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家统计局亮出2024年中国经济“成绩单”。
最受瞩目的是2024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到134万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尽管5%的经济增速与部分行业、部分人群对过去一年经济寒意的“体感”有所不同,但必须要指出这一“成绩单”是在国际局势持续动荡、脱钩断链举动不断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犹存、大循环存在堵点的艰难环境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在克服了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了进步和增长,并在第四季度出现反弹迹象,为凛凛寒冬带来了一丝暖意。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总体来看,工业产能结构继续调整,新技术、新产品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
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高出上年0.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5%,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年末服务水平逐渐回暖。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继续为稳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四季度生产活动回暖势头明显,12月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分别为52%和52.2%,显著高于50%荣枯线,预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边际向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PMI是一种通过调查采购经理的月度数据汇总而成的指数,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
先来看国内消费。
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远低于2023年的82.5%,不过仍高于投资和出口这另外两驾“马车”,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伴随着内需不足来临的是消费降级:拼多多、蜜雪冰城等低价消费标志性品牌如火如荼,“平替”成为年轻人购物时尚选择,高端餐饮门可罗雀与低端连锁餐饮席卷大街小巷形成鲜明对比,宝马等高端汽车品牌纷纷加入价格战。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对比2023年7.2%的增速,消费疲软程度可见一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消费的一些结构性趋势值得关注。
除传统消费外,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直播及短视频购物等消费新业态表现活跃。2024年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增速快于社零增速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整体来说,消费增速不仅远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与前两年相比也下滑明显,消费意愿不强与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并存。消费需求不足的背后是财富缩水和预期收入下降。当前,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在疫情冲击、股市楼市下跌等因素影响下出现恶化情况,个人信用违约现象比比皆是,提振消费需求任重道远。
再看投资。
202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2%,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相比2023年的3.0%有所回升。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7574亿元,同比下降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年房地产“5.17”新政未收到预期效果,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期待政策加码落地推动房地产行业触底回升。
最后看外贸。
中美贸易回稳是2024年外贸一大亮点:中美贸易同比增速4.9%,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能源产品、药品、飞机等,同时对美国出口服装、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等。
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首次超过了50%,同比增长6.4%。
进口增速持续低于出口导致我国顺差不断扩大,全年货物贸易顺差达到70600亿元,比2023年增加12740亿元,五年内翻了一番还多。按美元计价,我国2024年货物贸易顺差几近万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史无前例。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引发国际普遍关注。除特朗普很可能再度打响关税战以外,欧盟等地区和国家也将进一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此一方面须加快提振内需优化经济增长拉动模式,另一方面须扩大进口确保国际贸易平衡发展。
就业:年轻人高失业现象持续
目前,我国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在主要经济体中低于欧元区、印度和加拿大,但是高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为6.6%,高出城镇该指标(4.6%)两个百分点。然而,考虑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量是农村的两倍还多,二者的绝对差距仍然在拉大。
我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据2024年的数据,前者(41314元)除以后者(约95130元)仅为43%左右,低于60%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即使按照资金流量表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口径,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也仅为60%上下,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印度、巴西、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偏低直接导致我国消费支出(以占GDP比重为口径)偏低现象,提振消费支出应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为现实路径。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研究院,李迅雷撰
价格指数:仍处于通缩阴影之中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尽管如此,2024年我国人口仍为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仍在减少,对我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人口拐点的出现比相关研究预测提前了十几年,2020年的疫情则加速了这个进程。从目前社会的婚恋育儿观念来看,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重回正值暂无可能。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首次超过3亿人,比预期提前1-2年。而全国0-15岁人口为23999万人,仅占17.1%。相较于曾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提前步入老龄少子化阶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人口发展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强调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应对人口老龄少子化挑战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纵观2024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实现了5%的预期增速,供给端新质生产力显现引领作用,需求端外贸强劲拉动经济增长,在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发力下,四季度经济整体呈现企稳回暖态势。
与此同时,房地产拖累效应仍然显著,国内消费疲软发力,年轻人高失业率引人关注,通缩阴影挥之不去,老龄少子化时代提前到来,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等重大风险隐患尚未解除。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非常手段应对非常形势”,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大力提振消费、稳住楼市与股市、扩大市场开放、推进城乡振兴与区域协调,协同降碳增绿,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确保政策协同发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