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宏观经济指标出现好转迹象,国际组织上调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期,使得公众和市场对5月数据格外关注,普遍期待经济能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然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相关指标数据总体平稳部分走低,反映出预期偏弱、需求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
从数据上看,基本延续了年初以来“外强内弱”的特征:外需相关的数据偏强,包括出口、制造、工业生产;内需相关的偏弱,包括消费、地产、信贷等等。
接下来,虽然存在低基数效应,但是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低于一季度的5.3%,核心问题仍然是内需不足。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0%,较上月下滑0.67个百分点,表现要弱于季节性。
受去年基数较高、假期因素以及需求偏弱的影响,5月份工业生产小幅降温,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工业生产仍保持稳定运行。
来源:国家统计局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目前装备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电子、汽车行业支撑明显。5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连续10个月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15个月保持在30%以上,自年初以来持续提升。
来源:国家统计局
去年工业同期实际增速基数明显抬高,会对6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有一定下拉作用。
但是,下阶段推动工业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一是企业生产预期较好,5月份PMI中的企业生产指数为50.8%,继续保持扩张;二是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3%,有利于企业增强生产动力。此外,相信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惠企政策的逐步落实、落地、落到位,会为工业生产增添更多新的动力。
不过,工业部门仍面临全球需求复苏偏弱,整体销售价格低迷,行业复苏不平衡,部分企业还面临成本与融资方面压力。
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2.9%、8.8%、5.6%、5.0%,分别比上月加快2.1、2.7、1.3和1.5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受供需扩张提速,尤其是需求强劲的拉动,5月服务业景气度恢复加快。“五一”假期旅游出行人次明显增多,带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增速都比上个月加快。
出行文旅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也带动了餐饮收入的增长,1-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4%。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5月数据来看,“6·18”网购促销、消费品以旧换新对家电消费等带动明显。5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9%,带动1-5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同比增长7%,较1-4月份回升1.5个百分点。
全国网上零售额5766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8280亿元,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1-5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9%。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这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现,也是经济内生动能持续恢复、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结果。
促消费政策和“618”购物节也调动了部分居民消费的积极性。不过,汽车零售市场表现不佳,同比下降4.4%,除汽车之外的社零同比为4.7%(前值 3.2%)。从金融数据来看居民部门还是维持着少贷多存的习惯。
后期消费增速能否持续回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会有更具实质性的"真金白银"政策出台。
投资:延续分化走势
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8006亿元,同比增长4.0%;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持平。
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下,制造业投资延续了年初以来的较快增长态势。1至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57.3%。
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势良好。1至5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5%,比1至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2.8%。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1至5月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加快1.5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加力。1至5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53.1%,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9.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6.5%。
大项目投资支撑作用突出。1至5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
房地产投资仍下滑。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632亿元,同比下降10.1%(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住宅投资30824亿元,下降10.6%。
一方面,新政策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尽管部分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出现了边际回暖,但这种积极变化尚未有效传递到新房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在房企面临资金链紧张、房价持续下跌以及对未来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的情况下,许多房企和居民仍在被动地出售房产,缺乏扩大投资的意愿。在这种背景下,宽松政策的激励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
来源:国家统计局
5月经济运行最大亮点在于出口。
全球经济好于预期,带动我国出口回升。5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1.2%。5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5.1%,其中出口增长7.6%。在5月进出口数据带动下,1-5月份以美元计价进出口同比增长2.8%,较1-4月份回升0.6个百分点;其中,1-5月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2.7%,较1-4月份回升1.2个百分点。
展望下半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复杂。这主要表现在外需增势并不稳固,主要市场补库存力度和持续性有待观察,加上地缘政治、贸易壁垒、航运价格等干扰因素增多,企业接单履约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但是,中国近期对外释放积极信号,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为中国经济赢得更多信心。
5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
整体来看,5月金融数据“喜忧参半”,既有实体需求偏弱影响,也有结构性因素及政策方面影响。
新增贷款总量偏弱,结构不佳。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53.31万亿元,同比增长8.9%。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
从结构来看,零售贷款依然偏弱,居民购房意愿下滑对中长期居民贷款的影响还将持续,“五一”假期也未能带动居民短贷增长;而对公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连续三个月同比少增。
相较于总量表现偏弱的新增信贷,5月新增社融实现了规模与增速的环比双增,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初步统计,2024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52万亿元。其中,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0648亿元。
同比来看,政府债和企业债融资为主要拉动因素;环比来看,政府债融资、表内信贷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形成主要推动。
但是,也要看到社融结构反映出民间融资需求整体偏弱,居民消费融资意愿偏谨慎,尤其是房地产部门等部门拖累较为明显。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央行发布的5月金融数据中,M2增速放缓,而M1却出现负增长。
5月的M1创下历史新低,负增长4.2%;上月增速为-1.4%。历史上M1同比增速仅有三次为负,上一次为2022年1月的-1.9%。M2的同比增速为7.0%,也是低于市场预期的7.2%。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近期M1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管理措施在生效,从而有助于防范因为货币过度贬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目前M1与M2之差大幅下降,这意味着目前资金供给过剩,资金价格或持续走低,隐含着利率或将继续趋于下行。
从政策角度来看,要刺激M1回升,可能还是需要进一步降低利率,尤其定期存款利率,使得资金活性低的存款收益相对于资金活性高的活期存款降低,促进资金流动性提高。
总体来看,目前M1负增长应是暂时性的现象,与近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运行的措施有关;而M2增速放缓则可能是长期性趋势,与金融服务渠道的多元化有关。
展望未来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前5个月经济运行态势以及相关支撑因素看,总体判断是上半年大概率平稳收官,下半年压力风险依旧,对宏观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考验不小。
接下来亟待进一步出台更多需求端政策,有关部门和地区也要积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才能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货币政策仍有空间,比如降准和通过自律机制降低存款负债成本等;新增专项债发行有提速迹象,地方披露的新增专项债计划发行规模较大,超长期国债亦密集发行,助力财政政策发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