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木:刍议学术成果与学术期刊评价

文摘   2024-10-24 20:03   北京  


作|者|简|介

松木,作者现居北京。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9年第3期(总第85辑)。


刍议学术成果与学术期刊评价

学术成果与学术期刊的评价是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当前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事实上将学术成果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高度联系起来。比如,在职称、职务晋升以及课题申请、结项等评议中,或者在工作人员定期绩效考核中,各单位普遍事先设定一套期刊目录,该目录本质上对应了本单位对各种期刊的评价,再以当事人发表文章的期刊度量文章本身的质量,同时关注各种期刊上已发表文章的数量。许多单位甚至在一些评议或考核中明确规定了,既定时期内某些期刊上发表文章数量的“及格线”(或资格线)。


对于此,笔者认为,在短期内,从单位个体内部看,在可操作性及普遍认同性方面,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上述做法确实难以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在长期里,从全社会学术研究发展看,这种混同了学术成果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则可能引发一些问题。本文即旨在由此略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在笔者看来,学术成果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并不能简单混同,或者说,两者不能互相代替。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学术成果与学术期刊各自的性质或价值决定的。粗略地说,以种地比喻,学术成果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对本专业领域的“拓荒”与“精耕”两方面。前者指学术成果的前沿性,后者指学术成果的系统性。前者是横向上的边际贡献,重点是的探索前人所未触及或重视的重要现象,体现学术研究广度方面的进展;后者则是纵向上的边际贡献,重点是把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综合化、精炼化、系统化、完善化,体现学术研究高度与深度方面的进展。无论哪者,其价值的关键都是不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由此,学术成果评价也应主要从拓荒与精耕两方面入手。当然,这种评价需要评价者已经对本专业领域的拓荒与精耕状况有相当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确认某新完成的学术成果在这两方面的边际贡献具体在哪里。一般地,这需要评价者对本专业领域已有学术文献有相当清晰的“脉络式”(或“网络式”)理解,充分了解以往诸相关文献(至少是那些重要的或经典的文献)彼此间的具体的学术关联,在此基础上,确认某新完成的学术成果在已有“学术脉络图”中的位置,从而确认其边际贡献。

学术期刊则是学术成果的一种载体,或者说,只是学术文献的一种类型,即学术连续出版物的一种。学术期刊从而其编辑部的价值或任务是,在众多新完成的、旨在以学术期刊为载体或适合以学术期刊为载体的学术成果中,发现与提升它们的价值,并把它们向公众传播。这里,价值发现与提升功能是基础,也包含了学术成果评价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期刊评价,其实包含了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再评价。然而,这里需要注意但也许经常被忽略的是,学术期刊的这种功能,其实是难于被公众观测到的。公众一般只能观测到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最终学术成果的价值,而不能以观测到期刊编辑部在价值发现与提升方面的工作或边际贡献。但这不能观测的贡献,才是学术期刊从而其编辑部最重要的贡献,或者最需要评价的地方。

如果只从某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来评价该学术期刊,这事实上包含了重复评价的成分。这可能造成几个结果。一是,全社会范围内,实际上以学术成果评价来代替学术期刊评价(比如,实际上是以某期刊所发表学术成果的某些评价指标来评价该期刊);而同时,各学术单位内部,又实际上以学术期刊评价代替了学术成果评价(比如,实际上是以发表某学术成果的期刊来评价该成果)。从而,这会形成某期刊所发表的各学术成果(包括较长时段各期次上的成果)内部的“价值外溢”。从经济学上说,此即一种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会干扰某具体学术成果的评价(特别是就某学术单位内部而言),并且干扰既可能是正向的,又可能是负向的。典型的情形是,完全相同的一篇文章,如果发在不同的期刊上(这里假设两期刊编辑部都肯定了其学术价值,甚至做出的评价都几乎相同),可能获得非常不同的评价。二是,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期刊工作人员的边际贡献。获得高质量评价的期刊会吸引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而从投稿到发表期间,学术成果内容的发现及提升才更体现期刊工作人员的贡献。从而,获得高质量评价的期刊,未必是期刊工作人员贡献率最高的期刊。三是,由前述部分进一步可知,这种评价还会造成期刊稿源的“马太效应”,使得新创期刊很可能长期无法获得已有期刊那样质量分布的学术成果,从而出现出刊困难。

此外,为了保证价值发现与提升功能,受限于期刊工作人员的知识背景与社会关系,学术期刊普遍采用了程序公平意义上的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在如前所述的评价学术成果“精耕”贡献方面,匿名评审制度可以发挥较大作用,有助于实现“精益求精”。但从评价学术成果“拓荒”贡献方面,该制度则存在较大局限。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是探索新现象、新领域,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拓荒是“高风险行为”,不确定性很大,许多研究成果的重大价值确实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学术界同行的普遍认可,其间要经历大量不断的质疑与批评。同时,还有许多创新的尝试其实未能在后来“开花结果”,或者,被发现为前人研究的等价式重复。这种常见情形作用于匿名评审制度上,则会表现为审稿人往往作出保守性评价,不敢贸然作出肯定性判断,对于交叉学科研究尤为如此。审稿人如此做法无可厚非,但期刊则由于缺乏确定性判断亦不敢轻易发表尝试型研究成果。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引致作者把精力较多地放于精耕而非拓荒上了。这样,因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全社会的“学术拓荒者”在比重上就极可能减少,从而不利于学术前沿方面的创新。

