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为垂死的肉身而唱

文摘   2024-05-30 02:58   法国  

    《挽歌》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一部电影, 200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被提过名 ,奇怪怎么从前没听人说过,相见恨晚地喜欢。

    好的电影真的是只需要看前十分钟就会被打动, 几个镜头之后我就知道这个电影是“我的菜”。男主是演过甘地的本.金斯里,不是那种偶像明星,鼻子太大,算不上英俊, 但是戏太好, 可以秒杀任何明星帅哥。女主是被称为“西班牙郁金香”的佩妮洛普·克鲁兹, 那时候她估计也就是20出头,美到无可击, 眼光和呼吸都让人难以抗拒。

    第一眼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年过6旬的大学名教授爱上了比自己小30岁的女学生。我前几天刚写了几句话说对写男女情感的小说的无感, 因为男女之间那些事都不过是些破事。 现在我要纠正下, 我无感的是那些只写了感情中鸡零狗碎的事情,而没有更深入的生命状态表达的作品而已。

    在爱情故事的表象下面,《挽歌》其实讲了一个如何对待美和对待衰老的故事。教授本人是个艺术批评家, 在课堂上讲述罗兰.巴特的美学, 巴特认为,古典的写作方式制造“可读性文本”,使作家和读者处于分离状态,因而读者往往无所事事,完全处于被动,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者。女学生的美让教授想起戈雅的的名画“裸体的玛哈”, 有血肉的身体,充满性和诱惑, 一种极致的美好。她成为了教授对于美的现实版阐述,完美的生命存在。教授被她吸引,他热爱她的青春与肉体所象征的意义,她是他看到的艺术品。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教授对女学生的迷恋如同对一件艺术品的迷恋, 他为之着迷,却始终觉得自己不能拥有她, 因为一件艺术品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要更长, 当我们死去,那些艺术品会仍然存在着, 被更年轻的人所倾慕和热爱。教授老了, 他认为女学生在他之外会有更年轻的爱情, 那些年轻的男人让他嫉妒,他只能用照相机拍下女学生的美, 留下她的完美, 让她变成他的艺术收藏中的一个对象。如同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那些美不胜收的珍品, 我们和这些美好之物相遇, 即使是心动不已,它们也不能被我们所拥有, 我们和这些美物的关系,就只能是停下来的那一瞬间。我们都是罗兰.巴特所写的读者, 完全被动地被美击中,美所拥有的巨大能力, 让我们成为美的俘虏,成为美的观赏者。无以伦比的美会对一个普通人产生压力, 这压力让人变得卑微, 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美。在教授和女学生的爱情中,教授始终迷惑自己是爱上了美还是爱上了人, 在他看来,美之外的一切关系,承诺,责任和婚姻, 都是和他对美的膜拜冲突的。教授有个相交20年的情人,是年龄相仿的中年女人, 他和情人的关系彼此都在世俗的范围里, 是庸常是本能, 这样的关系让他轻松,而美太沉重了,使他内心颤栗。

    对教授来说,还有另一个他无法面对女学生爱情的原因, 是衰老。电影把一个男人面对岁月的无奈和绝望表现得如此真实。从外形上看,教授仍然有结实的身体和魅力, 在内心他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和欲望, 然而,面对年轻三十岁的女学生,时间的鸿沟就残忍地放在了面前,就像和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一起打比赛, 他知道他的体能是不够的,必须提前退场。女学生的爱和期待的久长, 共同的未来, 他都是无法给予的。教授这个角色的设置,是我最熟悉的那类人:有点名气的作家、艺术评论家,他是一位进步的、享乐主义的、但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但面对无瑕的青春,他那男性的自我开始动摇,美丽是令人着迷,诱人的,也是转瞬即逝的。在这个角色中,包含了对人类生命脆弱的叹息和青春已逝的无能为力的悲悯。衰老是一种含着毒素的耻辱, 才华和名气都救不了他。当一夜情转化为爱情时,原本有优越感的教授成为了那个无力和脆弱的人。

    两个演员都太出色了,那些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无法言喻的眼神, 让这段始于风流的爱情变得真实可信,他们的演出,甚至赋予了这段感情一种优雅,避免了电影成为一个好色老流氓勾引漂亮女学生的烂俗故事。所有的镜头,还有音乐和光线, 都让电影成为了一本精美的艺术书,引人入胜。

    我不喜欢电影的结尾,女学生患了癌症, 教授终于和她在一起了。当完美被破坏,疾病和面临死亡平衡了衰老, 两人之间的情感的天平终于可以保持平衡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导演一厢情愿的结局,想给与观众一个好的结局,但它减弱了电影原来的更有深度的意义:筋疲力尽,日渐衰亡的肉体不会因为欲望而停止脚步。

    无法占有的美和无法避免的老去, 这才是人生的本质,这一曲挽歌,是为垂死的肉身而唱的。


扫妈非虚构二世
作家策展人扫舍和00后创作者Chloe 罗衣的共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