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买工商银行吗?
职场
2025-01-01 18:18
广东
比如平安人寿举牌工商H,持股比例由原来的14.94%增长至15%;比如中国平安同时举牌工商H和建设H,前者持股比例由14.99%增长至15.11%;后者持股比例由4.97%增长至5%。
比如过去一年时间里,或许牛市是有分歧的,但债市,绝对是统一的共识,就是债牛。如果你是在去年元旦后买入24特国01,那你每张国债的价格将由原来的100元/张,上涨至113.02元/张。但这也意味着,当下的国债利息收益,由最初的2.5%降至1.7%。并且对于未来的预期,目前普遍的共识是国内将会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甚至有可能在现阶段基础上,继续降息。在过去的经验中,债牛,就意味着股灾;股牛,就意味着,债灾。债市固然稳定,但上涨是有幅度的,空间有限,无法持续,买到一定程度就是横盘。股市没有上限,但也没有下限,但相比于放银行,资金必然要做出选择。国内四大行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在2024年的市场中,斩获收益的头筹。在过去的投资生涯中,我仅在18年前后才见过银行的力量。但那会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银行的上涨幅度绝对是输于其他板块。这恰恰说明了,在未来的预期中,资金的风险偏好极具下降。类似于银行这类的高股息资产,将会被更多的资金拥抱起来。但这里对于银行板块的高股息就引申出了一个问题:还能买吗?
在所有形成螺旋式上涨的股票中,都会产生大幅度的情绪溢价。可是作为个人投资者,这种由情绪引起的股价变动方式,是短暂的。长期稳定的盈利方式,就得老老实实回到估值,回到基本面。项羽只需要败掉乌江那一场战役,他毕生的努力就化为乌有。先看PB(市净率),大A工行的PB当下是0.69。而在最近的十年中,PB最低的时候大概出现在2022年11月。但是回看股价,相信当时在这个位置上,多数人依旧不敢重仓。所以判断一个公司是否足够便宜,看的并不是股价的高低。这说明过去十多年,公司股价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的净资产得到了增长,而非单纯的市场估值。10年,从2013年的2629.65亿,增长到2023年的3651.16亿。但是后面这几年体积庞大了,增长相对困难些,未来预计就2%左右的增长。但今年又比较特殊,前三季度几乎没啥增长,我更倾向于24年与23年持平甚至微跌。其中首发1次,募资额466.44亿元,已实施配股1次,募资额336.74亿元,发行可转债1次,募资额248.70亿元。假设未来三年维持当下分红水平,我们取一个中间值,每年派息0.3元/股。从9月份低估的5.45涨到当前6.92,两个数字相减得出1.47元。也就是说本轮行情上涨,大概透支的就是未来五年的行情(1.47÷0.3)。当下估值给了6.77倍,高于历史百分位中的5.5倍估值。哪怕是在这种极短线的小周期博弈中,也不是一笔太好的买卖。
但是这里给出的信号是,低估高息的优质资产,未来会越来越被资金青睐。而这,也给所有投资者提了个醒,如果你的持仓成本足够便宜,那不管工商银行涨到什么样的位置。毕竟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点,那就是用当下的股息去计算你过往早期的持仓成本,那股息率就远远不止4%。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