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事情都搞不清楚,哪来的历史真相?“半信半疑”才是聪明的历史大观

文摘   2025-01-15 19:39   广东  

历史之所以让人明智,是因为模糊的历史无真相可寻,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和地名。”

历史的模糊性释放出了复杂的人性色彩和成败得失的社会逻辑。遗憾的是,一不小心,历史很容易读成“杠精”和“偏执狂”,把正史与野史、历史与艺术、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

历史就是模糊的。如果不信,问两个问题: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雍正是怎么死的?

有人会说,正史上记载着呢,雍正的皇位是康熙立下遗诏传给他的,雍正光明正大地继承大统。

但也有人说,野史才是真相。雍正的皇位是抢来的,康熙原本要把皇位传给十四爷,但是雍正的人改了诏书,把“十”字加了两笔,改成了“于”字。结果变成了“传皇位于四爷”。

雍正的死因也是一个谜团。

正史当然会说,雍正是国事操劳过度累死的。雍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在位只有13年,批阅了4万多件奏折,批语一千七百万字‌‌。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加起来也只有三百多万字,雍正的奏折批语总字数是四大名著的好几倍。

电视剧《雍正王朝》:雍正皇帝熬夜加班

野史更神了,有人说雍正是被吕四娘刺杀的,有人说是被宫女和太监勒死的,还有的说雍正是长期吃道士的金丹毒死的。

实际上,硬要较真的话,改诏书的说法是不可能的。四爷叫“胤禛”,十四爷叫“胤禵”,名字大不相同,怎么可能把“十”字改成“于”字就过关了?是用了“涂改液”吗?

即使不符合逻辑,也丝毫不影响野史的民间生命力,反正总有人相信,雍正的皇位是抢来的,雍正是吃了太多金丹毒死的。明明不合逻辑的事,为什么还有人信?倒不是因为“正史未必真,野史未必假”的原因,而是因为人性的反逻辑与好奇心的驱使。

历史之所以没有真相、非常模糊,是因为人际交流信息容易失真和变形。同一句话,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理解。同样六个字,“嗡嘛呢叭咪吽”,对于文化人来说,它是佛家六字真言;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就是一串乱码狗屁。更关键的是,有些历史,无人敢说,更没人敢记,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了永远的禁区,秦始皇焚书坑儒、朱元璋杀“史官”、大清王朝“文字狱”,都是最好的证明。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来的教徒对原教义、教旨的理解发生了分歧,结果分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斗得死去活来,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达摩创立了中国禅宗,到了后期却分作了南北两宗,北宗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

到底谁是假、谁是真?真真假假,搞它不清。

山东路虎女有真相吗?

数学天才姜萍事件,谁的说法才是真相?

江西李某雪事件,到底是她有病,还是医院有错?真相在谁手上,应该相信谁?

那个自称被外星人劫持过的张祥前,说了四十年,是真相吗?

江西彩民10万元中2.2亿元大奖,有几个人知道真相?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朝鲜半岛局势不断地升级,真相又是什么?

可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朝鲜和韩国的总统都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问,那国内写手为何言之凿凿地揭露各种国际政治真相呢?难道他们是上帝吗?他们有如来法眼吗?

当然不是,聪明的写手只是抓住了人性的好奇心与反逻辑,达到了阅读消遣的效果,流量效应使然。反逻辑是什么?反差越大、越离奇、越大胆地和正常逻辑对着干。

当代的事情都搞不清楚,哪来的历史真相?怎敢说什么历史真相?

中国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公开说过,千万不要读100年以内人写的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

这句话很有道理,所有的通史,只不过是作者重新编辑和整理的文字而已,所有的资料和材料本来就存在,然而,作者却无法考察和验证所有材料的真实性。

别说历史事件无真相可寻,即使一句名言,也同样难以溯源。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有人说它是斯大林说的,也有人认为它出自胡适。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流传很广。有人说,它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人说,这句话出自政治学者杜兰,因为他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也有人说,这句话来自一位国王的故事。

还有一句世界级的流行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因为听多了,听习惯了,不是拿破仑,难不成是成吉思汗?

但是,这句话一定是拿破仑说的吗?未必。一句话,并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大家都可以说,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说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只是因为有些人名气很大,说同样的话,就算在他们头上了。然后就能理解了,为什么网上随处可见,胡适说、爱因斯坦说、霍金说、鲁迅说、毛泽东说、人民日报说等等

这些事情是争不清的,没必要较真它的来源,吸取它的营养和参考价值就行了。就好比,在吃鸡蛋的时候,难道还要纠结鸡蛋是哪只鸡下的?下蛋的鸡是不是正经的鸡?

哪来正经的鸡?这不是自我搞笑吗?不是有病吗? 

管它谁说的,关键看文字内容表达的思想价值就可以了,价值留下,名字去掉。可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书袋子们却做不到,他们的字里行间到处引用名人名言,就像中学生写作文一样。

一个人读的历史书越多,特别是学历史专业的,历史观就越容易偏执,把自己当成了历史的专家和代言人,非常书袋子气。注意是书袋,不是书呆,书袋的作用就是装书的。

观众、读者得不到历史真想的事情多如牛毛。文革是怎么形成的?苏联是怎么解体的?美国人到底有没有登上月亮?无数的人花费了无数的时间,真相弄明白了吗?与其非黑即白式地信这信那,不如对历史保持一半相信,一半怀疑的姿态。

什么是现在?目光所及之时,就是现在;什么是历史?目光离开之后,便成历史。

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站在宇宙的角度,正史与野史、小说与影视、民间传说、舞台艺术、张三和李四、真真假假都是“薛定谔的猫”,既是真相,也是虚妄。

既然历史真相难寻,又何必误了“三万光阴”,不如心怀“半信半疑”的气质求知问道,那才是聪明的历史大观。

张益
天下人看天下事:社会、经济、天文、时评、杂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