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中央层面首次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去年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一年来,“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的高频热词。
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认清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要方法得当、防止走偏。
1978年以来中国GDP历年增速(%)
来源:世界银行
其次是人类历史第四次科技革命初现端倪,但是科技成果向生产率普遍提升转化尚需时日。
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将促进并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进而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是中美大国博弈主导全球格局秩序演变,美国在核心科技等关键战略领域奉行对华遏制政策,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以摆脱卡脖子困境。当前大国博弈的关键胜负手就在于核心科学技术领域,美国奉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倒逼中国重视自主创新。因此,这也倒逼中国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创新升级。
四是全球气候变化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重要性,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激增导致气温骤升等,绿色低碳模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必然路径。绿色决定了发展的成色。坚持绿色发展,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来源:哥白尼气候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全球创新能力整体趋势看,欧洲国家/地区综合创新能力强,处于领跑地位;北美地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创新能力较强,处于并跑之中;而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发展各有侧重,不断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创新差距,处于跟跑阶段。
从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看,总体而言处于持续上升趋势。2013-2023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以下简称GII)排名由第35位提升至第12位,已经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尽管我国创新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其中,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创新投入中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创意产出尚有不足,都在制约着我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研发投入占GDP2.43%,虽然近年来呈现逐步增长趋势,但仍明显低于美国的研发投入水平。
中美研发投入占GDP百分比
来源:世界银行
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专利申请总量近年来一直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专利的批准也是全球最高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23年全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报告,中国PCT申请量蝉联第一,美国、日本紧跟其后。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看,2023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为27.26万件,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PCT专利申请国,共提交了69610件,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连续多年稳坐第一。美国的申请量位居第二,有55678件;日本位居第三,有48879件申请;韩国和德国同样跻身前五,分别有22288件和16916件申请。
居民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十排名
来源: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知识产权收入 单位:亿美元
来源:世界银行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实现科技现代化中具有战略性作用。
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到2212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比重为6.65%,连续5年保持6%以上,极大推动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2020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2位。
但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着力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从经费总量看,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达1086亿美元,是2000年的2.3倍,同期英国、法国分别增长到2倍和1.6倍。
从投入强度看,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5%-20%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近年来保持在6%左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仅为9%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在35%以上。
总体来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但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等方面仍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的定义源于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它是总产出(例如以GDP衡量的产品和服务)与总投入(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通过特定生产函数联系得到总值)的比值。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高低——当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水平给定时,一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则它能实现的产出水平就越高。
由于定义本身存在一定主观性(关于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常常是有争议的),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更常见的是以变化率而不是绝对值来处理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等于总产出增速与要素投入增速(加权值)之差,它衡量了经济增量中无法由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那一部分,通常是由科技进步、制度改进等因素所致。新常态下,继续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而且一味用提高资本劳动比的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遇到资本报酬递减这一瓶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下唯一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把经济增长转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轨道上来,是改变经济减速的根本途径。
根据中国信通院每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2012年的1.66上升至2022年的1.75,提升了0.09,同期国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由1.29提升至1.35,仅提升了0.06。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增加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来源:中国信通院
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国民经济生产效率仍有差距,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存在阶段性差别。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的研究,我国TFP仅相当于美国的50%左右,远低于其前沿水平。这种差距在多个方面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的产业结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核,实现这个过程必然任重而道远。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但中国的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目前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人才流失严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不完善。一方面,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注重高顶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保持研发投入增长势头,注重数据资源的挖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大量低效率企业和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统一市场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这个过程必然非一蹴而就,坎坷却光明。
中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途径
来源:中国社科院
绿色低碳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可再生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
来源:世界银行
早在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纵观全球,美国的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将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52%,并为2050年设定净零排放目标。欧盟要求所有27个成员国到2030年减排55%,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澳大利亚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成为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43%,而其净零排放目标设定在2050年。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国之一,设定了206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并配套以针对性的政策与行动将承诺落地。但是,按照目前的进度距离实现双碳目标仍存在巨大差距。
2022年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 单位:吨标准煤/万美元
注:能源消费强度 =能源消耗量/GDP
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英国石油公司,国网能源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是时隔两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设置单位GDP能耗目标。
据国家节能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7.2亿吨标准煤,涨幅5.7%。受疫情疤痕效应、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能耗强度降幅持续收窄,未来两年节能目标完成压力较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的发展,更是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如下图)。
“8+9”主要内容
来源:中国政府网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实现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也是保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2022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一些新兴产业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9.4%提高到2023年的15.7%,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提高到33.6%。
经过长期的培育发展,我国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超过200万家。
举个外贸方面的例子。
进入新时代,创新让中国外贸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2023年,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6%,占出口总值的18.7%。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占整体出口的21%。
绿色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鲜明的底色。我国出口的每10辆汽车中有4辆是电动汽车,每10辆轨道机车中有7辆是电力机车,出口的蓄电池近九成是锂电池,外贸出口的绿色属性更强了。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能力较弱、企业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成果转化能力尚有提升空间等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并不均衡。要知道,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不尽相同,需要防止三种错误倾向。
一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提供了规模可观的就业岗位,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再尖端的设备也离不开螺丝轴承,再重大的项目也少不了工程机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放弃传统产业,而且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
二是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如果脱离地方发展实际,盲目推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片面追求数量规模,很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泡沫化,造成巨大的浪费,反而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未立先破、大干快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坚定不移,也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而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的“大干快上”。
总之,地方政府不宜一拥而上盲目追新,而是应当因地制宜精准定位。
展望未来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始终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自身优势,又要学习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