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9年第3期(总第85辑)。
传统武术市场的治理:
历史视角与当代反思
一、历史尘埃里的传统武术市场素描
人们看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大多数印象都是侠客为国仇家恨奔忙,行侠仗义、报仇雪恨似乎是侠客的生活主基调。而事实上,这些大侠在史料中非常罕见,诺大的江湖世界里,众多普通武者为生计奔波,糊口都难,更谈不上行侠仗义了。从各门各派的口述以及早期的各种类型的文字记载看,武者基本上是把习武作为讨生活的一门技艺,和学习其他手艺没啥本质区别,谈不上高大上的理想。除了少数家境富裕的人醉心武学的自我提升外,大多数武者都来自普通家庭,都为了谋个职业。真实的江湖世界和我们通常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所见的底层普通百姓生活一样,有上顿没下顿,活得挣扎。
自古以来,现实的江湖世界就是武者这个职业讨生活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武者服务市场。武者是这个市场上的服务供给者,而家庭和政府是这个市场上的服务需求者。作为合法的供给者的武者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最底层的武者:打把式卖艺的武者。这些武者一般武术水平不高,甚至很多也不纯粹是武术习练者,而是武术和杂技、魔术等技艺的结合,不时地还掺杂些骗术,以求表演效果。代表性的节目就是胸口碎大石、掌劈鹅卵石、银枪刺喉、吞剑、喷火等等。这些节目部分是属于硬气功,部分是属于魔术和杂技,中间会穿插武术套路的表演,不过多半是花架子。这类武者依靠表演取胜,博得观众一笑,观众根据心情打赏,赏金直接决定了武者的生活水平。一般来说,这些武者只能穿梭于街头巷尾,所得赏金屈指可数,生活最是窘迫,还经常受表演地的地痞豪强的欺凌。
2、保镖护院从业者。一些武者武艺不错,有点名声,技战术水平也可以,不用走江湖卖艺那么吃苦,就可以干保镖护院的行当,提供安保服务。这个行当分为走单镖、团队走镖和看家护院三种。单个人走镖很容易成为打劫的目标,有本事击溃劫匪,不仅仅是确保客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镖师自己能否平安的先决条件。从这个角度讲,走单镖对镖师的能耐要求很高。如果需要保护的人财物贵重,通常客户会寻求团队保护。这个时候一些武者就会组队成立镖局,也就是安保服务企业。这类企业在清代叫镖局,在更古老的时候其实就是门派。这也是武术门派的一个重要起源因素。护院同样是提供安保服务,只不过和保镖不同,护院是住家服务,而保镖是流动服务。保镖可以看作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个部分,而护院则是古代家政服务的一种。不过护院和镖师之间是可以角色转换的,很多时候一个人两种职业都干过。护院的需求者通常都是家大业大的地方权贵,这些人财产丰厚,害怕其他人惦记。出于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就会请一些武者来住家提供安保服务。由于受保护的标的贵重,从事护院的武者就得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声望。能不能在实战中打赢,是武者能否赢得护院职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3、权贵的座上宾。护院在武者中间算是混得好的,因为既不需要像走江湖卖艺的那样流落街头,又不需要像镖师那样风吹雨淋。但混得最好的还是成为权贵的座上宾。当然,要想成为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已经成为一方豪强;二是能文能武,能蒙能骗;三是精通修行。当武者有文化的时候,往往有条件成为权贵的座上宾。这是因为权贵要么有文化,要么附庸风雅,有文化的武者自然和其有共同语言。要是一个武者成天就知道打打杀杀,自然会被权贵们鄙视,也就谈不上交谈甚欢了。有文化的武者会杜撰出玄而又玄的武术理论,还会把自身的武学身世扯得源远流长,能强有力地证明自身的高贵血统,从而可以从源头上确保自己和权贵的地位对等性。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的武者都精通儒道哲学,擅长易理,言必称阴阳五行,七经八脉。而权贵们都渴望长生不老,可劲寻求修仙之术。有文化的武者正好投其所好,给这些客户提供了最高端的修身养性服务。民国时期凡是自称内功精湛的内家高手无不成为权贵的座上宾,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市场本质上就是提供劳务的市场,劳务可以是武术加杂技和魔术表演,也可以是安保服务,也可以是健康养生服务。因此,传统武术市场和其他劳动市场并没有本质差别。
二、竞争、关系与合谋——传统武术市场的价格决定
