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关键有三条

文摘   2025-01-21 12:59   广东  

说到老师,国人心中往往会浮现很多不同的“老师画像。这些画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中小学老师存在感不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不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倍受鼓舞的消息。但要如何具体地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笔者看来,关键有三条:提高工资待遇、回归教育本职、改革教学效率。

提高工资待遇

钱是人的胆,也是人的脸,教师也不能例外。提高教师社会声望和地位的关键办法只有两个:“行政级别”与“提高工资待遇

行政级别就是平常所说的科级、处级、厅级干部之类的概念。有人觉得可笑,老师也算干部?

还别说,老师曾经是国家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师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当时老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与现在大不一样。

从现实来看,学校已经划为事业编制,老师不可能再成为干部。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办法——提高工资待遇。

注意,工资和待遇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先说工资。

老师涨薪的话题,几乎年年都有,可为什么就这么难呢?不得不说,中小学教师规模实在太大了。截至202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为1073.93万人,相当于整个长沙的人口数量。如果是给警察涨工资,压力就小多了,中国警察总数量不到200万。

一千多万老师,假如普调1000元工资上去,全年下来,财政拔款就要多付1200多亿元。长沙2023年财政收入为1227.07亿元。也就是说,一个长沙市的全年财政收入才能弥补涨工资的缺口。

这笔钱从哪里来?靠定向加税并不现实,毕竟减免税是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那就只能考虑“扩大财政赤字”与“减少对外援助”了。

我国财政赤字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主要用于铁公机基础设施与支持企业创新方面去了。问题是,基础建设已趋于饱和,因为城镇化和房地产趋于饱和,支持企业创新又容易掉进“骗补”和“产能过剩”的陷阱,还不如把钱实实在在地给老师普调工资,达到间接刺激经济消费的目的。

老师的待遇包括各种职业福利与优惠政策。比如,提高“教师证”的含金量,注意,不是“教师资格证”。有“教师资格证”的并不一定是教师。

现在的老师仿佛只有在“教师节”那天,才有一点存在感。不如大幅度提高教师证的含金量,在车站码头设置“教师优先通道”;凭“教师证”享受国家免费医疗;半价乘坐高铁飞机等等。

或者,给全国中小学教师设计一款大气、彰显社会地位的教师服。

有人说,教师不能统一服装,不利于人文和思想多元化。为什么不能?学生不是都有校服么?警察、医生不都有自己制服么?门口保安制服都比老师神气多了。

当一个老师穿着端庄大气的教师制服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就是在告诉这个社会,她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教师,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礼遇!

另外,职称也是彰显教师职业地位的荣誉,当前的职称结构有待完善和优化。

回归教育本职

除了提高工资待遇,让老师回归教育本职才是尊师重教的正道。

记忆中,三、四十年前的老师,根本没有现在那么多的“非教学任务”。自从网络通讯发达之后,信息时代的形式主义泛滥成灾,教师就没安静日子过了,变成了一个“打杂的”。

各种App打卡、公众号更新、评比材料、督导检查、控辍保学。如果学校实行“痕迹管理”,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干什么事情要拍照录视频,没完没了的材料整理和拍照留证。更有过分的事情,有些地方的教师还要给当地社区或乡镇行政机构“帮忙”。理由倒很真实,教师是知识分子,办事可靠,比临时工要强多了。

诸如此类的琐事占用了老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一定会造成心理反感和职业倦怠。教育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文件通知,不知道发了多少,最缺的就是落实。

不妨从法律上规定,任意安排老师“非教学任务”的,视为“妨碍教务罪”。殴打、袭击老师的构成“袭师罪”。

改革教学效率

难道,教学效率和尊师重教也有关系?

关系很大。如果纯粹按照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原则,老师不应该涨工资!也没有涨工资的理由。

因为老师的“教学效率”一直没变!

