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玩过烘焙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做面包是个很神秘的事情。
玩过几次之后,更神秘了,辛辛苦苦做了一天,最后发现怎么这么像馒头(还是不好吃的那种馒头)。
做餐包做吐司做贝果,明明是不同的配方,出来却都是同样的馒头味(但真让你做馒头也不一定能做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反正是再也不想做面包了,浪费时间浪费材料。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不管我怎么努力,归来永远是馒头?
直到最近,在我连续大量做了一个多月的馒头吐司贝果餐包之类的面食之后,我才终于有那种灵光一现般的大彻大悟。
我得出的结论是,面包做得像馒头其实非常正常,因为它俩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馒头,就是中国的面包,面包,就是外国的馒头。
它们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面粉在玩命,玩酵母菌的命。
制作方法也都包括了揉面,发酵,排气,分割,整形,醒发这些步骤,无非一个是烤的一个是蒸的而已(再加上蒸面包和烤馒头这些杂交物种存在,区分度更低了)。
所以馒头和面包就像是表兄弟,你可以一起把它划分到面包这个大家族里(因为世界范围内面包种类更多一点,所以我就用面包做大类了)。
刚接触面食的时候分不清,太正常了,就好比现在让你去区分花豹猎豹美洲豹,完了只犯迷糊,马什么梅?
别说分清,新手能把酵母发起来都算是天选之子了。
北方朋友或许不理解我们这种南方手残,每次做发面都是死面的痛。这个时候别气馁,闷头先做,做多了之后才能分的更细。
然后慢慢的你就知道,猎豹和花豹,它们脸上花纹是不一样的,还有泪沟不一样,眼睛颜色不一样这些细节上的区别了。
分清楚细节意味着拥有了快速抓住重点的能力,从此做啥是啥,吐司是吐司,馒头是馒头,法棍是法棍,再也不会有做什么都是一股馒头味的烦恼。(特指像做失败的馒头组织,再次声明,把馒头做好也挺难的)
本来这期我是准备教吐司的,结果铺垫太长了,索性拎出来单独出一期,讲讲发面的基础知识。
把这些理论弄明白,以后再做面包,做馒头,都会觉得很简单。基本随便拿到一个配方你都知道该怎么调整,就是这么自信。
不同面包(包括馒头,以下语境里的面包全部包括馒头)之间的区别,简单点说,主要在于面粉种类,含水量,面筋状态,以及形状的不同(不同面包有它的特征形状),当然还有配方和发酵方法。
这样讲可能有点抽象,可以分成两部分去理解,一个是结构,一个是风味。
把这两个维度掌握好,你可以像设计师一样随意设计出你喜欢的面包。
其中风味比较好理解,和我们平时做菜差不多。菜的风味来自于食材本身和添加的调料,面包也一样,一部分是面粉本身的味道 A,另一部分是配方里加的糖、油、鸡蛋、牛奶等材料 B。(还有它们在烘烤时产生的美拉德反应,和菜在锅里烹饪产生的锅气类似)
低油低糖的简约类面团(LEAN类)主要靠A,高糖高油的营养面团(RICH类)主要靠B。
A是隐藏在面粉里的,直接吃面粉没什么味道,跟啃木头一样,需要我们通过酶解和发酵的方式慢慢把淀粉链打开才能释放出来。
这个过程在《学徒面包师》里被形容为“唤醒小麦(谷物)的味道”,并且作者从一开始就强调“面包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唤醒小麦的味道”。
几年前我不理解这句话,现在觉得概括的简直太到位了。
这句话暗含两个要点,首先是面粉。
面粉本身风味要足你才有谈“唤醒”的前提,它决定了面包的上限,如果上限不高,你再怎么努力,可能也只是勉强够到其他面粉轻轻松松能达到的水平。
它和食材一样有好坏之分,但比食材更甚,在实践中我发现,面粉对成品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有一次我用金沙河高筋粉做吐司,烤完看起来还行是吧,但撕开一看内部组织非常粗糙,口感超级无聊,跟好吃两个字,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不是连续做了十几个吐司,我可能以为自己在家做吐司就是这样的吧,外面的一定是加了很多添加剂才那么好看。
当然不是,第二天我仅仅是换了一款面粉(新良日式吐司粉),同样的步骤,做出来的吐司天差地别。这一版组织非常细腻,还能拉丝,吃起来柔软又美味。
两个吐司放在一起看更明显,金沙河版的很像加了鸡蛋的馒头,但实际上配方里并没有鸡蛋,这是我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面粉的重要性。
金沙河这款面粉品质确实不高(没有说金沙河不好的意思,只是说它们家这款粉一般),吸水性特别差,稍微多加点水就很粘手(按理说高筋粉吸水性不应该这么差的)。
别说做吐司,用它做馒头都差很多,颜色发黄口感粗糙,明显没有我用五得利面粉(六星)做的好吃(价格差不多)。
开头咱们说谁谁谁像馒头只是一个形容词,馒头也不是什么面粉都能做的。
