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由5.25%-5.5%降至4.75%-5.00%。这是美联储自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标志着由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向宽松周期的转向。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金融市场、贸易、资本流动等多个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美联储宣布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超出此前市场预期,全球金融市场应声而动,乐观情绪一时占据主导。
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利差收窄,将缓解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对中国来说,不仅人民币汇率稳定运行的基础更为坚实,还有助于拓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利于推动宏观政策协同发力。
近期,美联储宣布启动降息动作,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风向的转变,更为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次降息作为美联储政策调整的重要里程碑,预示着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美联储将通过多次逐步降息的方式,引导其政策利率逐步回归至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状况的正常水平。
此前,在美联储加息并维持高利率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受到约束,主要原因是利率倒挂且主权利差(绝对值)不断扩大。正常情况下,成熟市场利率应低于新兴市场利率(因为前者投资风险较低),二者之差即为主权利差。美联储不断加息导致美国市场利率反而高于中国市场利率,这种情形就被称为利率倒挂。主权利差(绝对值)越大对应的倒挂情形就越严重。
中美利差在2021年到2024年期间呈现出显著的从“收窄”到“倒挂”的走势,由2021年的162个基点下降到2024年9月的-156个基点。利差倒挂导致资本流出,不仅约束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而且令表现不振的中国资本市场雪上加霜。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随着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约束条件将逐步放松,中国货币政策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具备了推动新一轮降准、降息的条件。美联储降息使得中美原本倒挂的利差有望逐步收窄,从而推动人民币持续恢复性升值。部分境外资金有望流向人民币资产,为中国股市、债市注入流动性和活力。
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承压。近日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多项指标低于市场预期,宏观经济面临房地产深度调整、经济主体信心不稳等因素导致的有效不足问题,全年实现GDP增长5%目标压力不小。
具体来看:
8月宏观数据供需两端呈现全面下行态势,当月经济增长动能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放缓态势,除了极端天气影响外,背后原因主要是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背景下,以居民消费、民间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偏弱。
作为先行指标,制造业PMI已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8月份制造业PMI继续回落至49.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投资方面,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5个月回落。
分领域来看,1-8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4%,增速较前7个月放缓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前7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降幅与1-7月持平。
三大类投资边际上呈现出“基建制造业支撑减弱、地产延续负增”的分化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投资再度负增长。1-8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民间投资弱于整体投资的现象突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一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自2023年的10.1%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至2024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6亿元,同比增速仅为2.1%,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降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6%,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8%,通缩阴影仍未褪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在“挤水分”效应与新旧动能转换阵痛叠加作用下,信贷、社融和货币供应量较前期总体出现降速。8月,人民币贷款、社融分别新增9000亿元、3.03万亿元,同比分别少增4600亿、981亿元;M1(狭义货币)同比下降7.3%,增速持续回落。
总体来看近一年来,M1、M2增速都呈现下降的趋势。M1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M0)和企业活期存款组成,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了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是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8.56万亿元,1-8月累计增加20.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53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42万亿元,同比少增3.57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季度稳增长压力加大,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接下来逆周期调节措施需进一步加码。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有利于释放充足的流动性、降低企业和家庭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和政府债务负担,推动经济企稳向好。
新一轮降准降息已在路上
近期,央行多次释放下一步货币政策信号,明确“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提出“着手推出一些增量政策举措”。同时,随着美联储降息按下“确定键”,全球降息潮的开启进一步拓宽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空间。
存款准备金方面,相较于美国的0%,日本的0.8%,法国的1%,我国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仍有一定下降空间。
9月23日早间,央行“意外”下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至1.85%,被市场解读未来或有降息降准的预期。
果不其然,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北京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他表示,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人民币;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状况,或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至0.5个百分点。
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利率方面,央行将降低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调降至1.5%,同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稳定。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下,政策利率调整将会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调整。预计本次政策利率调整之后,将会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约0.3个百分点,预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等也将随之下行0.2至0.2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央行会继续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情况,同时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制定原则,优先支持国内经济发展。考虑到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及物价走势,四季度可能成为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阶段,这将有助于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并有效控制房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释放了多项利好政策信号,例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经济增长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
鉴于当前内外部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单单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很难取得理想效果,需要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协同一致、多管齐下。
首先,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税收政策。在宏观经济环境整体趋弱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税收收入的“内生性”增长动能随之减弱。同时,为了提振经济,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有为,提升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减税降费。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包括退税)金额达到1.65万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4.26%。减税降费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体现了应对经济波动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税收随经济增长的“顺周期”特性。
新增减税降费占财政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地方政府基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财政局
再者,财政政策支持消费与投资。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下面简称《措施》),《措施》提到“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扩大特别国债支持的范围,加大对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预计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长产生积极拉动效应。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结构性特点,因此必须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根据全会精神,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展望未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