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预期算是到冰点了,身边已经很难再听到乐观的声音。
不过我一直都在想,真不赚钱吗?
医疗行业估计是最惨的,行业股票24年全年跌幅榜首,企业和医院从年头被锤到年尾。
最新一批集采,人家外企直接撂挑子,不玩了。
如果你盯着宏观来看,确实,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你问一问那些家伙,14年难不难?
也难。
变的是岁数,不变的是,难。
不同的位置,看待的问题就不一样。
今年挣个200净利润,项目被砍掉一个,算下来,只是挣了150,难。
这就是老板嘴巴里的难。
他一边喊着难,一边招兵买马,哪里有独家,哪里有资源整合,哪里有新的市场。
真信了那鬼话,做员工的撂挑子,出去找工作,那才是真的难。
1
悲观和乐观,一字之差。
但是写悲观最是容易获得传播,因为它的内容看起来最有新意。
哪像乐观,我稍微喊一句“相信相信的力量”,你就可以骂我傻逼,骂我毒鸡汤。
悲观不一样,只需要关注当下的事物,然后即刻验证观点。
乐观派就惨了,所有的叙述都需要回顾漫长的历史和事物发展的进程。
人们总是习惯于记住坏消息,但那些长远中,对未来事物其决定作用的事实,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联系起来。
然后啊的一声回过头来才发现,事情变好了。
因此在我眼里,悲观主义的短暂痛苦大行其道,乐观主义的强大拉力无人问津。
我做A股这么多年,听到说A股牛逼的时候,往往是股市已经进入到上涨趋势了。
为什么没有人敢在跌的时候勇敢喊多呢?
有。
很少。
他喊了,要么被骂傻子,要么就被忽视了。
可是挣钱就是这样子,跌的时候你不在场,等回过头来所有人都乐观起来时,那就得套牢。
所以成功的代价远不是自己投入多少生产要素所面临亏损的成本,而是在此之前,你是寂寞的、遭受白眼的、不被信任的。
之所以坚持做了下来,并最后得到了那么点甜头,都是相信一点:极好和极差的环境都不会长期维持,因为市场的供需会以艰难预测的方式对环境进行适配。
我这几天在知识星球里反复提的,流动性枯竭,股票涨,流动性充沛,股票跌。
是不是很反你的直觉。
但实际就是这样子的,卖方代表的是流动性,买方代表的是需求。
当卖方都不愿意卖的时候,买方稍微出点高价,股票就涨了上去。
这时候的供需关系就被打破,形成新的趋势。
相反,掌握流动性的人,大幅度对股票进行抛售,充沛的流动性就会使买方处于被动的状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买。
此时主买的人如果无法完成接力,那就向下击穿,一路被买一路下跌。
谁掌握这样的流动性?
主力。
汪汪队、机构、养老金、互换便利……都是这样的家伙。
散户虽然占比很大,但这群家伙,跌了就躺平,在要死不活的行情中,无法形成流动性的提供者。
当主力拿到足够筹码以后,反弹就随之而来。
所以行情一定是在绝望中诞生,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在绝望的市场中,稍微一点涨,乌合之众就接踵而至抬轿子。
他们一扫昨天关于大跌的阴霾,形成筹码拉升的合力,在不断的自我膨胀中,交换了聪明资金的筹码。
你问我什么是A股,这就是A股。
有救吗?
有。
可以换位思考。
想割肉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有更多资金,愿不愿意现在抄底?如果愿意,那就别割肉。
想追涨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现在有这只股票,愿不愿意卖一点?如果愿意,那就别进场。
这个游戏别想着赢,要想着跟随,让自己的交易模式无限的贴近主力意图,然后喝汤。
什么是国运?
这就是国运。
2
随国运喝汤,搞明白后,A股瞬间就眉清目秀。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子,表面上看,一塌糊涂,窥其本质,一目了然。
我进医疗行业,就像念书那会入市。
一路接收的都是悲观信息。
后面主动把这些声音屏蔽以后,就有了方向。
要聊,就和那些挣了钱的家伙了。
成功无法复制,但成功可以筛选。
很多人骂罗振宇,说他以前贩卖焦虑,并且断言他走不远。
这下好了,今年走了第十个年头。
活生生把鸡汤写成了现实。
这就是我佩服的地方。
因为我自己就感同身受。
他说好消息都在未来,在我这,好消息都在坏消息里。
我比他更鸡汤。
然后呢?
