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经济关键词解读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文摘   2024-08-09 10:59   山东  

7月21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公布,第46条“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其实,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延迟退休就已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延迟退休作为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自提出后一直引发公众强烈关注。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更是将其列为具体任务,提出要“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从2013年到2024年,这项政策前前后后酝酿了整整11年

正因为这项政策与每个人的退休年龄、养老金发放及社会就业等都息息相关,且背后又涉及不同群体的公平问题,如何确定实施方案需要审慎对待


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形势首要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灰犀牛”之一。目前我们正处在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老龄化也在加速到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来看,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比上年减少0.88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

总人口数量开始不断减少的背后是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1.1%;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15.4%,预计在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

来源:国家统计局

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方面,我国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使得中国妇女生育率快速下降,使得人口老龄化速度在一定阶段后明显加快。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口长寿也带来了老龄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结构稳定且内部差异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来源:国家统计局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劳动力减少。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工作年龄人口相对减少。据预测,未来十年内,20-24岁年轻劳动力规模可能减少30%。这种减少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养老保险压力加大。老龄化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这要求增加个人养老金及补充养老金收入,以应对老年时期医疗和照料的需求。

第三,医疗问题突出。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老年人面临看病难、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

第四,社会福利发展不适应。目前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8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社会福利设施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

第五,家庭养老功能减弱。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因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压力增大而逐渐减弱。子女可能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充分照料老年父母,这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支持。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整体福利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


少子化给未来中国人口走势埋下隐患
少子化是老龄化的“加速器”,被不少国家视作世纪难题,如今也成为困扰我国的“麻烦”。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人口报告指出,将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意大利、韩国和西班牙,现在面临“超低生育率”,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少于1.4个。

来源:世界银行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包括中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内的6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已达到顶峰,预计在未来三十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将减少14%。中国可能在2024年至2054年期间经历最大的人口损失,预计人口将减少2.04亿。

我国尽管近年来推行“二胎政策”、“三胎政策”但是出生率自2016年起不断下降,并持续走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数比上年末减少208万。2023年出生人口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纪录,出生率创下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后原因是人们“养儿防老”思想的转变,抚养孩子成本的逐渐提升,以及医疗系统的发展都在促进少子化现象的形成。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年轻人追逐独立自主,对婚姻的依赖不如以往强烈,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一直在下降,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343万对。这一数据相比2023年上半年的392.8万对减少了49.8万对,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

来源:国家统计局

严重少子化带来的后续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和养老压力较大等。

但是上述这些影响在中国目前的人口态势下还不明显,但在教育领域中少子化带来的教育行业发展疲态已经十分明显。

按照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我国幼儿园数量减少了5000多所,这是过去15年来的首次减少。而在园幼儿数量已经从2021年开始负增长,当年减少了13万人,2022年继续扩大负增长的趋势,在园幼儿数量减少了178万人。

2020-2023年义务教育总在校人数(城镇、乡村)

图源:《2020-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

超低的生育率,对于国家来说会产生很多负面后果

长期低生育率会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数量相对于需要抚养的老人数量不断减少,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和税收增加

如果不解决生育成本和生育福利问题,中国生育率将持续低迷。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成为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会不断恶化,这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力

同时,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和社会的老化,中国的创新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美国企图封锁和打压中国的科技产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也会大打折扣。这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前景,也会影响未来每一个人的收入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势在必行

延迟退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之举

根据Trading Economics公布数据可见,我国目前的男性和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分别为60岁和55岁)确实低于世界上许多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标准。特别是发达国家退休年龄较晚,美国退休年龄67岁,德国退休年龄66岁,很多欧洲国家退休年龄也超过65岁,日本退休年龄64岁。而中国与印度退休年龄相仿,印度男性和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均为60岁。并且除俄罗斯与中国外,大部分国家男性和女性退休年龄相仿。

这一差异凸显了在我国探讨并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必要性。

图源:Trading Economics

接轨国际社会:从国际比较来看,多数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国际接轨,调整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应对老龄化压力: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导致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较低的退休年龄意味着养老金支付周期延长,而劳动力供给减少,加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延迟退休有助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利用劳动力资源:许多行业,特别是需要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科研等,老年劳动者仍然是宝贵的资源。延迟退休可以让这些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劳动者继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性别平等:国家现行政策,职工退休年龄,男性是60岁,女性分别为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目前,我国女性退休年龄较男性早5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场性别不平等。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有助于缩小男女在职场中的差距,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高素质高学历人士来说,增加在岗时间,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缓解财政压力: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政府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延迟退休可以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同时增加税收收入(因为劳动者继续工作会缴纳所得税和社保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可以提高养老金制度的整体效率。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资源利用需求、促进性别平等、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缓解财政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我国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须稳慎推进

延迟退休是一个养老议题,同时也是重大民生事项。国家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一是按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持“自愿、弹性”原则,做好政策宣传避免误读,稳慎实施推进以免引发集体性抵触。“自愿”尊重了个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状况,个人可以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和工作岗位状况做出是否延迟退休的选择。这不仅更能体现公平性,也利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认同,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创造更好的落地条件。

二是对政策推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做好预案。例如对就业市场会产生阶段性挤出效应,此时就要充分开发各类就业实践机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针对不同人力资源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延迟退休对就业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效应不会太大。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更多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延迟退休占用的就业岗位,并不会绝对地占用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三是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综合应对老龄化问题。当前,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智慧养老服务上下游产业链超长,不仅酝酿着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巨大潜能,也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保障。政府和市场应同向发力,尽快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互联互通性,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四是充分学习汲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做好长期人口规划。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面对老龄化的挑战,各国采取行动来改善应对这一人口变化趋势。例如,OECD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引进移民带来了年轻劳动力、但存在移民融合问题,提振生育主要取决于生育支持的力度,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延迟退休等减轻养老金支付的代际负担。再比如,日本通过提高劳动力教育水平来激发“人才红利”释放,鼓励生育、补充未来劳动力,完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延迟退休等减轻代际负担。但是由于生育支持和养老金体系改革均错过时间窗口期,日本人口结构尚未改善、社会养老负担仍较大。

基于此,我国只有主动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主动回应现实挑战,才能塑造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老龄社会。


展望未来


人始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高质量的人口要素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可或缺。

我国老龄少子化在“十四五”时期扑面而来,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工作合力,继续坚持好自愿、弹性原则,实事求是、因人制宜,扎实推进,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我国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以长远的眼光面对人口变化的挑战,一定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银发动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晖观经济
轻松愉悦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