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工业化史”。
作者简介
李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
新中国工业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历史,不应人为地分开。但对历史分期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历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将来做好准备。以生产力为分期标准,尝试把新中国工业史 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工业化,主要贡献是建立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制度基础与生产力初步框架,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为结束标志;第二时期(1956—1973年), 以民族真正独立、自决为目标的工业化时期,主要成就是中华民族能真正自立于民族之林,摆脱百年来灭种亡国的风险,以“四三方案”上报实施为结束标志;第三时期(1973—1993年),以解决人民的温饱为目标的工业化,主要成绩是中国生产力实现了从总量上满足人民温饱的基本要求,以 1973年“四三方案”的实施为开始标志,以1993年废除粮票为结束标志;第四时期(1993—2020年), 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民奔小康的工业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为结束标志;从2021年开始中国工业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行。
关键词
工业经济史;历史分期;生产力标准
一、文献综述
1.阶段划分的标准
对新中国工业史的分期标准,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标准;二是坚持生产力的标准;三是坚持生产关系为主,生产力为辅的标准。对于第一种标准而言,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很好地将新中国工业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把握各阶段的特征;问题是,在不同的阶段有时以生产力作为主要标准,有时又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标准,各个时期的划分缺乏了统一的标准,难以一以贯之。对于第二种标准而言,主要的难点在于生产力是活的因素,是连续变量,很难找到划分的标志。对于第三种标准而言,最初坚持了生产力标准,但考虑到生产力是活的因素,是连续变量,为了找到划分的标志,后来又不得不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来划分。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个要素起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即主要矛盾,它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依据这一原 理,作出了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论述。对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演进阶段,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或其展开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演变;并根据这一标准,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演进的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总体的阶段。马克思的划分无疑是按生产力的标准,但实际划分时所表现出来的仍旧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因为,按马克思的观点,上述生产关系的变革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不断量变 引起质变的必然结果。是否坚持生产力的标准,不在于是按照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变化来划分,而是在于最终是否根据生产力变化来找到划分的标准;因而,是否坚持生产力标准需要将 生产力变化或生产力变化引起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变化作为划分阶段的依据。
2.阶段划分的观点
目前对新中国工业史阶段划分尚未形成共识,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种观点上:
第一种观点是“三时期论”。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历程分为三个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工业化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78—2012年)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
第二种观点是“四时期论”。根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解决阶级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1949—1956年);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曲折中坚持工业化建设(1956—1978年);三是恢复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2017年);四是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开启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2017年以来)[2]。
第三种观点是“五时期论”。从工业化发展生命周期视角把中国工业化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0版国家工业化(1953—1977年)、2.0版混合工 业化(1978—1991年)、3.0版混合工业化(1992—2001年)、4.0版新型工业化(2002—2011年)、 5.0版绿色智能工业化(2012年至今)[3]。
第四种观点是“六时期论”。将新中国工业史的发展过程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 (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58—196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61—1965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66—1976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77年至今)。这一分期标准后期又发展成“十一时期论”[4]。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77年至今)进一步细分为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77—1978年)、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1979—1984年)、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工业经济(1985— 1992年)、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工业经济(1993—2000年)、市场取向改革继续推进阶段的工业经济(2001—2011年)和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工业经济(2012年至今)六个时期。
3.新中国史与各专门史的分期是否保持一致
从理论上讲,分期标准是人为的标准;分期的目的是更好地对研究客体进行把握。由于研究客体有着不同的演变规律与进程,随着其变化,各个专门史的分期标准当然会有所不同,难以想象中国农业史与工业史的分期相同,也难以想象新中 国服装工业史与航天工业史分期相同。因而,从理论上讲,各个专门史应根据自身的演化规律与历程有着各自的分期。对新中国工业史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与观点,是工业史研究的起点,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业史的具体研究。分歧主要是因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具体目的和研究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分期标准与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新中国工业史是动态发展的,对新中国工业史的认识也应随实践的发展持续深入。基于此,本文提出新中国工业史的一个新的分期标准,即以生产力为主的分期标准,主要依据各阶段的历史性任务与生产力水平,将新中国工业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必须说明的是,作为阶段划分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年份,表示在某一个时间段完成了某一历史性任务,转入到下一阶段。为了便于把握,本文试图 找到最能代表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性任务进行转 化的标志性事件,具体如表1所示。
二、过渡时期的工业化
三、确保民族独立的工业化阶段
四、解决民族温饱的工业化进程
五、全民族奔小康的工业化
六、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业化
七、结论与展望
于晓华 孙菲菲 魏昊:中国经济学科研机构发表国际论文的龙虎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1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
“经济学家茶座Teahouse”公众号2022年文章阅读量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