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刷到一些新闻,某地某中学聘用一批新老师,几乎清一色名校硕博,更令人窒息的是,几乎看不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
网友惊叹:名校硕博都下到中学了,老师都卷这个程度了吗?
师范生更加感叹:“‘非师范高材生’抢了饭碗,咱们师范生还有活路吗?“
国家并没有规定“只有师范专业的人才能当老师”,因此,师范生、名校硕博以及拿到“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都有机会当老师,本身不是什么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谁最适合当老师?(本文专指中小学老师)
按照传统观念,术业有专攻,当然是师范毕业生最适合当老师,理由是,“非师范学霸”学历高,但不一定会教学生。
按照现代观念,很多人觉得,中小学老师的学历越高越好,硕博学霸更有资格当老师。因为符合老师学历拔高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名气和培养尖子精英教育竞争力。
如果只是这样比较,那是不理解师范专业的特点和优势,也不了解中小学老师职业难度和挑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所以叫师范。师范生从第一天进校园开始,老师的概念和人设就在他们心中播种、生根、发芽、开花。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熏陶、教材体系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班级管理、讲课比赛、教育实习等等,都在系统地培养师范生的全面职业能力,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塑造着“未来老师”的人格和气场。
这是其他非师范专业无法比较的,这就是师范专业的优势所在。所以,师范生没必要焦虑,除非一个师范生几年下来只是为了混个毕业证,翘课睡觉,把时间都花在谈恋爱、打游戏上面去了。
大家都知道,“教师资格证”的门槛并不高,问题来了,既然师范专业有这么大的优势,那国家为什么不规定“只有师范专业的学生”才能当老师?为什么允许其他专业的人考“教师资格证”当老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并非所有的师范生都适合当老师!也并不是所有的非师范名校硕博不适合当老师。所以,应该开放政策和机会,实现个人和学校多层次人才体验和双向交流。
有一个明显的现实,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学霸们往往都有野心,一般不会报考师范类专业。在打工环境越来越卷的时候,报考师范类的学生,包括师范定向招生,他们都是看中了老师的编制诱惑以及超多假期的稳定生活。
为什么说,并不是所有师范生都适合当老师?因为大家小看了老师这门职业的难度和挑战,当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老师的难度和挑战就在于“降维教学”和语言风格,很多新手老师花了多年才摸索明白“降维教学”的道理。
什么是“降维教学”?大家先回味一个生活现象,当成年人遇到一个小孩子,要和小孩子打招呼的时候,成年人会怎么做?
是不是先蹲下来,然后,成年人的整个语气、姿态和话题,刹那间都变了,变成了一个“小孩子”的状态。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降维,从成年人的维度降到了孩子的维度,以“小孩子”的状态和小孩子交流。
然后,成年人会用小孩子的嗓音和语气对小孩子说:“小朋友,几岁了呀?上几年级呀?”。而绝不会是很专业地问道:“小朋友,怎样看待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回到“降维教学”,就是老师把自己变成小白,进入学生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备课和上课。否则,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的老师来说,中小学的教材根本就不用备课,教材上的题目都很简单,老师瞄一眼就清楚了。
之所以要备课,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同年级的学生,当成是一次预习。在这个心态模式之下,老师才会注意到学生的重点和难点。否则,老师天马行空地上课感觉良好,但是,大部分学生就是跟不上、听不懂或者不想听,结果成了自嗨式的教学。
这个“降维教学”难到了很多老师,学历越高的老师,教中小学生的时候,越不容易“降维”,真的降不下来,因为人的思维惯性向上、向下兼容都不容易。
不信可以试试,现在把自己变成一个不会用手机的小白,能做到吗?不容易做到吧,对不对?
如果还不理解“降维教学”,家长们再对比一下,自己是怎样辅导孩子作业的?
