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和“原研药”之争由来已久,国内国外均如此,但是,最近的争论尤为激烈,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数据的有感受的、有民间的有官方的,很显然这件事国家层面已经非常重视。
那么,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主要是争论“质量问题”,还有价格与性价比、可及性的问题
一、质量:认为仿制药和原研药的质量有一定的差异
各方观点或描述:
1、他们医院和医生感受到的情况是“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原视频搜“郑民华 仿制药 原研药”很轻松可以找到。
当然,还有其他的,大家自己可以查。
包括第一财经、财新、每日经济新闻、三联周刊、丁香园等等,也都引用的这个视频内容。
个人自媒体的那就多了去了,有的温和、有的很激烈、有的直接开骂,文章一搜一大堆。
1、先看数据:集采产品的使用
表1、2019--2023E年1-7批国采样本医院集采产品(参比、过评、未过评都有)使用量情况
表2、2019--2023E年1-7批国采样本医院集采产品(参比、过评、未过评都有)使用金额情况
表3、国采第二批2019年VS2023年使用量、使用规模情况
表4、国采第三批2019年VS2023年使用量、使用规模情况
表5、国采第五批2019年VS2023年使用量、使用规模情况
结论:国采产品的使用量,在集采之后提升了1.5倍;规模差不多减少一半以上。原研药是有销售,只是原研产品的销量有所变化,如果说,原研药买不到,那这些原研药被谁开了?被谁买了?数据库的数据全是假的?
2、讲逻辑:
①、产品过评之后的质量一定是比过评之前更好,不管是单品还是“整体”(事实)
②、国家、省级从来没有对“集采中选”产品做为唯一选择,谁“一刀切”谁出问题“谁负责”,不管是医院还是科室(事实)
③、这些产品没集采之前,也在国内卖了很多年,并且价格和集采相比高了很多(事实,除了部分产品因为规则有中选价格高于过评前价格,但是数量不多)
3、问题
①、病人有没有个体差异?
②、仿制药与原研药有“疗效”差异,这个差异如何定性、如何定量
定量问题过一致性评价之后就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定性的问题?
是用观点定性、数据定性、感觉定性?谁来定性?
③、引用某“群”截图
④、临床用了这么多年仿制药,集采之后价格低了提出来“质量问题”,是之前没用过仿制药?还是过评之后仿制药的质量更差了?
⑤、集采产品质量是会因为价格低就质量不好:过评的企业,尤其是集采中选的企业都知道----集采中选产品每年要“飞检”多少次。
现在产品,尤其是集采产品谁敢在质量方面动手脚,那纯属找死。那绝对不是集采中选能赚多少钱的问题,那是要面临罚多少钱的问题。
集采产品主观上绝对没有企业敢在质量上做文章,至于疗效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评产品会因为中选价格高,就质量更好?
⑥、还有很多集采的产品,原研就没在国内销售,那这些患者没有机会吃原研的产品,是不是这些病都很难医治?
二、聊聊价格问题
1、患者角度:同样的产品,相信没有患者愿意说---我就喜欢高价,绝大部分思维正常的老百姓都喜欢同样的产品“更便宜”。
2、医生角度:医生应该对价格更敏感?应该也不应该!!!
3、企业和从业者:肯定是不愿意产品的价格过低,很低;
十批之前为什么大家都一窝蜂做过评,因为集采的价格还可以,企业还有的赚,所以大家都抢着过评。
然后,就是相互的卷,一个产品十几家、几十家?
那,这种情况应该怪谁?是国家缺少政策引导?是企业自主行为?还是有钱烧的?
十批之后,大家都不愿意去报集采产品,为什么?因为这个价格,企业很难赚钱,研发费用都收不回来,就不愿意干。
这个逻辑与事实的道理不是很复杂。
4、做为从业者:从从业者的角度看,几乎是集采一批倒一批,除了厂家和商业以外,没其他人什么事了。
赚钱机会少了、工作难找了,可以做的产品越来越少了,反腐查账越来越厉害。
原来是条条大道“都赚钱”,现在是能赚钱的“路”都堵的差不多了。
5、多少钱合适?
全世界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第十批集采产品的原市场规模与第五批的差不多,但是,最终的规模差距很大;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风云药谈整理)
比如二甲双胍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到底是三分钱合适、5分钱合适、1毛钱合适、5毛钱合适?
2018之前,没有集采;2016年之前没有过评,但是,事实证明,那个时候的仿制药价格是“不低”的,招采模式与集采相比较力度是差的。
这里就有一个实际问题:不管是哪方面说这个价格低,那么,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是很难的。
6、省多少钱合适?
如果,集采前产品的规模是500亿,集采后是300亿合适?100亿合适?还是像第十批那种22亿合适?
大家都吐槽第十批主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前九批价格“太低了”了。
前面是中选的开心,没种选的“愿赌服输”;现在是中选的和非中选的都不怎么开心。
那么,做为集采的主导者对参与的产品、参与的企业,通过集采给省多少钱是合适的?
这个度实在是不好把握,YBJ也很委屈,价格都是企业自己报的,YBJ就是搭建个平台。
但是,集采的规则是一切结果的直接影响因素,规则是YBJ和联采办定的。
行业要健康发展、有限的钱要满足无限的老百姓健康需求,YBJ与药企如何平衡?
7、过期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这里只讲集采的原研产品价格,风云药谈没有拉过全部集采原研产品的全球价格。
但是,超国民待遇,就算是集采结束之后到现在也几乎是超国民待遇。
视频里郑主任的提议YBJ可以充分考虑:同产品非过评、集采、原研给予不同的“支付标准”,自费也好、报销也好,给予医生与患者更多的选择权。
但是,在医院开药选择权主要还是医生,患者有什么选择权?怎么来平衡?
三、聊聊性价比与可及性
患者是花越少的钱买质量更好的产品;医院是花更少的钱解决更多的疾病问题;药企是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卖更多的利润;医保局花更少的钱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大,大到几乎没有国家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回到主题上来,
“仿制药”和“原研药”之争,为原研站台还是为百姓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