所以说面粉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它是面包的精髓,面粉选不对,努力都白费。
大家以后要建立一个意识,就是不管做什么面食都要先挑合适的面粉,这其中不只是一个筋性的区别,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比如酶啊淀粉种类加工方法什么的,导致面粉品质有高有低。
另外不同地方产的小麦,本身就是不一样的,适合做的面食也不一样,你不能拿普通面包的面粉去做法棍,也不能用馒头粉做面包。做吐司如果买吐司专用面粉,那想失败都很难。
这么重要的事情,以前居然没人告诉我。难道是觉得太简单了算常识吗,从来没人跟我说过“失败了可以换种面粉试试”。
可能南方实在是过于面食洼地了,导致我信息阻塞。网上的教程经常也是,给我看一下材料就开始揉面了,然后就光面了,根本不知道发生了啥。
总之,先有面粉,才有后面的一切。
专业面包师对挑面粉的热情不亚于做面包,我们家庭小作坊不用入这个坑,入了可能就出不来了。但也要尽量多多尝试不同的面粉(以后我出教程都会注明用的是什么面粉),接触多了才有对标,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跟了解食材了解调料是一样的。
“唤醒小麦的味道”还有一个要点是“唤醒”(我好像讲了什么废话),前面有提到,直接吃面粉我们是吃不出什么味道的,要把面粉里的东西,比如淀粉链打开,它才能转化为能被我们的舌头品尝出来的风味物质。
这个过程主要起作用的是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在面粉里天然就存在,所以不需要我们加什么东西(有些时候厂家已经帮我们加好了),只要给面团足够的时间,这个分解程序会自动进行。
这可能和大家以往的认知不一样,或许会很疑惑,那酵母呢,酵母发酵难道没什么作用吗?
酵母菌活动确实也能带来一些风味,但因为市售包装酵母都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单一菌种,提升风味的作用很有限,更多的是作为工具人的角色,加到面团里就是为了让它产生气体。
所以酵母菌就是个工具菌,酶才是打开小麦风味的钥匙,明白了吧?
除非你用的是老面,这又是另一条不归路了。
老面又叫面肥,字天然面种,号酸面团。大致理解是用面粉做一个酵母菌培养基,像养宠物一样给它们定期喂面粉,喂水(或者每次发面时留下部分发酵面团)。
养到成熟后,里面的菌群结构非常复杂,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酵母菌,还有很多其他微生物比如乳酸菌醋酸菌等等(所以老面面团是带酸味的,故而也叫酸面团,需要加碱中和,怎么加加多少全凭经验。筛选出来的酵母菌品种也是喜酸的,和市售酵母不一样,做出来的面包更不易老化)。
用它们一起发酵,可以给面包带来独特的香气与风味。老面养得好可以养几百年,是面点师捧在手心里的宝贝。
但在面食经验不足之前,我们不要尝试做老面哈,难度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培养基里养了个啥玩意儿,越往后越不纯。
搞不好就不是玩酵母的命了,玩自己的命。
理解了酶才是钥匙这个关键点,很多地方你就豁然开朗了。比如为什么发酵总是要2次而且温度还不一样,这是因为目的不一样。
第一次发酵是为了获取风味,也叫主发酵,第二次和结构有关。结构这块内容我后面再讲,先把风味讲完。
由于酶解需要好几个小时,因此在一发,也就是主发酵这个阶段的速度越慢越好,给酶争取足够的工作时间。
这里面的限制因素就是酵母,酵母会膨胀,如果膨胀到面筋快包裹不住气体了(体积到原先的2-3倍大),戳一下面团既不会回缩也没有塌陷,圆滚滚的像你的肚脐眼一样,那就意味着一发已经完成(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用来判断发酵是否到终点的指标,不看时间,看状态)。
不管这时酶的工作做的怎么样,反正时间到,该交卷了,再发酵下去面筋要被撑破了。
所以如果不是赶时间,尽量不要让酵母发酵太快,照顾一下酶这个工作量大团队人数少干活慢的同事。
温度最好低一点,酵母最好少一点,这两点都能延缓发酵速度,让面包的品质更高。
很多人家里没有发酵箱(or带发酵功能的烤箱),其实做给自己吃不追求完美品控的话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可以看天吃饭,放在室温发酵,无非是气温高发酵快,气温低发酵慢而已。
发酵慢正好还顺了我们想要风味更好的意,只要室温在4度以上,酵母活性没问题,基本都能发起来,放冰箱里也能发(冰箱温度5度以上就能,0-4度之间可能会休眠。酵母活动的温度范围大约是4-40度)。
但个位数的室温发酵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慢到让人捉急,所以冬天发面尽量还是想办法找个暖和点的地方。
夏天室温高发的快,想发慢一点可以少放酵母。在28-32度这个舒服的温度下,酵母菌复制一倍大概需要2-3个小时(出芽增殖)。
所以相比冬天你可以少放一半酵母,这样就能争取到好几个小时的风味熟成时间,一般干酵母的添加量是0.5-1.25%,夏天你就往0.5靠近,冬天往1靠。
