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之“伤”,从药神的天价到3分钱,到底谁在不满意?

学术   2025-01-26 10:19   浙江  
相信,中国人都对上面这段“电影”不陌生。这是2018年的影片,比较巧的是新医保局也是2018年成立,同年开展4+7(即后来的集采---国采,省采)。
从2018年《我不是药神》中国人面对原研药、高价药只能高价购买,结果就是上面的情况、我想活--行么?。
电影的原型说的“格列宁”其实就是后来集采的“格列卫(伊马替尼胶囊/片)”。
盐酸伊马替尼片/胶囊:原研诺华,2009年在中国上市,规格100mg上市后挂网价为,60片/每盒,每盒价格为11800元。
11800/60=196.7元/片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为100mg/粒,患者通常采用口服的方法,一般一天一次,一次服用4粒,对于耐受度较强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药量,但最多一天服用8粒。
也就是说,患者最少每天的费用是196.7元/片*4片/天=786.7元/天,786.7*365=28.7万元/年。
这个年费用,别说是普通家庭,中产家庭也挺不住,因为,肿瘤的检测、检测费用也不少,综合下来30万/年是起步。
为什么从“印度”买呢?其一、印度因为制度问题可以仿制;其二、中国的价格卖得贵。
有没有朋友问:为什么没进医保?为什么进了医保还吃不起,这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
2018年集采之后,价格如何?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风云药谈整理)
目前,伊马替尼胶囊/片100mg,诺华的价格是119元/片,国产价格是4-9元/片,差不多是1/30--1/10原研的价格。
年费用平均6元*4=24元/天*365=8760元/年。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吉非替尼、阿法替尼、仑伐替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等。
舒尼替尼更是创造了替尼类产品单片5元以下的壮举,行业为之震动。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风云药谈整理)
一直有一种说法,新的三座大山是“住房、医疗、教育”。
不管是因为《我不是药神》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药价的关注,还是新医保局拉开了集采的大幕。
但是,几乎所有的天价药、高价药在集采之后都下降非常之多,降幅之大。
天价药的情况在逐渐好转、药价在一批批国采、省采之后被降下来。
那么,为什么从2018年喊着天价药吃不起,我要活着,到2024年又嫌弃3分钱的药太便宜?似乎都“有人”不满意?
到底是“谁”在不满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逻辑一:从基本逻辑梳理区分,药品从上到下有三个群体
1、研发、生产企业:把药品做出来,推向市场,中国的药企到目前还没有一家是公益的,可以说全部是市场商业行为。4000家化药+1000张B证企业,大概就5000家吧。研发企业这里没算。假设每家企业1000人,5000*1000=500万人,再翻一倍1000万人,翻四倍2000万人。
2、医院、医生、零售:做为平台、机构把药品处方到患者,指导患者使用,治病救人。中国的医师群体数量不到500万人。
3、患者:最终,把药品吃下去,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中国人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数据来源: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2025年1月发布
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95.5 亿,比上年增加 11.3 亿人次(增长13.5%)。2023年居民平均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8 次。(数据来源:2023年卫生健康年报)
那么,中国老百姓钱包情况如何?中国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换算成人口数为5.47亿人;1090—2000元作为中低收入者的标准,换算成人口达到3.64亿;也就是说,中国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有约84%的人口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更是高达95%左右(14.1亿*95%=13.4亿)。(数据来源:https://caoss.org.cn/news/html?id=13834,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月收入在5000-8300元之间,有4600万人,占比6.4%;年收入在10-15万之间,有1200万人,占比1.7%;年收入在15万-100万之间,有735万人,占比1.1%,这部分人的平均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年入百万以上者,大约有65万人,占比0.09%,他们的平均年收入,达到了450万。(雪球:淘沙博士文)
13.4+0.46+0.12+0.074+0.0065=14.061,数据量相差还算能接受。
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后面应该用得到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数量有13.4亿,年收入在83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下人口是13.86亿,占总人口数量比例为98.3%。
逻辑二:国采产品质量如何?
1、国采产品全部为过评产品,过评产品绝大部分质量优于,至少不差于过评前,这点是大前提。
如果,哪位说产品质量比过评前还差的也请拿出来数据,说明谁家生产的,什么产品,什么规格?
2、注射剂、口服制剂、其他制剂:注射剂、口服溶液一般产品不需要做BE/临床,其他制剂一般需要做BE/临床;
产品过评/视同过评一般是往着美国FDA的标准上靠。研发人员可以就此问题深入探讨。
如果,哪位说谁家的产品过评/视同过评造假了,也请拿出来数据,拿数据说谁家生产的,什么产品,什么规格?
如果1、2都成立,那么,也就是说过评产品的质量在不造假的情况下,比过评前的质量好,至少不差。
逻辑三:国采产品疗效如何?
1、原研产品每批次疗效(质量)是否有差异?
2、原研+进口产品不同厂家之间是否有疗效(质量)差异?
3、过评产品每批次疗效(质量)是否有差异?
4、过评产品不同厂家之间疗效(质量)是否有差异?
5、患者对同批次、不同批次的产品体现疗效(质量)是否有差异?
理论上,实际上,都会有所差异,只是差异大小的问题。
如果,哪位说某产品任何情况下都毫无差异疗效(质量),也请拿出来数据,拿数据说谁家生产的,什么产品,什么规格?
逻辑四:国采让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表2:国采1-7批产品,2019年--2023年的市场量变化(单位:亿)

