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律师业,能满足自贸港建设需要吗?

学术   2025-01-21 18:21   上海  

作者 | 刘元坤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2018年4月,中国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多年筹备,海南自贸港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这一重大标志性、节点性工程意味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将进入新阶段。

高水平、高能级的法律服务功能是支撑自贸港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自贸港面向世界提供的综合服务功能之一,新加坡、香港、迪拜等世界知名的自贸港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国际法律服务市场。从未来发展的眼光来看,海南律师行业在满足自贸港未来发展需求上还存在进步空间。

在海南即将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的标志性时刻,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法治保障,也为海南本地法律服务行业指出了发展的机遇方向。

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

根据2020年印发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对大部分进口商品免征进口关税。

同时海南自贸港还在全岛实施“低税率”的税收政策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人才免征超过15%部分的个人所得税。

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意味着国际商品、船只运输、货物贸易、人员往来等将实现自由便利进出,吸引资金流、人流、货物流在海南集聚扩张并形成产业基础。

低税率环境对国际资金、技术、人才也极具诱惑力,吸引更多产业进入,让海南成为国际创业港。


香港、新加坡、迪拜等都通过包括低税率等在内的开放政策,推进贸易、投资、金融、人员流动等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了大量资金、人才等要素聚集,不断集聚全球产品、产业,成为了全球公认的高水平自贸港。

以迪拜为例,迪拜自身石油储量较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确立了不单纯依靠石油出口的战略,陆续建立了28个自由区。在自由区内,企业所有税收基本免除,投资、贸易、金融政策比区外更加开放,对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形成巨大吸引力,逐步从一个沙漠城市变成国际公认的自贸港。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一直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其关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率水平极低,贸易和商事便利化程度较高,市场高度开放,人员流动便利。大量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逐步由一个转口贸易港发展到自由贸易港。

高水平的法律服务功能支撑

海南自贸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实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形成一整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体系。其低税率水平不仅低于内地其他地区,在全球的自由港当中也十分具有竞争力。


中国内地与部分自贸港税率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自贸港未来一旦能撬动更多国际资金、产业、人才、企业等在海南集聚,势必对海南法律服务功能提出更全面的需求,产生大量如外商准入、国际贸易往来、外资进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等国际法律服务需求,开辟出潜在的国际法律服务需求空间,形成更加繁荣的法律服务市场,完善水平更高的法律服务功能,孕育出综合实力与影响力更强的法律服务主体。

香港、新加坡、迪拜在不断集聚全球产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成为高水平自贸港后,也延伸出法律、航运、金融等更为全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国际法律服务市场:


· 新加坡、香港均是亚洲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均是亚洲区域领先的仲裁机构;

· 高伟绅、年利达、瑞生等众多国际知名律所也在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设有国际办公室,开展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交易、公司事务、商事争议解决等业务;

· 香港、新加坡的法律服务市场培育出本土较有影响力的律所,如香港孖士打、的近,新加坡立杰、安盛等。


海南自贸港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迪拜的先进经验,在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路径和外在表现方面,他们的路径和经验也值得对标和参考。

法律服务供给存在瓶颈

自贸港的高水平法律服务功能需要实力较强的法律服务机构去具体实现。具体而言,一般表现为综合规模与实力相对较强的律所,或者专业能力极具特色的律所。

从发展的视角而言,作为法律服务机构的典型代表,海南律所在涉外业务与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发展空间,以匹配未来自贸港的功能定位与服务需求。

一方面,在自贸港需求导向的业务领域,法律服务能力还处于培养形成阶段。

海南岛处于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人口与经济规模比较有限。受走私车事件、洋浦事件、房地产泡沫等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中过程较为波折。

囿于整体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海南法律服务市场相比发达地区而言总量也比较有限。业务领域也以房地产、旅游等传统领域居多,新兴业务、复杂高端业务服务能力还处于培养形成阶段,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口。

此外,大型律所在经营管理等领域也面临诸多挑战。

《海南经济特区律师条例》扩大海南律师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后,大量外地律所进入海南开设分所,本地律所部分实力较强的律师流向外地律所。再加上部分律师受内部矛盾、独立创业等因素影响离开本地律所,对本地律所的人才储备造成一定冲击。

海南律师行业在2022年实行查账征收后,大型律所承担了更多的税负压力和因增聘财务人员产生的人力成本。受税收方式对收入产生的影响,部分律师向小规模所分散。在市场竞争本就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一些在人员规模、办公场地等方面进行了扩张的大型律所,在本就高企的经营成本下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日益惨烈,律所发展日益艰难。


2019年,海南在提出建设自由贸易港后立即修订《海南经济特区律师条例》,放开律所设立及准入门槛,扩大海南律师行业对外开放程度。


《条例》修改后,海南律所数量及律师人数均出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海南全省仅有135家律所、2298名执业律师。2023年底,海南律所数量增长约238%,达456家,执业律师人数增长约227%,达7504人。


