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呈螺旋式前进,在每个螺旋生灭起伏周期,包含着许多的矛和盾,显得十分矛盾、冲突和无奈。
出生人口嫌少,大学毕业生嫌多
作为当今世界大国,我们有人口数量优势。如果不能保持这个优势,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从2022年开始,中国人口开始处于负增长状态,意思是,每年死亡的人比出生的人还多。
从近几年人口出生数量就能看出来,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2020年1202万人,2021年1062万人,2022年956万人,2023年902万人,2024年954万人。
人口出生越来越少,个人没多大感觉,没孩子就没孩子。但是国家和政府急了,为啥?因为中国从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每年出生人口这么少,都不到一千万,照这样下去,再过50年,人口可能不到6亿了,那还能叫“大中华”吗?
所以,2024年人口出生数量比上一年多了52万,把官方媒体都高兴坏了,纷纷发文宣传。
另一方面,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又成了一个头痛的现象,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79万人。如果在四十年前,大学生越多越好,现在却变成了一个难题,因为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龄组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这只是官方的调查数据,通过生活周围更能生动感受到失业的严重性。
2024年的新生儿,为国家贡献了人口数量。但是,大概23年之后,这些新生儿又成了需要提供就业机会的群体。老龄化社会,当然新生人口多一些好,但它与就业形势产生了冲突,如果不主动大力扩大就业机会,这一组矛盾怕是难以化解。
男性多,剩女更多
这一组矛盾非常戏剧化。
本来,男性多了三千万,如果不考虑外国女人嫁进来,就意味着一部分男性只能打光棍,找不到老婆了。
雪上加霜的是,我们国家剩女的数量竟然高达三千多万。根据网上搜索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的大龄未婚女性数量已经达到了3800万,其中上海有209万,北京也突破了223万大关。
很多人都刷到“大龄剩女欧阳薇薇”征婚失败的视频,难以想象,非常优秀的她,竟然也是千万剩女大军中的一员。
如果把这三千多万女性排除在婚恋市场之外,那么相当于男性比女性多了六千多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男性朋友们,已经不容挑三拣四了。
房子越用越久,租金越涨越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古董以外,其他的物品都是越用越掉价的。
电脑、手机、衣服、汽车等等,都是越用越不值钱了,最后只能当废品卖。然而,城市里租房却是一个例外。在这个城市,一个农民自己建小产权房,然后收租20年,房租能够从最开始的200元涨到1000多元。
明明是房子越住越旧,墙壁都掉皮了,为什么租金却在一年一年地上涨呢?这不符合逻辑啊。
有人会说,这就是市场经济原理啊,租房供不应求,所以房东才敢年年涨租金,反正有的是人要租。
你要这么说,我也不反驳你,至少证明你知道一点经济常识。但是却忽略了政治经济学的力量。租房数量不够,租金不断上涨的局面,难道你真的不知道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这个矛盾,在国内一线城市,从短期来看,大概是无解了。
学生越来越用功,文凭越来越贬值
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现在孩子读书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要辛苦多了。
其他的不说,就说书包重量、兴趣班以及课外培训。现在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如果没有孩子上学,你很难想像小学四年级的书包有多重,成年人提着都老费劲了,好大一个书包,鼓鼓的。
我们那个年代的一捆柴都好像都没他们的书包重,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好多年,学生的书包却越来越重了。
书包变重的同时,兴趣班多如牛毛。70后,80后,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兴趣班。看看现在的孩子,学这学哪的,象棋要学、舞蹈要学、溜冰要学、钢琴要学、书法要学,根本就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和空间了。
课外培训就更别提了,为了提高孩子考试成绩,不惜花费重金搞各种课外培训和补课。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所有孩子都卷进了高强度的学习生涯,把录取分数线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如果只是提高了录取分数线,倒也不是大问题。尴尬的是,学生花费如此大的成本和代价,文凭却越来越贬值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专、大专文凭就已经很值钱了。现在呢,据网上搜索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有本科文凭的大约有1亿多人。
所以,大家看到,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美团骑手中本科人数占比约为30%。不仅如此,一些名校的研究生,博士都屈尊到中学当老师了。
文凭贬值也解释得通,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学的都是同样的教材,没有新的竞争力,即使学生阶段再辛苦,文凭仍然会贬值,更贬值的还在后头。
科技生产力发达了,人的就业岗位少了
刘强东说过一句话,他说,先进科技生产力一定是带来失业的,整体上不会增加就业机会。
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人类还要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或者被别人的高科技卡脖子。另一方面,科技生产力却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人的就业机会。
几十年前,东风汽车一条生产线多达几百人。现在,小米汽车工厂都实现自动化了。自动化意味着不需要普工了。
公交车有电子刷卡之后,售票员就下岗了;网店有了机器人客服之后,人工客服就少了;自动驾驶成熟之后,专职司机就淘汰了。随着AI的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力工作岗位被机器人抢走,毕竟,机器人不会投诉,不用做思想工作,不用五险一金等等。
在社会就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科技应该积极向善,机器智能应该代替那些高强度,高风险的人工岗位,但不能抢走了广大普通人的饭碗。否则,就业就将成为一个无解的社会难题。
逛书城的越来越少了,进寺庙的越来越多了
早些年,手机不能上网的时候,书城里面的人还是很多的。随着电商和短视频兴起,现在的书城根本都活不下去。
工作竞争、生活焦虑,人们越来越没时间、没兴趣看书了。关键是,看书不能直接变现,不能直接给人力量。现代人幻想快速成长,渴望一夜暴富。为什么双色球每期都有三、四亿的销售收入?就是这个原因。
一夜暴富的心态,刚好寺庙可以满足,到寺庙烧香拜财神,怎么看,都比逛书城要强得多,说不定哪天佛祖保佑就中了五百万。即使不中五百万,保佑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比看书要强吧。
说句实在话,快消费环境下,成年人要安下心来读书,难度太大了。虽然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那是指以前科举时代,只要考上了进士,中了状元,美女、金钱真的都来了。
现在,即使在书城一年看100本书,又能怎样呢?还不如多进寺庙和菩萨罗汉混个脸熟。
寿命越来越长,职业保鲜期越来越短
解放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35岁。现代人平均寿命翻了两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向往长寿是人的本能愿望,没有哪个人希望早死,可是,35岁却成了一道年龄的大坎。明明大家都会老,人都有老的一天,但是,职场上的年龄歧视硬如钢铁。一个本科生,23岁毕业,意味着他只有12年的职业黄金时间,比他读书的时间还短。如果从幼儿园算起,一个本科生在校时间一共是19年,是不是非常讽刺?
如果35岁是一道坎,那么45岁就是一座山了,一座爬不过去的山。在一线城市,过了45岁,基本上没有机会了。就是给你机会,一个中年大叔和一帮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同台竞技,那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
人人痛恨“走后门”、人人忙“找关系”
国人喜欢把公平挂在嘴边,嘴巴上特别痛恨那些走后门的现象。
可是,一旦自己遇到了麻烦事,有求于人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老乡关系、亲戚关系等等,五花八门的。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打个比方,要是医院有个熟人,遇到大病需要动手术之类的情况,基本上不用排队,就优先安排了;要是学校有熟人,家长感觉放心多了;要是公安局有熟人,胆子也变肥了。
当然,并是所有人都这样,但八九不离十,有关系不用白不用。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大家都痕恨炒房团把房价炒高了,但是当自己手里有几套房的时候,恨不得房价涨到天上去。大家都痛恨贪官,但是人人都想当官发财。
社会的矛和盾,就像太极图的黑白阴阳鱼,周而复始的运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