(数据来源:米内  摩熵  IMS 等 风云药谈整理)
国产:2019年销量=83+307=390亿(片/支),2023年销量=502(过评)+142(非过评+过评未中选)=644亿(片/支)。
集采后过评/仿制药产品增量:(644-390)/390=64.7%
原研(参比)2019年销量=28+118=146亿(片/支),2023年销量=47+47=94亿(片/支)。
集采后原研/参比药产品增量:(94-146)/146=-35.6%
表3:国采1-7批产品,2019年--2023年的市场规模变化(单位:亿)

(数据来源:米内  摩熵  IMS 等 风云药谈整理)
国产:2019年规模=463+1079=1542亿元,2023年规模=593(过评)+257(非过评+过评未中选)=850亿元。
集采后过评/仿制药产品规模增长:(850-1542)/1542=-44.88%,绝对值-692亿元。
原研(参比)2019年规模=212+796=1008万元,2023年规模=85+317=402万元。
集采后原研/参比药产品规模增长:(402-1008)/1008=-60.12%,绝对值-606亿元。
如果,不集采都用原研药是多少钱呢?
用2023年的处方量*2019年的原研药规模=(644+94)/146*1008亿元=5.05*1008亿元=5095亿元。
已经集采的药品,品如果没有集采并都用原研的情况下,需要的钱是5096亿元。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全国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0.47万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87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
世界上悲催的事是--人没了,钱没花了;耿耿悲催的事是--人还在,钱没了。----(不差钱,赵本山)。
人口老龄化、美国脱钩、封锁,都对医保基金的良性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这里只讨论集采产品,不讨论国谈的增量,国谈(创新)增量与国采规模变化如下;