作为市场的一个种类,理解其价格机制是最关键的部分。传统武术市场的价格机制是如何运行的?不同类型的服务产品有各自的定价机制。对走江湖卖艺的武者来说,面对的其实是一个近似的充分竞争市场,尽管从事这行的人并不多见,但在观众眼里,这类武者并不是武术家,而是表演者,所提供的表演服务可替代性强。观众可以选择看把式,也可以选择看其他类型的表演。这种很强的可替代性决定了武者是一个价格接受者。这也是这类武者是能混口饭吃的根本原因。
打把式的武者其实不能代表武术家这个行业。真正依靠武术吃饭的还是保镖护院以及混在权贵圈的武者。无论是走单镖还是建立镖行组队保镖,镖师首先得有武艺,并且技战术水平还得碾压一般的匪徒,不然路上很容易招致劫匪,镖师没本事也真干不了这行。有些人说,古代镖局主要靠疏通关系来获得道路通行证,这种说法太片面了。要知道保镖的利润很薄,如果处处花钱来通关系,取得通行证,那么这行也没钱可赚。保镖的前提是靠本事吃饭,晚清颇有名望的源顺镖局就是得益于大刀王五的高超武艺;而大名鼎鼎的会友镖局则依赖神拳宋迈伦的显赫名声。无论王五还是宋迈伦都是因技击水平高而获得江湖地位的,并非依赖套路表演。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陈家过去就有多个家族成员从事过保镖护院的工作。有地方志记载了陈家保镖护院的事,可以相互印证。并且地方志还记载了陈发科当年在老家抗击匪患的事,这也是真事,属于地方史料有据可查的。如果太极拳不能技击,还能成功地抗击匪患?后来的太极拳在擂台上成了“王八拳”,只是因为晚清民国时期攀附神仙,从武术转向修道的缘故。其实不仅仅是太极拳,形意、八卦等也都如此,发生这种转向后无不玄化,从而离真正的武术越来越远。
保镖护院的服务产品价格如何定价?这取决于客户与镖师的谈判。由于保镖护院对镖师有武艺水平的要求,而能达到这个要求的镖师本身就不多见,这就意味着保镖护院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而更接近寡头市场,一些区域甚至可能是垄断。在一个地方,武艺好的人很少,这就构成了供给方的市场势力,从而可以给自身的服务价格采取一定的垄断定价。再加上这类市场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客户无法事前真实判断武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供给方也获得了信息租。信息租和垄断租加起来,就是这种市场上武者能获得部分溢价的来源。一个武者武艺越高,实战经验越丰富,胜率越高,服务价格就会越高。所以,保镖护院的服务产品定价有点类似现在的家政服务定价。家政服务市场上,高端家政人员其实是有租金的,这种租金和镖师的租金类似。
不过最赚钱的还是最后一类,就是成为权贵的座上宾。一些武者在获得足够的名气后,就开始创立新的武术流派和武术理论,然后把这种理论和技术与养生相关联,形成一套适合高净值人群练习的技艺。通过向高净值人群推销这技艺,就可以获得高附加值。这些武者甚至可以说服权贵拜师,从而和权贵形成师徒关系,然后通过这关系构建一个网络,向其他高净值人群扩张,从而为自己带来越爱越多的高净值客户。由于客户需求的重点在养生,实战就不再重要,实战相关的技术训练就不再需要,传统武术就此蜕变为养生术,而不再具有技击性。在晚清民国时期,越是脱离实战的传统武术,附加值越高,因为客户群越高端,付费自然就越高。这和现在的高端养生市场一模一样。其中的代表就是太极拳。太极拳从晚清民国时期到现在,就没有什么本质变化,说白了就是一种养生术,和老的传统武术关系不大。这也是现在太极拳无法上擂台的根本原因。因为当年这些太极拳的设计原本就不是为了技击的,而是为了高净值人群方便养生的。内家拳中桩功的流行也是如此。桩功就是养生导向的专门技术设计,和实战完全无关。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市场的高附加值可持续呢?晚清民国以来,武者把传统武术市场升级为关系导向的市场,通过攀附神仙,结交权贵,构建文化符号,设计独特的技术动作和体系,让传统武术蜕变为具有完整理论、清晰历史和独特技术的养生运动体系,并且相互之间形成利益相关者网络,通过结盟成为价格决定者和标准制定者,从而主导整个传统武术市场。内家拳的兴衰就是这个过程的生动写照。传统武术的衰落一定程度上和这种对价格机制的背离有关。现代职业化的竞技体育就是在修复竞争性的价格机制,通过价格机制来正确激励参与人的行为。拳击等运动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得益于价格机制的健康运行。而传统武术如果要走出困境,也得通过完善价格机制才行。
于晓华 孙菲菲 魏昊:中国经济学科研机构发表国际论文的龙虎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1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2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