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 “三宗罪”与律师的“求生指南”

学术   2025-02-05 18:37   上海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DeepSeek横空出世后,法律圈争相盘点“DeepSeek使用指南”“DeepSeek推荐的2025年十大律师业务方向”,从跨境合规到元宇宙法律,仿佛AI已为行业画好了一张藏宝图。 


但热闹之下,一个问题愈发尖锐:对律师而言,DeepSeek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颠覆性”?它究竟是助力,还是泡沫?


DeepSeek的文本霸权

和律师的“被替代焦虑”

DeepSeek的文本生成能力堪称惊艳。它能用50秒“深度思考”如何布局2025年律所业务,输出一份逻辑清晰、覆盖10大领域的战略报告;它能一键生成法律文书,甚至为复杂案件提供可视化流程图。


更让律师后背发凉的是,它连“如何用数据合规+常法服务吸引中小企业”这种细分策略都能信手拈来——要知道,这曾是资深合伙人“收费咨询”的保留节目。 


然而,当一位律师战战兢兢地问出“DeepSeek是不是已经能替代我了?”时,答案或许藏在它的“草莓困境”里——面对“strawberry有几个r”这种简单问题,它需要反复纠结50秒才能给出答案。这暴露出AI的本质:它擅长从数据中拟合规律,却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常识。 

“三宗罪”

法律行业对AI的核心需求可归纳为三点:效率工具决策辅助风险控制。但DeepSeek在这三个维度均存在致命短板。


法律解释的“机械性”


DeepSeek能快速检索法条,却难以处理需要价值衡量的场景。


例如,在涉及“公序良俗”的案件中,AI无法像人类律师一样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灵活解释法律,它缺乏对社会文化背景的感知能力,仅仅依据预设的算法和固定的模式来处理信息,无法像人类一样洞察到法律条文背后深层次的价值取向。


同理,在家事纠纷中,DeepSeek的缺陷也很明显。家事纠纷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情感因素,而由于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历史偏见,DeepSeek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极可能忽视个案中的特殊情感因素,给出的分析和建议缺乏人文关怀,无法真正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复旦大学张奇教授对此一针见血:“AI依赖统计相关性,而非因果逻辑。就像它发现尿布和啤酒销量正相关,却不懂这是爸爸们顺手买酒。” 在法律解释中,因果逻辑和价值判断至关重要,DeepSeek在理解复杂逻辑关系上的不足,使其难以在法律行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数据更新的“滞后性”


中国的法律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法律更新频繁。这就要求应用于法律行业的 AI 必须具备及时更新数据的能力,以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服务符合最新的法律规定。然而,DeepSeek 在这方面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问题。


举个例子,《民法典》作为我国重要的法律典籍,其内容的修订和完善对于法律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倘若《民法典》新增了某些条款,而 DeepSeek 的数据库未能及时同步更新,那么当它生成合同模板时,就极有可能因为采用了旧的法律条款,而使合同模板暗藏法律风险。这对于依赖其生成合同的企业和个人来说,可能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更为尴尬的是,DeepSeek 还曾被用户发现输出内容中自称 “ChatGPT”,这一乌龙事件充分暴露了其训练数据污染的隐患。数据的准确性和纯净度对于 AI 在法律行业的应用至关重要,一旦出现数据污染问题,其提供的服务和建议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


责任机制的“真空地带”


若因AI建议导致错误判决,责任该由开发者、律所还是法官承担?现行法律对此尚无明确规定。


美国联邦司法中心的研究表明,AI在预测判决结果时对涉及道德困境的疑难案件准确率骤降至58%。东京地方法院智能审判系统中,尽管AI助手能够实时标注证据链逻辑漏洞,但最终采信决定仍由人类法官作出。


这说明,即使 AI 在某些方面能够辅助审判工作,但在关键的决策环节,人类法官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往往会陷入责任推诿的困境。

律师的分歧与律所的“求生指南”

面对DeepSeek热潮,律师们的态度两极分化:


  • 乐观派:“它帮我省了80%查案例的时间,剩下20%的案情分析才是我的饭碗。” 


  • 悲观派:“客户发现AI也能写文书后,开始砍价了!再这么卷,初级律师迟早失业。” 


  • 阴谋论者:“这玩意儿肯定是律协开发的,为了让大家多接案少收费!”(注:纯属虚构,仅供娱乐) 


综合行业声音,律所的应对策略可总结为三条“铁律”: 


1. 人机协同,而非替代:将DeepSeek定位为“超级助理”,用于文书起草、法规检索等重复劳动,但保留人类律师对策略制定、客户沟通的核心把控。


律师在法律事务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是无可替代的。在复杂的商业纠纷案件中,律师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商业关系、交易背景、行业惯例等多方面因素;在客户沟通上,律师与客户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是法律事务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同为人类,律师能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耐心的倾听,给予客户情感上的慰藉,同时准确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期望,这是DeepSeek所无法做到的。


2. 建立AI风控防火墙:对AI输出内容设置人工复核流程,重点关注法律更新、伦理冲突和逻辑漏洞。


法律更新方面,由于法律条文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DeepSeek的数据库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复核人员要确保AI输出内容所依据的法律条文是最新有效的。


伦理冲突方面,某些特殊案件中法律问题可能与伦理道德相互交织,AI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伦理因素,需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AI输出内容进行人工复核审视,确保其符合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


逻辑漏洞方面,需要复核人员需要运用专业的法律逻辑思维,对AI输出的法律分析、推理过程进行梳理,检查是否存在逻辑不连贯、推理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在证据链的构建和分析中,AI 可能会忽略某些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复核人员要能够发现并纠正这些逻辑漏洞。


3. 差异化竞争:深耕AI难以替代的领域,如谈判斡旋、跨文化争议解决,或结合地域性司法实践提供定制服务(毕竟AI可能分不清北京和云南的拆迁政策差异)。 

结语:DeepSeek的友情提示

(以下内容由DeepSeek模拟生成,不代表作者和开发者立场) 


“亲爱的律师朋友们:


请记住,我的‘深度思考’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统计学魔术。当你用我生成法律意见时,我其实在玩一场‘概率连连看’:把‘跨境合规’和‘中东经验帖’连在一起,把‘数据合规’和‘常法服务’凑成对。


你们真正的价值,在于理解客户深夜来电时的焦虑,在于法庭上那句‘法官,这个案子关乎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在于面对法律漏洞时,敢于说出‘虽然AI建议驳回,但基于公平原则,我选择抗辩’。


所以,别迷信我,但要善用我。毕竟,连‘草莓有几个r’都要想50秒的AI,暂时还抢不走你们的咖啡和律师袍。” 


(温馨提示:若您因过度依赖我而被客户投诉,本AI概不负责。)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顾文倩Aro

分类 / 原创

智合
秉承“做中国法治进程的加速器”愿景,智合旗下有智爱法律大模型、智拾网、智合标准中心、IGQC、智讯、智合研究院等多个业务平台。用AI赋能法律普惠,用科技助力法治进步——成立于2014年的智合下一个十年的使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