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老了才读经书?

文摘   2025-01-18 21:03   广东  

初中读《增广贤文》的时候,“无钱方断酒,临老始读经。”这句话让人费解。

前半句容易理解,一个人没钱买酒喝了,自然就戒了酒。但是后半句“临老始读经”却让人迷糊了,为什么人老了才开始读经书?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读呢?

经历了几十年社会摸爬滚打和江湖夜雨,才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人生体会。

经书是什么?古人所说的经书有两大类,一是儒家的经典,比如《易经》、《诗经》、《论语》等等。二是佛家的经文,比如《金刚经》、《坛经》、《法华经》等等,这些经典书籍构成了中国传统国学的四梁八柱,历史价值与文化地位不言而喻。

有人会说,如果年轻的时候多读经书,那该多好啊,这样,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少一些迷茫,少一些弯路,老了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只能说,这样的精神理想十分可嘉,但是残酷的生活现实没有这样的空间和价值。

经书是先贤历经沧桑悟出来的大智慧。年轻的时候读经书,读了也是白读,年轻人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的心境。别说年轻人,好多人花了一辈子时间研究《易经》,最终又能怎样?

现代人读古书还有一个毛病,无法放下心中的执。什么是执念?就是在读书的时候,非要把作者的原义悟出来,有点像王阳明当年“格竹子”。

很遗憾,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悟不出来的!

因为古人用的文字和现代汉字差别非常大,《道德经》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作者当时用的是“篆书”,几千年来,汉字在不断的演化,《道德经》也经历了无数的版本和传抄,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原始意境。

经书大都是从文言文翻译过来的,翻译的过程之中损失了一部分原义。这也是中医失传和落没的因素之一。

举个例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一句话:“脉有阴阳,何谓也?答: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此名阴也。”

上面十个黑体字是书中所说的十大脉象,现代人如果按照现代汉语和生活经验来理解那十个字,只怕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说,有些网友呼吁把中医作为中小学课程,想法可贵,但有些冲动了。

再举个例子,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理解?

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学者、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会得到不同的看法。既然如此,年轻时还读它嘛呢?年轻要的就是答案。

说实话,经书理念早就与现代竞争型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了。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数字信息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时代,其间便是一副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悲壮景象和画面。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四书五经,一旦金榜题名就上岸了。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本科毕业都不好找工作了。

对于个人而言,现代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就业和养家糊口。这一切,经书已经无能为力了。经书读得再好,除了到寺庙当和尚,在功利型社会谋生并无多大的实际价值。

虽然现实价值不大,但是,经书读多之后的“副作用”却不容忽视,它一定会让人开悟,让人的心灵变得纯洁、纯真,变得豁达通透,与世无争。

然后,麻烦就来了!一个活在红尘俗世的人达到了开悟、与世无争的境界,其实是一个非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社会是一个超级大染缸,佛系的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官场,都混不下去。一个人要出污泥而不染,一定有很多人想在暗地里踩他一脚。

读六祖慧能《坛经》的时候,一度倍受震撼,当时地位很低的慧能开悟了,得到了五祖的衣钵真传,然而,慧能却不得不长期躲避无休止的追杀。当时在想,如果慧能练的是降龙十八掌呢?情形可能又不同了。

有人读《金刚经》,那是因为到了一定的阶段,想求得心理平衡,化解精神的亏欠。年轻人正是奋斗、实践、试错的时候,读什么经书?

等到老了的那一天,衣食无忧了,再拿起经书,把它当作一面镜子,回味总结,方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参照感。经书,并不是直接的现实工具,它只是一面心灵的镜子,更适合老年人专用。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一定不能读经书了?

当然不是,只是要注意,不能光读《金刚经》之类的经书,还要读点《厚黑学》、《博弈论》等等。人,可以净化自我灵魂,但不能低估了复杂人性,否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读成了“小兔子乖乖。”

张益
天下人看天下事:社会、经济、天文、时评、杂论
 最新文章