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得你头晕目眩

职场   2025-01-06 21:21   广东  
1

“ 立足于跌 ”

是我认为在去年这个市场里最大的收获。

可能也是性格的原因,没有那么的勇敢,也不大爱冒险。

毕竟已经选择了股票这种风险系数最高的理财方式。

20厘米、30厘米的大长腿固然性感美丽,但也知道,利润和风险同在。

所以打板、追击这种投资方式,在很早入市那会就自觉放弃了。

至于能利用这套方法玩得飞起的朋友,每次相见,我都是拱手祝贺。

过去五年,除了中签新股,记忆里就前几年华水吃过涨停。

从那以后,5厘米的大涨都算是生活里的绝对惊喜。

买股权的投资模式,有点像老夫老妻。

一年到头,波澜不惊,也就某几个特殊的节日,才会搞点小浪漫。

所幸运的是,都不是那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人。

算得上有自知之明。

不管外界渲染了多少仪式感,老夫老妻都明白,生活的本质,就是柴米油盐。

想要把生活过好,并不是要求对方,而是有事没事就自省。

少问对方一句“为什么”,多问自己一句“凭什么”。

多做点家务,多赚点钱,乐呵乐呵的日子,就是最幸福的。

那天有人说,聊多点股票吧,扯那么多形而上的。

这不仅想起了芒格和我妈都说过类似的话。

“ 如果股票占据了你生活的全部,那你的投资就是失败的 ”

所以成功的投资者,也会伴随幸福的家庭。

利弗莫尔再牛逼,我也不会羡慕。

芒格先生平静的一生,却是我一生的敬仰。

虽然都是顶尖投资,但后者,寿终正寝。


2

通过积攒股权的形式完成慢慢变富是我在A股这么多年来的打法。

当然,这个市场里还有另外两种常见玩法。

一种是成长股投资。

他们通过追踪企业不断快速上涨的净利润,在每股净利润提高的时候,尽管估值(PE)维持不变,但也可以获取丰厚的回报。

公式就是:市值=净利润×PE。

优秀的企业,把赚来的钱投入再生产,扩大生意的规模,来年挣得更多,那场外的投资者也会加入进来,大家对于未来的期待变得更加乐观。

这个时候,市场就会赋予企业更高的估值(PE)。

此时,戴维斯双击呈现。

一般这个过程,由机构形成主导,企业的发展吸引大量的机构前来调研,他们通过话语权,促使这个过程的实现。

所以你会发现,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间里,企业的净利润就算不直接回馈给股东,整个企业的市值都能实现提升。

其次,就是单纯在股价上的博弈。

买入的那一刻,跟卖出的人互道一声SB。

然后等自己卖出的那一刻,又跟买入的人互道一声SB。

SB投资法,速度快,波动大,可以极大满足人性的贪婪。

他们发明了无数个指标,单个交易软件,就有200多个这么多年实践出来的指标。

我评估来评估去,前后两者难度系数都很高。

成长股投资的核心在于,企业一直保持高速成长。

机构主导的戴维斯双击,也同样会在企业利润下降的过程中,导致戴维斯双杀。

一旦增速不达预期,他们就会率先抛售股票,等你后知后觉,市场已经走入了下跌趋势。

同时又没有股东回报作为价格上的锚定,所下降的速度,令人胆颤。

毕竟作为一个投资个体,信心获取渠道、调研渠道,都是缺少的,很难做到先人一步。

而单纯的博弈更是如此。

它更像是利用规则进行合法的赌博。

买进的那一刻,赌的是情绪,赌的是热点,赌的是短时间内有另外一个敢出高价的人出现。

我觉得这比赌大小还难。

虽然加入了无数运用于投机的技术指标,但拼命的画线,其内核还是从过去推导当下。

但市场的运行,本质上是和量相关,而下一秒的量大与小,取决于那一刻,和上一秒、和昨天、和上个月都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哪怕连续胜利,也无法保证一直赢。

可能也就一把,一切都得由头来过。

赌场从来不怕你赢,它只怕你不来。

况且它还抽佣。


3

想了半宿,最终还是锚定了股权投资。

也就是吃息。

选一家拥有高额股东回报的企业,尽管增速缓慢,但是大股东乐意分享存量果实。

或是大比例分红、或是回购注销。

如果运气好,碰上慷慨的大股东,一边大比例分红同时,一边回购注销。

哪怕净利润维持不变,回购注销都能促使每股净利润的增长。

那相同股权的数量,此刻就比过去可以收获更多果实。

这里,就是第二个公式:

股价=每股净利润×PE。

同时,每股净利润=净利润÷总的股东股本。

合并起来,就是股价=(净利润÷总的股东股本)×PE。

当股东股本下降,净利润不变,那股价自然就会提高。

这就是回购注销的威力。

当然,你也不会真去挑选一家完全没有增长的企业,只是它的增长,是缓慢的,仅此而已。

相比于成长股的20%增速,在这边,可能就仅仅只有8%。

但这个8%,就是锦上添花。

因为本质上,你并不依靠于它。

所以你就睡得安稳。

只是乐于回购注销的企业并不多,那就把回购注销换成大比例分红。

多少分红算得上大比例?

我觉得40%以上就算是了。


最后

过去人们并不在意以“分红派息”为中心的投资模式。

但在存量的经济时代里,观念总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国债利率的疯狂下行,企业应收增速近乎腰斩,银行给出的无风险利润又越来越低……

这是内忧。

贸易萎缩、汇率贬值、关税上又冲突不断……

这是外患。

在投资方案上,黄金处于高位、核心房产的杠杆过大、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又远大于股票。

那低估值的稳定成长高息资产,就会受到青睐。

特别是港股。

那边的红利指数,其价值远大于A股。

你哪怕不参与投资,都会不自觉的卷入这场关于时代投资标的物的思考。

几百万亿现金,放在银行里,结局就是贬值。

所以不断的有人、有机构,拿出真金白银投入债市。

在“反通缩”的时间段中,债市走出了大牛。

可是债市的收益,是能精确计算出来的,它总有到头的时刻。

5%、4%、3%……时至今日,屡次跌破1.8%。

所以你要问我,股市什么时候跌到头,债市就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什么时候债市掉头向下,那股市就有望抬头。

但你别忘了那个最简单的公式,股价=每股净利润×PE。

假设当前股价继续跌,跌破每股净利润×PE算出来的总值。

低估所带来的安全边际是一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一股所带来的利息,将远远大于债券、银行。

这就是为什么要立足于跌。

当立足于跌,5%、6%甚至7%的股息率就会成为向下的极力支撑。

那会不会10%?

那就把这个规划做到此,如果真达到了,那就祖上烧高香,因为几乎肉眼所见,除了传销,没有任何一笔投资,可以轻松10年回本。

但基本不会,因为10%的股息率,是和公司的成长性相悖的。

这几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但很快,它的股价就开始长达数年的慢牛。

一个煤电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就此诞生。

下课。









雪球:吃息财主

VX:Anexcellentwriter


扫码领券加入吃息佬知识星球


请叫我九五后
一个98年有亿点帅气的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