特别要指出的另一面是,如果因为上述情况而强调,需要加强期刊工作人员的“眼光”,那么客观上同时需要期刊工作人员从“地上”转为“地下”,即期刊工作人员的匿名性必须加强。因为,显然的是,期刊工作人员如果大概率作出独立于匿名审稿人判断的判断,这事实上就绕开或减弱了专家匿名评审制度,而期刊工作人员的非匿名性则会进一步削弱全评审流程的匿名性,这就会使期刊工作人员经常性地面临巨大的社会关系的压力。也就是说,必须在程序公平与学术评价上寻找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学界也许正在期待“学术评价学”的成熟。它的研究对象也许可称作“元学术”,即研究如何评价学术成果及学术成果载体的贡献。本文无意也无力对此作出宏大而细致的构想,只是结合笔者自己的思考作如下粗线条的建议:

其一,学术成果评价是非常繁杂的工作,如前所述,需要评价者对相关专业邻域有相当既全景式的又透视式的了解,对以往关键文献要充分熟悉。作出评价时,评价者需要明确而具体地指出待评价成果与已有文献间的学术演进关联性,以此确认其学术贡献,这样也有助于作者熟悉自己成果在人类知识历史中的地位。这需要评价者有较少的“盲点”,至少要比待评价成果的作者的盲点少。显然这不是几年之功,需要长期蹲守相关领域,并不断密切关注其中的新动态。评价者做到这点,也许需要定期(比如每年)勾画一幅“学术脉络图”,图上指明各处的重要文献及其作者,以及相关重要观点及贡献,在此基础上,说明各处间的演进关系。

其二,学术期刊评价需要从对最终所发表成果的评价,尽可能向对所发表成果的各版次间的变化以及各版次相关评审意见的评价倾斜。这需要学术期刊向评价者共享部分工作信息。其中评审总历时也可以考虑在内。

其三,充分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学术会议不应单是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的平台,还应该是学界利用难得的面对面的对话机会,共同讨论学术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前景的场所。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不光要有横断面上的扩展,还要有纵深脉络的探寻,帮助学者们形成本学科的全局性、历史性的认识。学术会议不应单是诸学术成果的罗列式展示,更要发掘它们之间的学术关联性,并从中获得创新可能性的启发。学术研究人员与学术期刊工作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应该深知自己的特殊的功能,以学术讨论为根本目的。

其四,学术期刊应注意差异化策略。学术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不同于其他学术出版物之处就是,它可以并且应该专注于某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流量,从而起到凝聚本专业领域的读者与作者的作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各领域学者们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成果的时间与精力。期刊在专业领域上的同质化或模糊化,也向期刊工作人员的知识背景提出了更多挑战,不利于他们在特定专业领域上的鉴别能力的连续提升,其结果将是,期刊工作人员主要依赖专家匿名评审结果来判断稿件的质量,从而如前所述,面对拓荒型成果,保守化评价大概率出现,容易导致“无明确评审结果”,从而发表概率下降。

其五,学术评价者要形成竞争关系。学术评价者事实上本身仍然还被评价。学术评价者的贡献不应由评价机构或个人的地位决定,而应由其提供的、长期公开的“评价结果及其依据”的具体内容决定,或者说,学术评价者要在竞争中借此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而不是相反)。

综言之,本文只是笔者的一些随想,真正的工作还有巨大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学术评价本身也还有大量拓荒与精耕的空间。

松木:学术研究中的“经济原则”
王诚:经济学论文与评价标准争议
北大教授姚洋:我们在国内,完全不理解外国人对中国制造的恐惧!
赵红军:为何孕育了鲁班的我国家具制造业仍落后于西方?
程虹 李唐:性格真的可以影响命运吗?

悦茶丨林毅夫:中国成功避免转型崩溃,但付出高昂代价

陆铭:写给不想做学术的学生们

王明远:改革开放45年,中国做对了什么?

悦茶丨江小涓:下一轮改革的两条主线和十一项重点任务

时间站在了杨小凯这边

悦茶丨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一)

悦茶丨何帆:当过官和没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区别在哪?

悦茶丨许小年:中国经济学界最恶劣的品质是违背良心

高产学者有多厉害?看看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高产学者榜!

于晓华 孙菲菲 魏昊:中国经济学科研机构发表国际论文的龙虎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0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1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2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年高阅读量文章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