但与此同时,海南省2023年GDP较2018年增长约56%,律师与律所数量的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4倍多。在诉讼业务上,海南律师人数的增长率也超过海南法院的案件增长率。


与律师执业人数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海南传统法律服务市场的体量正在迅速萎缩。


大中型企业受经营压力影响纷纷压缩法律服务成本;招投标市场律师竞相低价影响了律所的收入水平;随着对海南经济贡献巨大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相关业务大幅减少;法律咨询公司与互联网案源公司等也蚕食着传统领域的案源;自贸区可能带来的增量市场还未完全形成。


对于中小型律所而言,饱和市场下生存更加艰难。

一方面律师执业人数快速扩张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传统的法律服务市场又在不断萎缩,在行业竞争全面加剧的形势下,一些没有形成竞争力的中小型所的日子可能一天比一天难过,在僧多粥少的市场中面临产能出清的风险。

方向

今年年底前,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意味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将进入新阶段。

在这个标志性时刻,海南基于海南法律服务市场现状、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出台了《关于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了法律服务行业的总体目标:

对于未来可能增长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意见》提出到2027年底,培育20家海南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培育1—2支涉外法律服务高端人才团队。到2030年底,培育5家全国性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建成500人以上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

对于增强法律服务主体实力,《意见》提出到2027年底,打造3—5家执业律师300名以上、品牌效应突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到2030年底,培育10家以上全国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和商事调解机构,推动本地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在境外设立2—3家分支机构。

《意见》还提出,“引导本省律师事务所走专业化、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大所和‘专精特新’型律师事务所,形成‘总部引领、大所做强、中所做优、小所做精’的行业发展新格局。”

在本地律师队伍方面,《意见》对律师行业的期望是要培育出要实力较强、层次合理的律所梯队,以及培育满足未来需求的涉外人才队伍。

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机遇是分享和开放的,并不仅关照本地律师行业。海南法律服务市场同样开放给外地律所进入的机遇。

早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和《海南经济特区律师条例》修改后,海南就已经吸引了大批外省市律所进入。此次《意见》进一步提出,鼓励在境外设有一定数量分支机构的律师事务所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国际性管理机构”,以及“到2027年引进2—3家境外知名法律服务机构

市场只是需要高水平的法律服务,不会在意提供服务的是海南本地律所,还是北京上海抑或纽约伦敦的律所。多元化的法律服务供给,也是成熟法律服务市场的表现。


除了律师队伍以外,《意见》还对商事仲裁、商事调解、公证、司法鉴定、公益法律服务等领域进行了擘画。

其中,打造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和“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的目标也让人对海南未来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市场寄予憧憬。

既有全国性的综合大所,也有“专精特新”型律所;既有本土律所,也有外省市和境外律所;既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也培育涉外人才队伍。《意见》规划的目标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对标香港、新加坡的较为繁荣的自贸港法律服务市场的雏形。

准备

自贸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加坡从60年代开始建设,迪拜从80年代开始建设,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必然也伴随这个数十年的长期积累过程。《意见》提出的也是相对基于现实基础和阶段性需求的短期目标。

这留给了海南律师充裕的时间做好准备,同时也隐含了海南本地律所未来突破内卷、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方向。

在传统领域,即便律师增速立刻降低至较低的水平,现有的存量也将长期保持饱和,在传统且过渡饱和的领域竞争,大中型律所只会越来越艰难,中小律所甚至面临落后产能出清的风险。

在自贸相关领域,在把握好现有业务格局的基础上,聚焦自贸港可能增长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或许就会成为意见中所培育的执业律师300名以上、品牌效应突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在抓住自贸发展机遇的过程中专业服务能力、律所品牌层次、律所综合实力均得到提高。

对此,律所未来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布局涉外领域业务研究和储备相关领域人才,熟悉自贸港涉猎的核心产业相关法律以及国际法律事务;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经营管理能力,迎接更多来自外省市和境外律所的竞争。



本文作者

刘元坤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关注律师行业政策与律师在法治建设中的贡献。


参考资料

吴军:《外经视角|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促进自贸岛律师行业大发展》, http://www.waijinglaw.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6&id=1467,访问日期:2025年1月20日。

张威:《香港、新加坡、迪拜凭什么成为全球公认高水平自由贸易港?》,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23903,访问日期:2025年1月20日。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顾文倩Aro

分类 / 原创

智合
秉承“做中国法治进程的加速器”愿景,智合旗下有智爱法律大模型、智拾网、智合标准中心、IGQC、智讯、智合研究院等多个业务平台。用AI赋能法律普惠,用科技助力法治进步——成立于2014年的智合下一个十年的使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