假如把学校当作工厂,把“毕业生”当作最终产品。那么就会发现一个现象:1986年开始到2024年,38年过去了,一所中学“造一批初中毕业生”仍然是3年时间,教学效率一直没变过。

如果把这个现象套用到任何工厂企业,如果一家工厂制造同类产品,生产效率38年都不变,那家工厂估计连渣渣都找不到了。别说38年,3年都不行。

这就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同样是基础职业,医生、警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可老师几乎不可能,因为学期设置、教材、课时、考试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成长过程都限制死了。

一个学期4个月,即使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也不能提前放假。所以,种种原因,导致了老师的“教学效率”一直没变,也无法改变。

因此,如果单纯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即使不给老师加工资,也说得通。当你选择老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它的工作效率是没有变化空间的,它的经济回报增长率远不如商企业部门。

当然,中小学基础教育并不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办事,否则所有学校都被淘汰了。所以,只能将中小学校基础教育纳为国家事业单位。

怎样改革教学效率呢?可能到了需要考虑“删减教材缩短学制”的时候了。

删减教材和缩短学制,两者是一体化的,缩短学制必然要删减教材。假如,将小学到高中的12年教育缩编成10年。将缩短学制节省出来的资源,可以更好地优化系统存量。比如,将大班制改成小班制,增加老师工资等等。

整个基础教育过程变轻了,变短了,才是根本意义上的教育减负,也才有可能实现素质教育。为什么不是延长学制呢?现实明摆着,即使将基础教育延长到15年,知识也是学不完的。在人工智能与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改变知识的获取方式和思考习性。

智能化警示人们,一个人脑子储存有多少知识,有多大的输出能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知识已经网络化、服务器化和智能化了。罗振宇、吴晓波们看不到这些,还一个劲儿地搞知识付费,跨年晚会,只能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中小学基础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学生怎样主动寻找知识,发现知识和运用知识,在于怎样问“问题”,而不是怎样答题。今后,因为人工智能,“怎样问”比“怎样答”更为重要。

前不久,深圳南山小学数学考试火出了圈,因为题目信息量大,超出了学生平时的作业与考试场景,以于集体延长了考试时间。学生纷纷反映:很多题型,老师没有讲过,也没遇到过。

看到了吧,这就是当前基础教育悲哀!一旦遇到老师没有讲过的题型,学生就傻眼了,教师心里也瓦凉瓦凉的,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和改变吗?

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求知习惯,能够面对未知问题进行创新式思考。而不是让学生靠刷题生存下去。在题海里挣扎的做题机器人,只会让学生和老师双方更累,教学效率上不去,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怎么会有教学效率?

也只有学生的主动求知,不是被动的等待教师投喂,才能显现教师尊重、才能解放老师的“教学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南山小学数学考试试卷,将在中国基础教育考试的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大概是最为任劳任怨的群体,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的地区,教师又仿佛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曾经人们管他们叫“臭老九”,今天人们称他们为“教书的”。

有些家长虽然给老师发红包、送这送那,可打心眼里又看不起老师,认为老师还不如自己赚得多,不如自己地位高。

时至今日,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总是浮现在眼前。

那是在社会治安不好的年代,一个老师带着几名学生乘坐中巴车返校,没想到,那个老师居然被车里的2个小偷盯上了。

一旦动起手来,老师肯定不是小偷的对手,说是小偷,实际上是明目张胆问你要钱的那种。为了壮胆子,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包零食,挨个给几个学生发零食,一边发,一边说:“都饿了吧,先吃点零食。”几名小偷一看,原来他还有几个同行的人,看样子不好下手了,正当小偷打算放弃的时候。其中一名学生在接零食的时候,说了一句:“谢谢老师!”

就是因为这一句“谢谢老师”把老师的身份暴露了,也暴露了他们的关系。2个小偷一听,原来是老师啊,他们根本就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最后,老师只得乖乖的交了“保护费”。

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和地位,需要相应的成本和具体行动,不能只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唯有此,尊师重教才能成为社会大气候,吸引更多精英进入教育战线,实现教育强国之百年大计。

张益
天下人看天下事:社会、经济、天文、时评、杂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