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一种“苏格拉底式对谈

文摘   2024-07-15 06:27   法国  

    电影《红色》, 是美国剧作家约翰.罗根(John Logan)的作品, 这部剧在2010年荣获了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 “托尼奖”的最佳戏剧,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这是一部围绕着艺术家马克.罗斯科在1958创作“西格拉姆”壁画的经历而发展的戏剧,整个戏就一个场景,两个演员, 但是非常精彩, 很少见到能够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状态能做到这么好。

    对于喜欢罗斯科的人来说,通过这部戏可以很好地了解罗斯科的精神和绘画。故事发生在1958年, 罗斯科接了一个大活儿,3.5万美金的订单为曼哈顿著名建筑西格拉姆大厦的四季餐厅绘制系列壁画。舞台的场景还原了罗斯科的工作室, 巨大的红黑色的绘画作为主视角, 罗斯科和他的一个年轻艺术家助理在这个工作室里工作。此时罗斯科56岁了,杰克逊.波洛克已经成为大家都在谈论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正在冉冉升起成为明星。

    舞台上的罗斯科,是个充满愤怒的人,自负而郁郁寡欢。接受西格拉姆餐厅壁画的订单, 一方面让他有种骄傲, 毕竟业主没有选择当时的另一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而在另一方面, 这种为曼哈顿的权贵提供服务的工作,又和他的左翼立场产生了冲突。“当我创作的时候,一种悲剧性的感觉时常伴随着我”。罗斯科说。为了表达这种愤怒和悲剧性,罗斯科采用了前所未有的黯淡色调,将内心的压抑和沉重一层一层倾倒在画面中。虽然项目只需要提供9幅壁画,但罗斯科最终为此创作了30幅作品,而且一组比一组颜色更深。作为艺术家, 罗斯科希望他的作品,能展示在像希腊神庙那样庄重的场景中, 希望人们能够在他那一层层的深红、栗色和黑色的颜色下,感受到他信奉的尼采关于人生就是悲剧的哲学, 他希望通过他的艺术表现,在现代世俗化的世界里赋予生命某种意义, 他想用他的画吞没观众, 让他们沉思和超越。

    在这种为资本服务和坚守艺术家自我的矛盾中, 罗斯科在创作时带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态度,他想用他的色彩阴沉的画改变四季餐厅的氛围, 用他的画来激怒、冒犯和折磨那些有钱的食客, “让那些有钱的混蛋觉得他们被困在一个所有的门窗都用砖砌成的房间里,这样他们能做的就是拿自己的头去撞墙”。

    冲突不仅存在于罗斯科和世俗世界中,也存在于他和正在变化的艺术发展中。一直被罗斯科训斥的助理,一个被他忽略的年轻艺术家,面对罗斯科的傲慢和说教,有一大段非常出色的质问:

你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自我主义者,浮夸自大,在你看来谁也没有资格拥有你的作品、欣赏你的作品、甚至配看你的作品。博物馆是墓地, 画廊由皮条客和诈骗犯经营,艺术收藏家是肤浅的趋炎附势的人。 但是, 不是每一件事都一直那么重要,不是每幅画都得掏空你得内脏,直击灵魂,不是每个人都想受到艺术的抨击,有时候你就想要一个他妈的平静生活,或看看风景画、汤罐头或者漫画。

    也许正是这种“后代必须驱逐前辈。尽管尊重,然而必须消灭前辈”的激辩,让罗斯科终于认识到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他并没有能力把上流社会的餐厅,变成古典神话里的庙堂。在四季餐厅吃饭的权贵们对宗教和神明毫无敬畏之心,他的作品最终也只不过是高级消费殿堂里的装饰, 是超级富豪们消费时的背景。事实是,最终罗斯科选择解除了合同, 退还了高额酬金, 并将这个系列中的9幅巨大的画作送给了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在罗斯科自杀后,泰特美术馆专门为罗斯科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展出这9幅巨型壁画,罗斯科终于在死后有了他的“教堂”。这个罗斯科房间,弥漫着一种神秘的寂静,观众在面对这些作品时, 会被感受到某种既复杂又单纯的启示,陷入沉思。

    《红色》的独特之处,是整个戏完全是靠文本和表演的优秀支撑起来的。文本里有很多关于艺术的思考值得一提,比如:

    ---任何多余的画笔都是悲剧

    ---你成不了画家,除非你接受了文明的教育,除非你主动学习。接受教育是为了让你知道自己在艺术这个世界里处于什么位置,要想超越过去,你必须了解过去。

    ---大部分时候绘画就是思考,只有十分之一化在涂抹油彩上, 其余都是在等待。

-    --一幅画在特定的氛围下生动, 也会因氛围不同而死亡。

    曾凭借《角斗士》、《飞行家》、《雨果》等电影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的约翰.洛根太会写了, 在长达100分钟的台词里, 他在掉书袋的哲理和人物的生动性之间达到了最好的平衡,台词可谓酣畅淋漓,罗斯科和他的年轻助理之间的交流,是关于艺术观念的对谈对谈,是不同观点的碰撞。这是一种“苏格拉底式对谈”——在不断的对话、争吵、思辨中,《红色》的编剧约翰·洛根勾勒出了一幅罗斯科的艺术家画像和他所面对的艺术观念与时代潮流、严肃艺术与消费社会间的困境。

罗斯科的工作室

舞台上的场景

编剧:约翰.洛根

扫妈非虚构二世
作家策展人扫舍和00后创作者Chloe 罗衣的共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