但凡辅导过孩子作业的家长,应该都不会忘记,明明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家长自己认为已经讲得很透彻了,讲了好几遍了,可是,孩子就是不明白,听不懂。
结果,不是河东狮吼,就是气出了高血压,即使清华北大高材生的父母也不能例外。
怪谁?为什么这样?是家长讲得不够精彩吗?当然不是!
原因就是,小学生的题目在家长眼里,实在太简单了,根本没当一回事,所以变成了家长自己在解题。家长的学历越高,思维段位就越高,无法“降维”到孩子的思维状态思考问题,不能向下兼容,始终以家长的身份和思维角度辅导孩子,不失败才怪!不急火攻心才怪!
由此可见,换位式的“降维教学”和“降维辅导”是很难的。陈景润是搞数字研究的人才,叫他给学生上数学课,既苦了他,也苦了学生,因为像他那样的数学人才,无法降维到中小学生状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中小学存在大量民办老师、代课老师,这些人没有文凭,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反而会讲课,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比学生高不了多少,用不着降维,所以更加接地气,学生听得懂。
还有一个现象,同年级的学生教同年级的学生,往往很容易沟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们的思维层次是相同的。
当老师的挑战除了“降维教学”之外,还需要“语言风格”助力。
可以说,教学语言风格艺术决定了一个老师的欢迎程度。为什么有的老师知识学问非常扎实,也懂降维教学处理,可为什么学生就是不喜欢听课?学生的“课堂收听率”不高呢?
这就是“课堂教学”关键所在:课堂教学风格要能够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积极思考。
本来,历史课非常有趣,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但是,很多历史老师却活生生地把历史课变成了照本宣科,讲得索然无味。
本来,数学课非常枯燥,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甚至是害怕。但是,有些老师却用幽默的语言风格,灵活生动地表达方式,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让本来索然无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这才是老师的看家本领,也只有这种风格的老师,才能创造出“严肃而又活泼”的课堂氛围。当然,靠“敲黑板”威严的课堂教学风格,虽然也能出成绩,但总归是压抑的,是过于紧张的。像韦东奕的讲课风格,只适合尖子生和非常专注的人,并不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
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就好比大家看春晚,不喜欢那些一本正经、严肃得要死的歌舞节目,只有“相声”和“小品”最让人感觉放松和愉悦。只有当所有学生都愿意听课、积极思考、学生“课堂收听率”上去了,教学成效就水到渠成了,这才是最适合当老师的人。
但是,非常遗憾,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是一个老师的天赋,是由老师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个人性格所决定的。是不是师范生,并不重要,是不是名校硕博,也没有关联。说到底,这个天赋并不是大学专业能培养出来的。
名校学霸、清北硕博在写论文、整材料、带尖子生,搞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方面,肯定有他们的优势。但是对于一所普通中小学,一个普通班级而言,只有那些愿意当老师、会教学、有语言风格、德才兼备的人最适合当老师,而不是用绝对眼光论出身、比学校、唯专业。
实际上,如果一所学校为了卷分数、卷升学率,那么就更应该重视和筛选会教的老师,而不是呆板地追求学校有多少师范专业生,有多少名校生、有多少研究生等等。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教育的趋势和大方向。“高学历非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一定就是最后赢家。有“教师资格证”,也只是当老师的基本资格,要成为真正的老师,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学校的任务就是筛选出真正适合当老师的人。
名校学霸、非师范专业硕博,低配到中小学当老师,也未必是浪费人才,因为这是一个双向试验和选择的过程,适者生存,不适应者离开。
教育界有一句俗话:教书头三年,就是教自己!
干嘛教自己?就是要教自己怎么样从“学生”转变成“老师”,然后,再从“老师”转变成“学生”,这是老师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
除了上面所聊的“降维教学”和语言风格之外,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老师,还需要耐心、热情与奉献精神,没有这些心理准备,只是为了铁饭碗而选择当老师,后悔和无奈是早晚的事情,不仅误人子弟,也折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