为合伙人,那么诉讼部就会感到不平衡,会要求其部门也应该有三个晋升名额。类似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在昆鹰身上。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律所管理层不可能监督每一位律师的具体工作。因此,人才招募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律师的质量。
一直以来,昆鹰的大门都向优秀人才敞开。但是我们从未采取律师行业的通常做法——与其他律所合并或引入大型团队,因为担心大批量引进人才,可能导致对方无法融入并适应昆鹰的律所文化和行事方式。
因此,在人才引进上,尤其是一些合伙人,我们倾向于从其他顶级律所挖人,通常是单独引入,同时也会从最好的法学院招募最优秀的年轻人。
这是一种滚雪球效应:每一个加入你律所的人,都会向市场传递关于你是谁的信号。如果招募了那些声誉不好的人,那就是一个消极的信号;但如果你成功招聘到那些真正受尊敬的优秀人才,那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业内有观点认为,除非在某地有足够多的律师,否则不应该开设办事处。我们却不这么看待。2001年,昆鹰在纽约仅有一名年轻律师Rob Juman的情况下就设立了办事处——他之前是昆鹰洛杉矶办事处的暑期实习生,后来因家庭原因搬到了纽约,并在国际律所世达(Skadden)、美国纽约南区检察官办公室等机构工作。
我们一直觉得,不妨先站稳脚跟,试着接手一些案子,然后四处寻找人才,这样是能取得成功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今,昆鹰纽约办事处已拥有接近400名律师,比更早之前设立的洛杉矶办事处的人员规模要大得多。
时常有人问我:法律纠纷通常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密切相关,一家只做诉讼业务的律所,在不同国家设立办事处有什么意义?我想说的是,对于法律行业来说,全球化意味着,客户、仲裁、监管机构可能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昆鹰在世界各地设立办事处,发挥不同司法辖区的本土律师优势,就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法律服务。
华尔街“职业杀手”
03
大约在20多年前,我们做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不代理全球最大的以货币为中心的大约12家银行。因为我们认为,市场上存在另一类未被满足的需求。
有许多交易对手、公司、客户有起诉这些大型银行的需求,但那些最大的律所往往不会接受代理。在一些综合性大所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们不能起诉高盛,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能持续做我们的客户”。如果他们要起诉其中一家大型银行,往往只能找二流律师来处理。
过去,我们曾为花旗、瑞信等银行提供服务,但那段经历并不愉快。用昆鹰联合管理合伙人Michael Carlinsky的话说:“他们总是让事情保持那么一点吸引力,但绝不会到让你惊叹的地步”。因此,战略调整后,我们将自己标榜为专门针对华尔街的“职业杀手”。
事实再次证明了昆鹰卓越的智慧和战略眼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著名金融诉讼专家、当时的昆鹰律师Philippe Selendy代表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和美国市政债券保险公司(MBIA)对华尔街银行提起诉讼,最终成功追回了大约220亿美元的赔偿。
这些案件及其复杂,需要创新的法律策略。为此,我们研究了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产品,其中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应地,我们仅在2010-2017年间,就从FHFA那里获得了3.64亿美元的律师费。
看好中国市场
04
近年来,涉及中国公司和个人的诉讼和调查呈增长趋势。凭借我们在美国和其他世界各地的诉讼资源,以及在中国的专业处理跨境争议业务的本地团队,我相信昆鹰有能力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也是昆鹰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理由。
自2016年在上海设立中国首个办事处以来,昆鹰已经代表各个行业的众多头部中国企业及个人在大量重大、极具挑战性的跨境争议中赢得了非凡的战绩。
比如华大智造(MGI)诉因美纳(Illumina)案。在该案中,昆鹰代表MGI在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对Illumina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最终,法院判决MGI获得约3.34亿美元的赔偿金,这是中国公司有史以来在海外获得的最大数额专利赔偿。
考虑到昆鹰的许多重要客户总部都设在北京,2023年,我们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以便即时响应客户需求,与海外团队密切合作,高效处理跨境争议。
我们采用类似创业公司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甚至还会通过查阅起诉状来识别当日重大案件,从而挖掘法律服务需求,并电话联系潜在客户。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市场,我们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昆鹰推广业务主要靠的是良好的口碑和知名的业绩。
如今,我们在中国的案件类型比以前更加多样化。当其他美资律所纷纷撤退时,我们依然持续看好大中华区市场,因为我们确实看见了机会。
特朗普新政府上台在即,未来可能会继续施行紧缩性贸易政策。可以预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纠纷、白领犯罪等领域的案件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增加。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公司业务的下降,因为美国公司正在重估或减少在中国的投资,许多跨国公司可能会将业务迁回本土,或在东南亚等替代性市场开展布局。
昆鹰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希望在动荡时期成为中国企业信赖的法律顾问,助力其海外业务稳健前行。
今后,我们将继续专注处理中国公司与个人的海外争议,其中,知识产权诉讼、金融诉讼、国际仲裁、政府调查、白领犯罪等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还将继续代表领先的跨国公司处理其在中国的合规工作,比如针对美国《反海外腐败法》(FCPA)相关的内部调查、利益冲突,提供法律合规建议。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可以确保中国企业在美国法庭上受到公正对待。
拥抱新常态
05
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昆鹰也见证了法律人职业成长路径的重大变迁。
曾几何时,律所总认为,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要从法学院毕业生开始。如今,流动性不仅被接受,而且受到鼓励,律师们经常在不同事务所之间流动,以寻找更好的机会。
不光是低年级律师,就连合伙人现在也经常在不同律所之间流动,而在过去,当上一家律所的合伙人,就意味着要在那里干到退休。这反映了当今时代法律职业的灵活性,各级律师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
为了拥抱这种变化,昆鹰启用了永久性的“随地远程办公”制度。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更让我们相信,远程办公是面向未来的模式,它赋予了律师一项权利——你可以选择在最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地方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时区和不同司法辖区的客户,并且毫不影响工作质量。
法律行业的另一个重大趋势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一新技术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有望简化和改变诉讼工作的诸多方面。
传统上,诉讼活动的证据开示环节涉及大量数据,律师需要亲自逐行阅读纸质文件,从而确定哪些文件需要被披露。这个过程繁琐且耗时。然而,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比如在某个合同违约案件中,想象一下,如果要查询数据库并提出具体问题:这个工厂在这一天的产能是多少?人工智能就可以快速生成附带具体引用信息的答案,这在过去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人工审阅。
此外,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过去判决案例,律师们可以确定法官裁决的模式、文书偏好以及哪些论点最有效,它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使律师能够以更符合特定法官偏好的风格重写诉状。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
尽管技术改变了法律服务的许多方面,但有一点恒定不变的是,法律工作总需要与人互动,即和陪审团共情等,这是机器做不到的工作。此外,借用我与美国著名律师、现任苏利文律师事务所(Sullivan & Cromwell LLP)联席主席Bob Giuffra对话中的一个形象的表达:“流水线型工作”和“脑外科工作”(编者注:法律服务类型的两个极端),脑外科工作往往难以单靠AI完成。
我不认为机器人会取代法庭向陪审团或法官进行辩论。诉讼的核心是说服、沟通,以及讲好故事。从本质上讲,法律行业关乎人际关系、信任和判断力,这些品质是技术无法复制的。
论坛现场
END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顾文倩Aro
分类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