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来看我了啊
1
我的生活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了正常工作外,写作和股票成了生活的全部。
以前还会想着出去玩一下,现在的娱乐顶多是和好朋友到网吧打一下PUBG。
做股票和写作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情,背后是阅读、是各类财报。
包括今天,统计局发布了新的国民数据。
如果细细看的话,结合过去的数据计算一下,也能大致推导出一些行业的盈利。
这玩意有用吗?
有的。
在我这里评估一个公司的质地,有很重要的一条参考,就是“当行业总体盈利下降的时候公司还能盈利就是好公司”。
当然,这种观点和单纯做高估值成长股的打法不一样。
低估高息是我的挚爱。
高估低息需要有超越常人的眼光,我没这个水平,我就不掺和了。
2
从来没有一直涨的市场。
同样的,从来不会有一直下跌的市场。
考验一个投资者的水平除了看他选股的能力以外,也得看他控制回辙的能力。
有个标准,据说是年度回辙在20%以内都算得上优秀。
像今天这样的下跌,我打开账户看了眼市值,掉了1500元。
相当于没亏。
港股今年回辙是最大的,从50%的盈利一路被干到了现在的20%。
不过也无所谓,哪天被我习得一手“稳妥”,港股的投资能力也会上个台阶。
主要战场还是在A股。
控制回辙的方法有很多,在我这里主要就是大仓位的波动降本。
涨,敢卖。
跌,敢买。
买也不能急,根据自己对公司了解,慢慢买。
这种方法对于“盯着股数”做的投资者来说就很好,因为在下跌的过程中,相比于过去高位价格,就能买回更多的股数。
当然,也会有买完子弹的一天,那剩下的就是等风来,如果风不来就吃息。
只是实践起来会发现,A股这个巨大成交量的场所伴随的也是巨大波动。
一个月N次过山车。
那对于吃息佬来说,这过山车坐得开心,每一次下跌都让股数在增加。
所以这也就有了一句话,亏着亏着就新高了。
3
用“立足于跌”的思维研究股票,其实你会发现普通人在投资场里最好的方法论,就是盯着“股数”。
就像过去买楼收租一样。
有人就会说,这种方法的大前提是,你的本金足够大。
所以在这里,我加了一个前缀,那就是“稳成长”。
ROE低一点没关系,路走得慢点没关系,但足够稳。
因为你所处当下的时代背景就是大放水的低利率时代。
只要通货膨胀正式形成,稍微价格涨那么一点,那每股净资产就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举个例子。
公司卖马桶。
100元一个,一共10个,公司总值1000元。
公司啥也不干,一年下来1个马桶也没卖出去,可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马桶涨价10%,此时公司总值1100元。
更何况,那些卖刚需的高分红企业,他们也并不会啥也不干。
这时候你带着“收租”的思维去审视他们,那每一次下跌都是你的机会。
相反,每一次大幅度上涨,你就要小心。
以这种和其他人相反的投资模式去赚钱时,你只会求跌。
越是下跌,你越是跃跃欲试。
虽然你不是个勇敢的人,你也不是个懂得克制的人。
但在这样的操作体系下,你被动的完成了在别人恐惧时你贪婪,在别人贪婪时你恐惧”。
4
公司是个组织。
组织经过高速发展之后,结局就是熵增(毁灭)。
为了减缓熵增的步伐,手握天量利润的公司就有两个选择。
一是增加股东回报,形式有分红/回购,这都是增厚股东权益的方法,最后股价在公司的慷慨下市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典型的就是腾讯、苹果这类公司,虽然不是公用事业股,但其做法和公用事业并无两样。
当然,他们本身就具有创新的能力,在慷慨下还有发展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延缓熵增的出现,致使公司越来越牛逼,股东回报也越来越丰厚。
但是,还有一种,就是单纯的不分红,搞发展。
目前在A股上,这种铁公鸡公司大把,但具有真正发展能力的屈指可数。
最典型的就是京东方A。
手握大把现金,然后瞎几把乱投资。
总以为自己不得了,这里插一脚,那里搞一腿,几年下来发现能让自己挣两个钱的还是卖面板。
但是你看该司的股东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但股价和10年前没什么两样。
“大股东如果不和中小股东站一起,那本质上他也没把公司的发展当一回事”
“店大欺客也可以体现在股票上,大股东薅小股东的羊毛屡试不爽,但小股东络绎不绝”
“一不让股东在市值上赚到钱,二不让股东在分红上赚到钱,这样的企业并不值得投资”
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
股票多数的时间,就是等待。
没办法买在最低,也没办法卖在最高。
一路上都是涨涨跌跌,就像我们自己,成长都是磕磕绊绊。
混得好的,懂得总结复盘,然后再次起航继续出发。
混得差的,只会怨天尤人,然后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优秀的公司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
垃圾公司不是在财务上耍小聪明就是在耍小聪明的路上。
与优秀公司为伍,其实是与优秀公司背后的管理者为伍。
这一生或许没有办法和牛人成为朋友,但可以持有牛人的公司,钻研他们,学习他们,也是投资的一部分。
研究得久了,也学到了精髓。
大家未曾谋面,但早就相识。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