理解的人留下,不理解的人就屏蔽掉。
我以前写文章,也是比较在意别人怎么想,遇到别人骂我,我还要公开“掰头”一下。
现在无所谓了。
留言这个工具,不再是讨论的按钮,是筛选的按钮。
像在雪球一样,你要是不好好讨论来骂我,或者说一些戾气大的话,那就拉黑。
把键盘侠和喷子筛选出去,想讨论就来微信,或者加入知识星球。
没必要服务这群喷子。
他们在哪都喜欢锤,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锤着锤着哪天就锤到自己头上。
上班锤老板,下班锤地产,看个视频骂资本家,聊个天全是社会的不公。
也不想想,自己的工资从哪里来,也不去看看,如果房价再跌个30%,自己买的那个房子就价值归零了。
所以没必要理会这些人。
未来信息一定是会越来越闭塞,喷子有喷子的专属信息,一打开,里面全是属于他们的民粹。
所以做出选择就很重要。
我以前说过,表达的宿命就是误解。
胡锡进、吴晓波、刘润、李佳琦,包括今天的罗振宇,一定会被喷。
作为内容的表达者,总有词不达意。
稍微玻璃心,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但是我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个人,别动不动去锤别人,要更多的抱有一个学习的心态。
这些家伙能走出来到今天,一定有他们成功的道理。
尊重强者,向优秀的强者学习,应该是一种习惯。
尽管我是个投资A股的吃息佬,李佳琦的相关内容跟我关系不大,但是我依旧保持敬畏。
换个位置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下面的人,总喜欢锤别人。
你怕不怕?
保不准哪天这种人就锤到自己身上了。
你恨不得拉黑。
3
在今年晚会中,我最喜欢罗振宇的一句话:悲观只是一个看法,乐观却是一种行动。
是不是觉得有点割裂?
明明悲观和乐观都是一种态度。
但实际上,这两者就是割裂的。
你翻看我过去所有的文章,但凡提到A股的本质,都是悲哀的。
一个没有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全是猫腻。
认真起来,你都可以问我一句话,为什么你还会参与这个市场的投资?
道理很简单,正是因为足够在悲观的问题中寻找到了解决方案,才晓得最真实的利润来源。
因为有问题,必然有答案。
T+1固然不公平,那就通过提前持仓的方式形成T+0;
股权和股权相差甚远,那就选择操盘手的股权用以规避融券做空;
涨跌幅限制让主力的盘口一家独大,那就用高股息的方式作为垫底交易,淡化风险……
好比家门口那条路,年年修,年年修不好。
为什么?
因为修好了当地操盘手就没有了利润。
钱都在生意里,生意都在关系里。
那你做不了修路的生意,那买类似这种修路生意的股权不就可以了。
没说打不过就不可以加入是吧。
因此,悲观仅仅是一种看法,实际行动上,比谁都乐观,比谁都敢重仓。
那会不会遭受市场迎头痛击?
会。
但是普通人看的就是当下。
更厉害点的人,看的是趋势。
可是趋势在我眼里,带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有的K线,都是过去的价格。
而真正主导未来的,是事物的“必然”。
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zz引导的必然,最终也会是万物皆是周期这个必然。
最后
十年,罗振宇搞了得到APP、跨年演讲、还有每日60秒语音。
眨眼而过。
十年前,我刚开始接触写作,刚筹了几千块钱买了沪深300。
或许财富总量有所不一,但一样的是,我们都对时间保持了绝对的尊重。
在慢慢变富上,选了合适自己的道路,然后只管爬坡。
不断失败,不断调整方向。
把正确的事情反复做。
至于能不能成功,反正做完了,就等于成功了。
是否大富大贵,是否逆天改命,不重要了。
毕竟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时间所带来的复利效应,总会带来相应的回报。
如果你相信,一直做下去就是了。
以上。
雪球:吃息财主
VX:Anexcellentwriter
扫码领券加入吃息佬知识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