(数据来源:米内  摩熵  IMS 等 风云药谈整理)
逻辑五:都哪几方面受到集采影响?---依旧延续逻辑一的分类
企业群体(研发、生产):
1、涉及集采产品的国产药企
1.1  集采获益企业,有上市的,有大发展的,为避免麻烦,这里就不举例了
1.2 集采不利企业,龙头产品集采,规模下降;总规模绝对值下降692亿元。
1.3 两者兼有之,有的产品获益,有的产品不利
2、涉及集采产品的原研药企
2.1  集采获益企业
2.2 集采不利企业,龙头产品集采,规模下降;总规模绝对值下降606亿元。
2.3 两者兼有之,有的产品获益,有的产品不利
相对来讲,原研产品的总规模下降的更多。
研发企业这几年飞速扩大,大部分都是获益企业。
这类人群(全部从业者)上面提到应该不会超过2000万人口,理论上在1000--1500万之间。
医院、医生、零售群体:
因集采涉及产品影响的考核力度加大,“收入减少”。
这部分人群医生群体大约不超过500万人,零售65万家药店*10人,理论上不超过1000万人。
患者群体:
1、老百姓中低收入者月薪5000元以下的13.4亿人口,月薪8300元以下的13.86亿人口。
单纯从集采产品受益角度来讲,这13.86亿人是受益人群(这里只讨论集采产品,不讨论其他情况,因为扯不完)
还有就是“庙堂”上的相互影响,不懂不予讨论。
逻辑六:谁在不满意?
获益者应该满意--点赞。
受损者理论上应该不满意--吐槽。
再有几问,与诸君探讨
1、医保应该保障最大的人群(即保基本),还是应该所有疾病费用承担?
2、中国是否需要4000家仿制+1000家B证,这么多医药企业?如果需要如何不卷?如果不需要有什么好办法整合?(或者说比集采更有效的手段)
3、药价高对百姓不利,对医保基金不利;
那么,是不是药价低就一定好?
如果,是---那集采产生部分这么低的价格(尤其是第十批)就应该;
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价格是合适的?应该怎么产生?谁来操作?谁来负责?
4、药品进行一致性评价这件事错了么?
相信,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说一致性评价有什么问题。
5、集采错了么?---参考逻辑五,都哪几方面受到集采影响?
没错,集采省下来4400亿,其中用于谈判药的超3600亿元,即老药集采省下来的钱80%用于新药。实现了腾笼换鸟。
有错,价格太低了---怎么改、怎么变、怎么去完善?谁为结果负责?谁为新的变化后的结果负责?
6、开不到原研药么?
国采1-7批举例
集采前---国产:原研=391:146=7.3:2.7(即100个患者有73个患者用仿制,27个患者用原研)
集采后----国产:原研=544:94=8.5:1.5(即100个患者有85个患者用仿制,15个患者用原研
数据可以初步理解为,集采后用原研的患者数量影响比例是12%左右。
请大家再注意一个事情,就是原本大部分患者用的都是国产药品。
还有说原研药退出医院、退出中国。
说退出医院的请看以上数据,说退出中国的请在大脑中过一下(能说出来几个?超不超过一只手?)
7、国产过评仿制药差么?
请回到---逻辑二:国采产品质量如何?和 逻辑三:国采产品疗效如何?
那么,有没有差的呢?
一定是有的----这部分就是要处罚、要淘汰、要改进的。
是不是都差呢?问问过评企业的研发、生产人员,问问做过评的一千多家企业,他们是不是同意说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差?
看最近的讨论,似乎在说
过评仿制药=疗效差的药品=不如原研药,这个大帽子几乎是很多文章的自然结论。
这个逻辑就好像在说,张三是好人,他是地球人,然后地球人都是好人;李四是坏人,他是地球人,然后地球人都是坏人
不管什么药品,就是“仙丹”也有个体差异
临床疗效要看统计学,就是因为有个体差异所以才要做BE、才要做临床对比;如果人人吃一个产品没有差异,人人吃效果都一致,那临床试验还做什么统计??
就算是做BE、临床,都需要买三个批次的参比制剂(原研)做对照,就是原因所在。
但是,有质量问题也绝不姑息,用“四个最严”的标准顶格处罚,让所有企业不敢触碰“质量红线”。
就目前而言,集采中选产品每年飞检3-5次,一般企业是不敢“找死”的。
所以,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任何药品的疗效都有个体偏差。
那么,就引申到下一个问题。
8、讨论的是个体还是整体?
不谈整体,谈个例就是刷流氓
不谈比例,谈个例也是刷流氓
那么,整体也好、比例也就需要严谨的数据、真实的数据做支撑,做证据;否则,大多是带着个人感知、认知、情绪的表达。
就如,老罗点咖啡
都在自己认知的频道,拼命地死磕对方。
9、如果说价格低,到底该怪谁?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还是没有办法?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怪集采,然后怪YBJ,
YBJ说---集采就是平台,通过市场化的规则下的竞争,价格都是企业自己报的。
那么,过去有部分价格虚高,这个怪谁?
相信,大家的答案可能会有不同,但是都差不多。
要改变什么?集采规则?限价情况?接续规则?
这个问题非常之难。
如果,第十一批的限价高一些了,规则缓和一些了,结果价格还是很低。
那时候,又应该怪谁?
10、处方选择权的问题?
集采的产品从集采的政策、标书上找不到只允许用集采产品,不允许用其他产品的文字描述。
第十批标书描述如下


(图片来源:国采第十批标书)
那么,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到底是谁在影响处方权?
①、集采报量太充足了,没有余地用其他产品


各级医保部门需将医疗机构报量与2023年历史采购量进行比对,医疗机构报量低于其历史采购量80%时,要求医疗机构作出说明,对于有历史采购量而不参与报量的医疗机构,需在后期落地执行监测时重点关注。(信息来源:国采十批报量文件)
要求是很严格的,但是,各医院的报量情况,企业和医院自己都有数,这里不多阐述,说多了大家都不好看。
大部分的情况是,集采报量与历史使用量有富余。
富余*80%,一般能到历史使用量的50%已经算还可以的。
这个可以拿全国数据和报量数据一个一个核对,集采中选企业更有话语权,集采产品多的情况更加清楚。
②、某医院领导不让开,一刀切
这个也不复杂,看医院的集采系统用药设置就可以,是否一刀切,打开后台基本就清楚。
③、地市、省级主管部门有要求
请大家再去看一下表2,和12%的集采产品中原研产品的比例影响这个数值。
如果说,全国医院都开不出来集采产品涉及的原研药,那这些原研药是卖到哪里去了?医保现在都是大数据治理,不可能看不到吧。
那么,医生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要求有产品的处方产品的选择权,这事过分么?---一点也不过分。
毕竟,没集采前的好几十年,处方选择权一直都在医生手里的。
11、是不是所有集采的原研产品在全国100%覆盖?
迄今为止,除了空气、阳光能实现全中国医院全覆盖。
还没听说哪一款产品能实现全中国医院全覆盖。