做面包有一个原则,尽量要用最少的酵母来完成发酵,不建议为了方便,一股脑的把一袋酵母全加进去。
反正用不完也是浪费,加5g,加10g,这样速度确实是快,但酵母味和酒味会过重,跟糖油加多了一样会掩盖小麦本身的味道。
而且还会发生资源大战,因为酵母是活菌呐。它们把糖分都吃完,不给我们留,食物没了狠起来还会自己吃自己,分解自身并产生一种叫谷胱甘肽的像臭鸡蛋一样不好闻的东西。
总之在风味这个层面,几乎全都是反着来的。发酵速度快,酶分解的小分子糖少,还被酵母吃光,内部还有战乱,自相残杀,臭弹攻击......所以时刻记得,酵母太多不是什么好事。
除了数量,酵母还有一个种类的问题挺让人迷茫的。有干酵母,鲜酵母,耐高糖酵母,耐低糖酵母之分。
新手会很困惑,加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自己选错了。我记的我刚做面包的时候有次因为放的不是耐高糖酵母,然后在那里懊恼了一天。
其实只要能发起来就没有关系,耐高糖和耐低糖酵母它们是不同的酵母品种,在天然面种面团里可能都存在,区别在于对糖的利用能力不一样。
酵母只能吃单糖,也就是葡萄糖或者果糖,蔗糖(二糖)对它们来说都太复杂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
但耐高糖酵母有个技能,它能把蔗糖分解成单糖给自己吃,因为它们体内蔗糖转化酶含量比较高活性比较强,而且能耐得住高糖高渗透压的环境。
因此面团里加的糖如果比较多,大于8%(糖重量/面粉重量)的话推荐使用耐高糖酵母。
低糖酵母进入这样的环境大概率要阵亡一批,但不至于全部死亡,所以(大多数时候)也能发的起来,只是发的慢,和少加酵母效果类似。
如果嫌麻烦不想计算,可以一股脑都用耐高糖酵母。在低糖这种太平盛世的环境下,它也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已,做好工具菌的角色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干酵母和鲜酵母,主要区别是新鲜酵母的产气能力强速度更快,通俗点说就是鲜酵母“爆发力更强”。
以我的经验,同样设置28度的发酵温度,干酵母要发1小时20分钟,鲜酵母只用45分钟。
时间快了一倍,但我们前面一直在强调的是发酵最好慢一点,所以爆发力强对风味来说不算是特别大的优点,反而可能在揉面阶段酵母就提前开始工作,导致面筋排序被扰乱,做出来的面包组织粗糙。
所以鲜酵母玩家揉面时特别要注意控制面温(非鲜酵母玩家也要控制,但容错率低一点),还要注意储存,鲜酵母要冷藏保存,保质期只有一个多月,越临期活性越弱。
有时收到货保质期已经过了一半了,再耗几天爆发力强这个优势也要没了(赶紧冷冻起来),再加上它有一股像东西坏了的酸臭味,我还是比较喜欢用干酵母。
说了这么久发酵要慢,急性子的同学可能已经耐不住了。搞太慢了我等不及啊,好不容易抽个周末的时间做面包,发完了我都要去上班了还没吃上。
我没想做面包仙人,你就给我口吃的吧。
那这时候你就可以多加点B,用这些额外的添加物来增加风味,然后提高发酵速度,比如说用鲜酵母,或者增加温度等等。
其实速度慢不一定需要你干巴巴的等着,这个过程是你可以自己调控的。
比如说做着做着假设你觉得累了不想做了或者时间晚了该睡觉了,都可以把它调控到慢速模式,把面团往冰箱一扔先去睡觉,第二天起来再接着干(会发到什么程度需要看酵母活性和冰箱温度)。
还有一种,叫做预发酵,也是很常用的方法。预发酵就是先把获取风味这个速度很慢的过程提取出来,放冰箱里或者室温下慢慢发不用太管它,完了再加入主线任务,这就是所谓的面种法。
你可能听过什么中种,波兰种,都是这种方法的不同形式。它和我们说的老面不一样,老面重在培养复杂的微生物体系来发酵以获取不同的风味,但面种重在提前释放风味,以减少我们后续操作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如果你不想牺牲风味的话)。
老面可以一直养下去养很久很久,但面种不能无限进行,因为发酵太久的话,我们花这么大功夫,想要得到的风味物质都被酵母消耗完了(倘若这个时候你再加新的面粉进去重复几轮,那确实就成了老面了,比如鲁邦种)。
那我要是酵母先不放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你别说,还真的行。
很多全麦面包的配方经常会有一个把谷物先泡一晚上的步骤,这也是预发酵的一种,让酶先去工作,酵母迟点再入职。
看起来只是很简单的一个步骤,但它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面包的风味。
不过浸泡同样也不是越久越好,泡太久后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微生物污染,而且酶有可能会开始乱杀,把蛋白质之类的结构物质也给分解完了,到头来全都是白忙活。所以刚开始做的时候时间最好是根据菜谱指示操作。
这期内容就先到这里,我讲完了面包的风味,还有面包的结构,下期再讲,一期实在是讲不完。除了发酵以外的其他步骤,包括揉面,整形,静置等等,全部都和结构有关,下期会给大家解析面筋相关的那些东西。
我是章沪川,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