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银行正式发布了全球2021年轮国际比较项目(ICP)的结果。
ICP是世界上最广泛和最长期的全球统计组织之一。2021年的数据涵盖包括购买力平价(PPP)法下176个经济体的GDP和人均GDP等指标,是该倡议启动以来的第10次全球经济评估。
根据结果,购买力平价(PPP)法下全球经济总规模为152.4万亿美元,全球人均GDP为20271美元。在排名中,中国再次荣登第一,“领跑”世界;美国不出意外的排在了第二位;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荣升“三哥”,在购买力平价经济总量上排在了第三位。
简称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商品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是反映经济体间交换同一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率。
中国从2011年参与该项调查统计活动,按此方法计算,中国在2013年的GDP规模就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按PPP法计算,2021年GDP居前10位的经济体依次是:中国(28.82万亿美元)、美国(23.59万亿美元)、印度(10.96万亿美元)、俄罗斯(5.73万亿美元)、日本(5.57万亿美元)、德国(5.15万亿美元)、巴西(3.71万亿美元)、法国(3.65万亿美元)、英国(3.54万亿美元)和印度尼西亚(3.53万亿美元),上述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比重为61.8%。
按PPP法计算,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产生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以上。2021年,中国是最大的经济体占19%;其次是美国,贡献超过15%;印度占7%。较富裕经济体的价格水平往往较高,而较贫穷经济体的价格水平则较低。
图:2021年的GDP价格水平指数和人均GDP经济指数
其中,按PPP法计算,我国2021年的人均GDP为20407美元,居世界第85位(汇率法人均GDP为12613美元,居世界第72位),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注:(1)表中数据取自世界银行;(2)“GDP占全球比重”为占世界银行公布的192个经济体经济总规模的比重。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似乎已经不属于发展中国家。
显然不是。
应当理性、客观看待2021年我国PPP法下的经济总量。
从总量看,本轮我国PPP法GDP继续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与2017年轮ICP的比较结果相同。但根据汇率法计算,我国2021年GDP低于美国,为世界第二位。需要指出的是,PPP结果不是官方统计数据,PPP也不能代替汇率,对于PPP比较结果应审慎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人均GDP是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发达的基础性指标。
从人均GDP看,我国2021年PPP法人均GDP为20407美元。尽管该数值远高于当年我国的汇率法人均GDP,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地区)PPP法人均GDP普遍提高,我国PPP法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为85位,比汇率法的世界排名72位还下降了13位。从数值上看,我国20407美元的PPP法人均GDP与公认的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PPP法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28.7%,英国的38.6%,德国的32.9%。从这方面看,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收入与人口分布不均衡
俯瞰全球,2021年,高收入国家GDP占全球GDP的46%,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中上收入国家GDP占全球GDP的35%,人口高达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低收入国家GDP占全球GDP的18%,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低收入国家GDP只占全球GDP的1%多一点,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的8%不到。
可见,全球范围内国家收入与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橄榄型结构特征,收入高低更多取决于人口素质,而非人口数量,经济的长期增长更多依赖于智力科技资本的驱动,所以高收入国家占全球产出的近一半,人口份额却很小。
2021年按收入群体划分全球GDP和人口的份额
资料来源:ICP 2021
全球GDP的地理分布也很不均衡。2021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占全球GDP的比例最高,占据三分之一。欧洲和中亚地区贡献了四分之一。北美是第三大地区,占全球GDP的17%,其次是南亚,占9%,广袤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仅略高于3%。全球GDP的地理分布除了受地域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以外,人口分布、全球产业转移、新兴市场国家数量等因素影响巨大。
全球地区GDP贡献分布图
资料来源:ICP 2021;注:GDP以2021年购买力平价(PPP)计算。
全球收入、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世界各地的物质福祉水平差异很大。物质福祉是指人们在经济层面上的生活水平和满足感,包括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医疗保障、教育水平等。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CP)常采用“实际个人消费(AIC)”来衡量居民的物质福祉水平,它捕获直接惠及个人的支出,它只关注提高个人物质福祉的消费,而不是包括更广泛的经济活动,如政府的集体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所以是一种比人均GDP更准确的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
通常发达国家居民的物质福祉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消费驱动、集约发展模式主导的后工业化国家居民的物质福祉水平要普遍高于投资驱动、粗放发展的工业化国家。2021年,美国的物质福祉水平世界最高,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然而,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物质福祉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探查各国居民的真实购买力
世界银行对PPP指标的更新使得以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全球GDP增加了近7万亿美元(相对于按照5年前的PPP指标核算结果),——相当于多了一个法国和一个墨西哥。
要理解这一点,先打个比方。
假设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只生产一种东西——巨无霸汉堡。美国的巨无霸平均市场价格为每个5.69美元,如果一年内生产了100个巨无霸,那么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美国GDP将是569美元。然而,中国的巨无霸平均市场价格为每个25元人民币,按照7.2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市场汇率进行转换,那么中国的巨无霸在全球GDP计算中只值3.47美元,而不是5.69美元,即使中国每年同样也生产100个巨无霸,那么中国的GDP是347美元,而不是569美元,相比缩小了近40%。
物价的比例和币值汇率的比例不同产生的GDP差异
购买力平价(PPP)方法理论上能够剔除价格差异和汇率波动影响。购买力平价指标更新引起“以实际购买力衡量的GDP”增加,总体上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成果可能比人们的传统认知还要好一点。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具有先天的缺陷,因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除了由居民购买力的强弱(通过物价涨跌体现)和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以外,还受着商品交易成本、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水平、国际资本流动、政局稳定与否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收入国家和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低收入国家,由于商品效用和消费者偏好不同,产出比较就不能仅以购买力平价作为指导;随着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国际资本流动也对各国汇率的波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所以,全球GDP额外增加的近7万亿美元,是购买力的增加,而且这种额外的购买力分布并不均匀。其中近1.1万亿来自印度,0.66万亿来自俄罗斯,最大的一部分1.4万亿来自中国。尽管有了额外的购买力,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偏低,排在世界第85位,与世界平均水平保持一致。由于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活力正在复苏之中,居民对未来就业、收入前景预期不很乐观,导致了居民的高储蓄率,使得这些1.4万亿的额外购买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居民普遍没有感受到突然在沙发缝隙中找到零花钱一般的惊喜。
可见,要正确理解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CP)的最新购买力平价(PPP)数据报告的含义,除了要探查各国居民的真实购买力,还要从产业结构、消费支出、物质福祉等实际效果方面来综合评价各国宏观经济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