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赚到具体的钱

职场   2025-02-02 12:39   广东  

//

初五,聊聊具体的,赚钱,也应景。

或者准确点来说,就是普通人如何赚钱。

工作大致分为两种。

体制内和体制外。

但是体制内很多工种有限制,所以对于体制内的年轻同志来说,除了提升本职工作的能力以外,其实就是找伴侣。

这点就不展开了,提一嘴,想家宅兴旺,找伴侣这件事是基于认真的基础上的随缘。

单纯随缘,就是懒。

以下内容重点是和我一样在体制外的同志。

赚到钱是提升竞争力最直接的方式,因为是完全竞争市场,钱不是一个数字,代表的是认知、学识,以及有没有一颗恒心把“正确的事情反复做”。

总结来说,体制内:成家立业;体制外:立业成家。

前者,别在有zz要求的环境中,谈副业,会犯错,但成家后,家庭的责任容易推动人在仕途上用心。

后者,别在一无所有的年纪里,谈爱情,会误工,但赚到钱,实力堆叠以后更容易匹配到合适伴侣。

别跟我犟,那些得天独厚左手事业右手爱情的幸运人类我祝福你们就是了。


1
降低负债,耐得了寂寞

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体制内,第一个月到手工资就超过一万块。

只是我不太喜欢这种“别人觉得很好”的工作,后边就辞职了。

辞职后的第一份销售工作,底薪到手3800元,只有五险,没有一金。

但是销售工作需要垫资,所以有相当长时间,我每个月都得透支信用卡生活。

大概花了三年时间,随着职位变更,收入上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信用卡除了突然的大额支出外,现金基本覆盖了日常开支。

但是,我的消费习惯并没有改变。

23岁早上吃烧麦豆浆,如今我26岁,依旧烧麦豆浆。

紧日子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改变。

过去月薪4000,一个月的生活成本是2000。

现在,由于多了个舍友,生活总刚需成本还降低了几百块。

房子换了四次,从公寓20平,到地下一楼40平,再到步梯九楼80平,然后是现在小区电梯90平。

降本增效明显。

现在社会主流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我这种,储存财富慢慢变富,也就是先苦后甜。

另外一种,是富贵在天及时行乐,也就是先甜了再说。

这里得了解到一个点,也就是普通人在职业上的财富曲线:


年轻的时候升职加薪的频率会高一些,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在年纪大的时候就基本维持在某一个水平中。

此时如果还想往上走,要么就是期权,要么就是自己出来当老板。

但也有不幸运的,就是35岁是个重要分水岭,无法再向上突破的时候,容易被优化。


所以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

真正能通过上班给自己存点钱的时间并不多。

假设30岁结婚,23岁毕业到30岁,也就7年。

真正能降本增效的时间段,让自己赚的新钱可以储存起来变成财富的,也就7年。

按照一年5-10w这个储蓄期间,7年累计上班带来的财富是35-70w。

这笔钱,不需要多少财商就能储蓄下来。

也是肉眼所见能拿在自己手里,只是,得放弃一些东西。

这一路都得持续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想消费,就得规划。

比如我生活费一般控制在30元每天,如果早餐没吃2块钱的烧麦,而是吃了10块钱的肠粉以及15元的猪杂汤,那我晚上不管下班再晚,我都得回家烧饭。

此目的就是为了规避“拿铁效应”。

“拿铁效应”是指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支出,在长期积累中对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

类似于每天买一杯咖啡的情况,看似只是少数十几块的支出,但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这笔支出的总额却惊人地高。



2
股权积累,慢慢变富

抨击高股息的同志们,你们已经抨击了很多年了。

只是抱歉的是,在中国A股市场里,我打18岁开户的第一天,账户里躺的就是高股息。

从18岁到26岁,8年时间里,都和高股息打交道。

过去我没通过高频的交易买卖去扩增股权的数量,我单纯就是存到钱就买股票。

在18岁之前,是我爸把我的压岁钱拿去买了股票。

很多人听到股票就会觉得是赌博,但在我这里,买股票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买资本利得。

也就是通过股价的涨跌完成低买高卖从而盈利。

过去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很多成长股也是依靠业绩推动估值的方式,完成股价由低到高。

大家对于这种投资方式,玩得不亦乐乎。

但我一直觉得,虽然这种方式也属于价值投资的范畴,但也极易把人带到沟里去。

低买高卖,买着买着就成了下注赌博。

因为预测未来哪个公司能继续成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我的投资的想法就很简单,什么样的生意100年后还在。