2023年中国医院情况:公立医院 11772 个,民营医院26583个。
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 3855 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795个),二级医院 11946 个,一级医院13252 个,未定级医院9302 个。
2023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1070785 个 1,比上年增加37867 个。其中:医院383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016238 个。
试问,在中国销售药品的企业,有谁家的产品实现了100%的医院终端全覆盖?
70%覆盖率的有么?
能实现50%覆盖率的寥寥无几。
能实现30%全覆盖的那已经是行业翘楚,遥遥领先。
那么,任何产品在某家医院没有进,是正常显现?
还是,任何产品在每家医院都进了,是正常显现?
如果,任何产品都不能做到每家医院都进院,那么,为什么要求每家医院都能开到原研药?
那么,有什么办法让医生有更开放的处方选择权?患者有知情权?
1、是医院本身 2、科室申请  3、考核尺度 4、院内院外(DTP药房,院边店)联动   
当然,这得原研企业愿意这么做。
患者就是院内、院外零售、线上购买。---这里又涉及到挂网、价格治理的问题,就不往远扯了。
推荐一篇文章:搜索---一文读懂:在美国医生处方是怎么回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12、全世界哪个国家完美解决了医保的问题?

现在“小红书”里各个国家的人挺多的,大家可以去对对账!!!
告诉有钱人一个好消息,2025年算是中国商保的“元年”,有钱可以在国内任性看病的“时代”要到来了。
有钱人看病的资源那不是老百姓可以想象的,所以,仿制也好、原研也好,和这个群体没什么关系。
最有关系的就是中产和工薪阶层,一切向上看齐。
老百姓就是YBJ长提的“保基本”。
12、“支付标准”是不是一剂良方?
为什么集采产品的“医保支付”标准迟迟没能出台?
是技术上不好实现?肯定不是。
你猜,阻力在哪里?
感觉2025年会有一些变化吧,从集采接续产品开始。
风云药谈觉得,集采产品接续中选的介个相差不是很大,都是多家中选,就索性放开处方权,都是中选的愿意用谁的的用谁的。
原研就按着集采中选的一定系数也放开。自费就自费,反正有钱人不在乎。
保基本的集采中选产品就够用,觉得一般的就愿意卖谁的就买谁的。
YBJ就是想要多方都关照到,这个事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13、劣币驱逐良币?
国采中选产品都是过评的,---回到逻辑二:国采产品质量如何?
用国采中选产品只挤占了两个主要的份额,
一个是原来在使用的仿制药,一个是在使用的原研药。

从数据上看,绝大部分替代的是未过评的仿制药。
如果说,过评仿制药替代非过评仿制药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个逻辑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难道,产品过评后的质量会比过评前差?
那只能说,装睡的人无论如何也叫不醒。
14、集采到底要省多少钱?尺度在哪里?
有一个观点说,产品中标价低,企业不赚钱。
而事实是,大家你追我赶的报产品进集采。
一方面集采不赚钱,一方面企业拼命的申报产品过评去赶集采。
如果---产品中标价低,企业不赚钱。逻辑成立。
那么,大家你追我赶的报产品进集采。的这种行为就是SX。
商人逐利,不赚钱的事--还有人愿意抢着去做,不是SX是什么?
而事实是,因为前面6批集采产品过评家数少,限价高,格局好,企业都赚到钱了;所以,后面才拼命的去做过评。
大家都看到的“赚钱机会”,就一窝蜂的申报,否则1200家B证怎么来的?有几个做创新的?做的基本都是仿制药。
别抬杠,风云药谈就是数据多,见下表;
表4、B证企业申报 TOP 30的产品清单(这里没有计算A证生产企业申报情况)

(信息来源:CDE   摩熵  魔方等  风云药谈整理)
一个产品几十家去报批,不卷才怪、能赚到钱才怪。
国采第十批,将近800个投标标的,按着每个产品平均投入500万计算,研发投入总规模在40亿左右,中选规模22亿,原市场规模500亿。
从500亿原市场规模到22亿中选是否过低?那么到50亿?100亿行不行?
如何通过规则实现?
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想问,太多了大家看着也很烦。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铁腕管理”重权,偏人治,贾探春“依法治理”重制,依规治理,哪种更好?谁更厉害?
除去能力、方法外就是“经济”、是“钱”。
王熙凤也好、贾探春也罢,阻挡不了滚滚大势,落得个悲惨结局,荣国府往事如烟。
因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导致了出现了《我不是药神》里的天价药、高价药,导致老百姓想--活着。
六七年的时间,集采让高价药掉到地上,出现了3分钱的产品。
天价药也骂、3分钱也骂。
一般“改革”都有既得利益者和现得利益者,两者水火不容,是你死我活的“较量”。
那么,从天价药到3分钱,到底是谁在不满意?

风云药谈
分享、交流、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