这就来到股市的第二种投资方法:股东回报。

公司赚到钱,通过回购注销/分红的方式给予股东回报。

我只需要拥有足够多的股权数量,那我的现金流回报也就越大。

于是乎,一年到头,我啥也不做,也不需要懂过多的技术,我只需要不停的买入,然后稍微跟踪一下公司的动态,就可以了。

当然,在选择公司上,我还是有要求。

一是国字辈,意味着股权强势;

二是过去一直大比例分红,意味着公司历来注重股东回报;

三是带有一点点的增长(ROE>=8%),意味着公司有一定的成长;

最后是带有低估值,意味着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优质的股权。

其实最后一点现在我觉得特别重要,单以公用事业股票来看,虽然15倍的估值和10倍的估值都属于高股息的范畴,但所对应的成本价天差地别。

然后结合上班,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里有人就会有疑问,一直买,不卖,吃分红,那不就非常容易坐过山车吗?

所以,如果你经常看这个账号的文章,你就能看到,在价值选股的背后,还有三件事:波动降本、趋势择时、估值定仓。

言下之意,就是,涨了,卖一点,跌了,买一点。

大涨,大卖,大跌,缓买,小跌,小买。

在立足于跌的基础上,把传统的网格交易结合基本面,对下跌的价格进行逐一安排。

形成越往下,越敢买的局面。

此时为什么要了解基本面?

因为你要对过去大股东增持价格、回购价格、社保的买入价格以及业绩对应的极限恐惧价格心里有数。

当价格打到某一位置时,就不会单纯以k线指标的形式决定买卖操作,相反,越是接近于此,你越知道,你和大股东站在一条线上。

若股价继续向下,社保也要亏了。

能亏吗?

大概率很难。

偶尔有这样的时刻出现,那将是天赐良机。

因为本身所处的时代,就是低利率时代,6%的股息率远胜于各类低风险收益。

过去多数人都看不上,未来它们就会变成香饽饽。

“无风吃息,等待过激,若无过激,继续吃息”

这就是“立足于跌”的股权投资法。

补充:如果本身没有股票投资习惯的读者,就忽略第二部分,普通人的储蓄用于投资中短期债券或者放到货币基金都能跑赢市场多数人。

A股投资,风险巨大。

小白没事别涉足。


3
找个爱好,擅用自媒体

我年纪不大,写作写了8年。

这就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虽然没啥成绩,没啥粉丝,也不火,但也能给我带来点收入。

但这个事情有个好处,它本身具备“积累效应”。

你不断去做,反复去做,做得久了,你就是专家。

所以虽然是大钱没有,但也是小钱不断。

我喜欢写作,现在更喜欢,因为写作的感觉跟我收集股票的感觉是一样的。

时间漫长,但做着做着,就开始慢慢感受到复利的效应。

年后我还会开个视频号,扩大传播的范畴。

然后我也相信,25年一定会比24年带来更大的财富。

但前提是,我一直做,做8年,做10年,做更久。

所以你也要去曝光你自己的爱好,然后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真诚的传播你的内容,真诚的服务你的客户。

就算是开始挣不到钱,你也能收获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毕竟副业很多时候都需要在下班后完成。

那也一举告别了咸鱼夜晚。

后边你刷的每一个短视频,你都会在想,这个视频我能从中获取什么跟我有关的重要信息。

剩下的就是做下去,反复做。


直到你模仿相关的同类自媒体,最终产生第一笔收入,接下来你要琢磨的,就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客户。

因为赚钱的公式很简单:

客户数量×产品单价=销售利润

我相信自媒体会长期的存在下去,未来10年间,人们像过去买报纸看小人书一样,使用互联网内容消遣娱乐。

而你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客户。

结合自己擅长的,找个平台,做好内容输出。

然后紧密的让这个爱好和财富增长联系起来。

自媒体,是普通人最容易获得的人生杠杆。


//

25岁,在为35岁做准备。

35岁,要为45岁做准备。

45岁,得为55岁做准备。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烦恼。

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

钱。

但是钱和钱有区别。

有些钱,叫财富,有些钱,叫工资。

财富,也称为老钱,老钱生成新钱,新钱满足日常开销。

上班、副业赚来的钱,是新钱,新钱要变让它变成老钱。


然后怎么挣到新钱,又怎么让新钱变成老钱,就得把上面的几件事,反复做。

直到有天成了。

过去我的股息收入并不高,也就5k。

但复利的力量是很神奇的,今年我再测算了下,预计再有一两年,股息收入就可以顶我三分之一职场收入了。

等我30岁成家那会,估计家里等于多了一号人在打工。

哪天股息20w了,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下课。




小号

防失联,一三五更新在此

关注回复“文章”,获取404文章合集



雪球:吃息财主

VX:Anexcellentwriter



扫码领券加入吃息佬知识星球

请叫我九五后
一个98年有亿点帅气的帅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